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梢虹雉

[拼音]:Li Pu

中國岩石學家、同位素地球化學家。1911年7月11日生於山東文登縣,1968年4月26日卒於貴陽。194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地學系,1950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隊隊長,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職。1951年,李璞率隊入藏,進行地質調查,綜合整理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一批地質資料,為在青藏高原開展大規模地質調查研究、闡明地質發展歷史和礦產勘查奠定了基礎。1954年,建立了阿拉善地區的地層劃分系統,至今為地質界所參用。1956年,他領導、參加了祁連山地質考察,發現了北祁連山寒武系的存在;提出了南北祁連山的奧陶系分屬地槽系和陸臺型的觀點;闡明瞭鉻礦化與巖相的關係,著重指出該區鉑礦比鉻更有利,這為後來的工作所證實。在此基礎上,他具體參與組織並指導了對全國超基性岩的全面研究,初步闡述了超基性岩與礦產的關係,在中國的超基性岩及其礦產研究中起了積極作用。1958年,李璞領導了中國科學院第一個同位素研究室的籌建工作,並於1962年提出了第一批同位素地質年齡資料,為中國同位素地球化學工作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主要著作有:《中國已知的幾個超基性岩體的觀察》(1956)、《康藏高原的自然情況和資源介紹》(1954)、《甘肅玉門紅柳峽第三紀火山頸報道》(1959)和《關於如何尋找超基性岩和基性巖及其有關鉻鎳等礦床的一些意見》(19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