橢圓型偏微分方程

[拼音]:Hainan Sheng

[外文]:Hainan Sheng

中國最南省份,簡稱瓊。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等島嶼。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望;西臨北部灣;南達曾母暗沙,與馬來西亞為鄰;東南瀕臨太平洋,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相望。轄3市、16縣。面積3.4萬多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655.74萬。省會海口市。

自然條件

海南地處熱帶,臨近赤道,海域廣闊,島嶼眾多,雨量充沛,植物繁茂,資源豐富,具有典型的熱帶海島自然特徵。

地質與地貌

省境由大陸型與海洋型兩大類島嶼組成。海南島為大陸型島嶼,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夏斷塊區華南斷坳中的海南隆起帶。在喜馬拉雅運動後,分為北部瓊雷凹陷和南部隆起兩區。早更新世末,雷州地窪中部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晚更新世末,海面下降,海南島重新與大陸相連。至全新世早期,海面上升,海南島再次與大陸脫離。西沙、南沙、中沙群島是在巨大的南海海盆上發育起來的珊瑚島礁。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海盆擴充套件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槽相間排列的地形。從海南島隆起區到菲律賓隆起區之間共有7個帶。 在東沙、西沙隆起帶上形成了東沙、西沙群島;在中沙隆起帶上形成了中沙群島;在南沙隆起帶上形成了南沙群島。上述群島之間被海槽或海盆隔開。

海南島地形有4個顯著特點:

(1)多級層圈地形,由中部穹形山體向外,從山地、丘陵、臺地、平原逐級降低,中間高,四周低,呈環狀地形結構;

(2)臺地廣闊,加上階地,面積佔全島49.5%;

(3)火山地形突出,在玄武岩臺地上遍佈成群成串火山錐;

(4)沿岸紅樹林、紅色砂堤、海灘巖和珊瑚礁岸都有發育,表現出熱帶海岸地貌特徵。

海南省地處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地帶。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瓊北發生過8級大地震,使大片陸地下沉海中,在鋪前灣水下現今仍可見到村莊、廬、墓等遺蹟。從1356年至1936年的 581年中,有歷史記載的地震多達122次。

海南省已發現50多種礦產,其中有開採價值的達30多種,包括鐵、鈦、鈷、錳、銅、石油、天然氣、水晶等。開採價值最大的礦產為石碌富鐵礦和鶯歌海油氣田。

氣候

具有熱帶季風和熱帶海洋性氣候的特色:

(1)日照時數多,熱量豐富。年日照時數2000~275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50~60萬焦耳/平方釐米;

(2)全年氣溫高,積溫多。年平均氣溫22.5~26℃,1~2月平均氣溫16~26℃,7~8月平均氣溫25~29℃;

(3)雨量充沛,有乾溼季之別。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雨量最多的五指山東南坡可達5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同一緯度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但受季風和颱風影響,夏秋多雨,冬春少雨,11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10月為雨季。常有春旱或冬春連旱。

(4)常年風大,颱風頻繁。除南沙群島靠近赤道無風帶外,其餘各地都是大風區。海南島中部山地山谷風發育,更加強了海陸風。年平均風速中部地區1~2米/秒,西部和西南部達3.8~4.7米/秒。南沙群島是颱風源地之一,颱風引起的風浪曾使島嶼面積減少,也曾使某些島嶼面積增加。每年在海南省登陸或影響海南省的颱風平均為7.9次。 1973年臺風最大風速達61.2米/秒,瓊海縣城曾被沖毀。

水文

河流短小,呈輻射狀水系。獨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條,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3大河流,流域面積大於3000平方公里。南渡江長311公里,是省內最長河流,年徑流量71萬立方米。海南省河流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昌化江長230公里,總落差達1270米。全省水力資源蘊藏量99.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64.7萬千瓦。因降水變率大,乾溼季分明,河水洪枯流量十分懸珠。昌化江寶橋站最大洪水流量為283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只有3.6立方米/秒。河川多數屬暴流性,洪水突發性強,洪峰高,歷時短,急漲急落。

土壤與動植物

以磚紅壤為主,土壤淋溶快,有機物質易於淋失,氧化物積聚,富鋁化作用明顯。海拔400~750米之間的低山發育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 海拔750~1100米以上的中山,溼度大 ,發育山地黃壤。逾千米的山脊發育山地草甸土。海南島西南部東方縣境發育有紅褐土(又名燥紅土),土質疏鬆。海島沿岸沙堤發育,濱海砂土呈環狀分佈,寬200~400米不等。南海諸島為白色鈣質沙土,上有鳥糞層。

海南省是中國熱帶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維管束植物有4200餘種,其中約600種為海南省所特有。五指山、尖鋒嶺、壩王嶺、七指嶺、吊羅山等植物繁多,林木茂盛,終年翠綠,其中有野生稻、野生茶、野生荔枝、野芭蕉、野苦瓜等豐富的天然種質資源。植被典型型別是由熱帶常綠樹種組成的熱帶季風雨林。喬木主要樹種有青梅、各種桂木、榕、黃桐、見血封喉等。海南島東北部東寨港、清瀾港等地紅樹林十分繁茂,樹高可達8~15米,胸徑可達20-40釐米。南海諸島樹木種類較少,高等植物約40種,有麻風樹、三亞樹、椰樹等。沙灘上有海岸桐、羊角樹、欖仁樹等組成的灌木林。瓊海東北部海岸和文昌北部海岸盛產麒麟茶。

海南省獸類有77種,佔全國獸類總數的1/5,鳥類有344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1/4。熱帶性食蟲、食果動物種類最為繁盛。有長臂猿、坡鹿、獼猴,黑熊、雲豹等珍貴動物。五指山林中有山蛭,人過即自行跌下,吸吮人血。還有巨蜥和有膜翅的飛蜥。海南多珍禽。鳥類多數羽毛濃豔,彩色繽紛,著名的有孔雀雉、海南鷯哥、朱䴉(又名吉祥鳥)、鸚哥。南海諸島多鰹鳥,燕鷗。

為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國家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3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共達7.4萬公頃,佔全省面積2.2%。

自然地理區

(1)海南中部山地區。為穹窿山地,多雨、多霧、溼度大,林木茂密,土壤和植被垂直地帶性分佈明顯。

(2)海南北部臺地區。玄武岩臺地,火山地貌突出,熱帶季風雨林,林下發育磚紅壤,缺水,風大,沿海港灣多。

(3)海南東部海岸臺地平原區。低丘、臺地廣佈,谷地、平原交錯,背山面海,熱量足,雨水多,受颱風影響大。

(4)海南南部臺地、平原區。海岸多呈港灣形態,無冬季,少颱風,河流少,日照強,乾季長,地面缺水,海灣天然景色優美,多自然旅遊景點。

(5)海南西部臺地平原區。日照長,熱量高,風害少,雨水少,蒸發強,易乾旱。

(6)南海諸島區。包括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為珊瑚島礁,島嶼面積小,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最高處才15米,熱量高,雨水多,常風大,土層淺,植株矮小,土層有鳥糞。

發展簡史

西漢元封元年,海南置於漢王朝管轄,置珠崖、儋耳2郡,當時海南正處於原始社會父系公社時期。從西漢至南北朝,由廣東、福建等地不斷遷入的漢族移民推動了海南東北沿海地區的開發。南朝(420~479)漢人航船已達西沙群島。由隋至唐,漢人逐漸由北部向南部、西南部外圍擴充套件,環島開發基本完成。漢族有二熟之稻、八收之蠶的生產水平,但黎族地區仍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宋、元兩代是海南開發的興盛時期。為避北方戰亂,大批漢人入海南,南宋時約10萬人,至元朝達17萬人之多。宋代海南與廣州、泉州、福州船隻來往頻繁,中國水師曾巡視西沙群島。元代以軍事屯田形式強制移民。從明代起,海南島由廣西劃歸廣東,興修水利,土地開墾規模擴大。水稻普遍一年二熟。漁鹽業、冶煉業、手工業、商貿業等均有發展。清代海南興起製糖業,錫礦、銅礦亦有開採,商業日趨活躍,與日本、新加坡、暹羅等均有貿易產往。清初海南編有《更路簿》,是漁民到南海諸島的航海指南。1819年英國佔領新加坡後,需要大量勞工,海南去新加坡移民人數較多。光緒二年(1876)海口設定瓊洋海關。1891年起香港與海防之間有定期汽輪航行,海口成為停船港口。1902年(一說1906年)海南華僑從南洋引種,在定安種植幾千株橡膠,至20世紀20年代發展至30多個小膠園。1939年初日本侵佔海南島,大肆掠奪石碌、田獨等鐵礦和海南林木資源。1945年日本投降。 1950年4月30日海南解放,設立海南行政區公署。1988年8月23日成立海南省。

人文概況

海南省素有“天涯海角”之稱,歷代封建王朝一直作為流放“叛道臣民”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初黎村苗寨仍是“刀耕火種”、“結繩紀事”,經濟比較落後。60年代以來熱帶作物大規模發展。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後,對外實行特殊開放政策,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人口和民族

海南省人口655.7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92人,是中國南方人口較稀的省份。有漢、黎、苗、回、壯等30個民族。黎、苗等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15.9%。黎族主要分佈在中部山地及其以南;苗族在明代才移入海南,多居高山大嶺中;回族聚居於濱海平原;壯族主要分佈在海南島北部。海南省是中國的主要僑鄉之一,瓊籍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近200萬人,主要僑居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地。文昌、瓊海、瓊山和萬寧是主要僑鄉。

經濟概況

海南省經濟目前仍以農業為主,農業勞動者佔社會勞動者總數的73%,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工業以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經濟發展速度慢,水平低。農業經營較粗放,工業是資源開發型工業,城市化水平較低,城鎮中的非農業人口只佔總人口的12.4%。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中部山區經濟落後。省內有豐富的熱量、生物、海鹽、鐵礦、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開發利用不充分,尚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農業

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橡膠、椰子、腰果、胡椒、咖啡等熱帶作物種植面積42.4萬公頃。橡膠種植已有80多年曆史,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年產幹膠約16萬噸,膠園遍佈各縣,其中以瓊南膠區產量最高,也是今後重點發展區。椰子種植已有2000多年曆史,種植面積約2萬公頃,年產量7000萬個,主要分佈於文昌到三亞的瓊東沿海,尤以文昌縣最多。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但因自然災害多,水利設施不足,耕作水平低,糧食產量遠低於廣東和全國的水平,糧食長期不能自給。甘薯是重要的輔助糧食。海南省是中國的糖蔗主要產區之一,但甘蔗生產不穩定,單產很低。熱帶水果種類繁多,海南有“百果園”之譽。水果種植面積約4萬公頃,以菠蘿、香蕉、芒果為最主要。

畜牧業中養牛較有基礎。興隆牛是中國水牛良種之一。東方縣建有示範牧場,種植澳大利亞優良牧草1800公頃。文昌豬、臨高豬、萬寧東山羊、瓊山雍羊、文昌雞、瓊海嘉積鴨、定安四季鵝等優良畜禽在國內外享有聲譽。

海南省是中國兩大熱帶林區之一,1943年有天然林16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9.9%。由於長期過量砍伐,80年代中期天然林減少2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18.4%。森林主要分佈於五指山、壩王嶺、尖鋒嶺、吊羅山、黎母山等5大林區。熱帶珍貴樹木200餘種。坡壘、花梨、野荔枝、母生、子京為5大特類材樹種。

海南省環島200米水深的大陸架漁場面積較廣,可供養殖的灘塗面積近3萬公頃,適宜港養的港灣30多個。魚蝦、 貝、參、 藻、蟹等漁業資源豐富。北部灣、昌化、清瀾為海南3大漁場。水產以海洋捕撈為主。 白馬井是最大漁港、清瀾、三亞、博鰲、港北、新村、新英等也是重要漁港。

工業

海南省原有工業基礎相當薄弱,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了較大發展。製糖、罐頭食品、鐵礦石、木材、原鹽、橡膠輪胎等產品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工礦業主要集中於海口市和昌江縣。前者以橡膠、食品和電子工業為主;後者以鐵礦採掘為主。

製糖業是海南省經濟的主要支柱,全省有39個糖廠,主要分佈於瓊北。橡膠製品工業已成為海南品種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主要集中於海口市,少量分佈在農墾系統。海南是亞洲八大鐵礦石開採基地之一,石碌鐵礦為大型機械化露天礦,年產高品位鐵礦石460萬噸。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熱帶海鹽生產基地,有大小鹽場19個,年產鹽25~40萬噸。鶯歌海為最著名的鹽場。紡織工業發展較快。電子工業正在興起。

交通運輸業

對外運輸主要依靠海運。已開闢港口20多個。其中海口為全省大門,海口秀英港是人工港口;八所港位於瓊西,是石碌鐵礦輸出專業港,有萬噸級泊位;三亞港是瓊南要港,有萬噸級泊位2個。儋縣洋浦港是正在建設中的深水良港。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也有良好港口,為南海漁民活動的中心。省內有海口和三亞機場。海口機場為中型機場,三亞機場目前為小型機場。

島內運輸以公路為主。從海口至榆林有東、中、西3條幹線公路相通,簡稱“三縱線”。從澄邁經屯昌至黃竹、那大經瓊中至萬寧、邦溪經通什至陵水、東方經樂東至天涯有東西向公路相連,簡稱“四橫線”。從三亞經八所至石碌有西環鐵路聯絡。

旅遊業

海南有美麗的熱帶風光,廣闊的海濱,濃郁的民族村寨風情,奇特的火山、海灘、怪石、溫泉和密茂的熱帶森林,旅遊資源豐富,是避寒勝地。三亞市牙龍灣是近期重點建設的旅遊區。

參考文章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儋州市大成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Hainan Sheng)的由來中國地理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 三亞市崖州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超級稻“桂農佔”試種成功糧食作物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 三亞市吉陽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海南省(HainanSheng)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