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歇電子能譜

[拼音]:jitailiu

[外文]:teratoma

人類和動物腫瘤的 1種,一般是良性的。常見於卵巢、睪丸、腹膜後、縱隔等處,主要是由一種以上的胚層分化成的各類組織,諸如表皮、神經、肌肉、軟骨、骨骼、腺體、血管和血細胞等成分混雜組成(圖1)。有些畸胎瘤除了各種分化組織外,還含有一些未分化的、能不斷增殖的幹細胞,因其形態和發育潛能都類似胚胎細胞,而且是惡性的,故又稱胚胎性癌細胞(簡稱EC細胞)。含有EC細胞的畸胎瘤,由於它的體積能不斷增大,所以更確切地應稱為畸胎癌,其惡性程度隨EC細胞所佔比例而異,EC細胞愈多,惡性愈高。如果腫瘤全由EC細胞組成便稱為胚胎癌。

來源

臨床上早有人類卵巢和睪丸畸胎瘤的報道。有的是良性的,外觀像一個大肉球,內部有很高程度的組織分化,各種器官組織,如肌肉、軟骨、牙齒、毛髮、腎臟以及外生殖器等幾乎應有盡有,但排列紊亂。有的惡性程度很高,如精原細胞瘤。人類畸胎瘤發生的原因還不清楚。50年代在129和 LT品系小鼠中分別發現了自發睪丸和卵巢畸胎瘤以後,對畸胎瘤的實驗研究有了迅速的發展。現在知道,自發畸胎瘤來源於生殖細胞。若將12~13天小鼠胚胎的含有原始生殖細胞的生殖嵴分離並移植於成年鼠的睪丸、腎臟等器官的包膜下,可以誘導原始生殖細胞產生畸胎瘤;若將小鼠5~6天的整個胚胎同樣作異位移植,也可獲得畸胎瘤。後一實驗說明除生殖細胞外,早期胚胎細胞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成EC細胞。

EC細胞的增殖

自發的或誘發的畸胎瘤接種在基因型相同的小鼠腹腔內,可通過畸胎瘤所含的EC細胞的增殖,建立移植性的畸胎癌細胞系。此細胞系由分散的單個EC細胞、EC細胞團或類似胚泡的結構混合組成,可長期傳代保種(圖2)。這類EC細胞也可在體外培養,從中分離出單個細胞,由它分裂繁殖成EC細胞的克隆株。

EC細胞的分化

EC細胞和胚胎細胞在分化潛能、超微結構、細胞表面抗原和生化特性等方面都很相似。接種於同品系動物皮下,大部分癌細胞可以分化為不同成熟程度的各種組織和細胞;部分癌細胞可繼續分裂增殖,保持癌細胞的特點。在體外培養中,通過加入誘導物或改變培養條件等各種影響,也可促使癌細胞分化,從而研究其機理。哺乳動物的胚胎很小,材料比較難得,但EC細胞可以大量繁殖。因此,EC細胞不但是研究癌細胞特性及其誘導分化的理想模型,也是研究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細胞分化問題的好材料。

把一個或少數EC細胞移植到胚泡,使它在活體環境中發育,是鑑定EC細胞發育潛能的最嚴格的方法。為了明確地辨別,移植的EC細胞必需帶有特定的遺傳標誌,例如電泳遷移率不同的同功酶(磷酸葡糖異構酶等),或者缺少某些酶(次黃嘌呤鳥嘌呤轉磷酸核糖基酶等)。然後用顯微操作把帶標記的EC細胞注射到一個酶標誌不同的受精後4~5天的胚泡中,使它和胚泡的內細胞團細胞接觸混合;處理過的胚泡經短時間體外培養後,再植入假孕小鼠的子宮,使其著床和發育。最後用生化的或組織化學的方法檢查標記癌細胞的後代在仔鼠各器官組織中的分佈。若在屬於 3個胚層的各種器官組織中都可找到EC細胞的後代,那麼就可判斷這些EC細胞在發育潛能上是多能的,若同時也能參與形成生殖細胞,那麼這些EC細胞就是全能的。

利用這類實驗已經證明,來自一個胚胎癌細胞的兩個子細胞移植的環境不同,結果也不同。移植到動物皮下,能保持癌細胞的特性不斷分裂,導致動物死亡。移植於囊胚期胚泡,則可被誘導而“正常化”,它的後代參與了各種胚胎組織。這些事實說明胚胎癌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能轉化為正常細胞。

EC細胞在體外的誘導分化,以及在正常胚泡環境中的“正常化”和參與正常組織器官的發育,說明了由原始生殖細胞或未分化的早期胚胎細胞轉化成EC細胞,可能並不涉及基因結構的不可逆改變,而有可能是基因表達的調控失常,因而引起生長分化異常,導致癌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