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

[拼音]:chubanshe

[英文]:publishing house

負責編輯出版書籍、圖片、樂譜、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機構。它的性質、方針、任務和工作範圍是由社會政治和國家制度的性質以及文化發展狀況決定的,是隨著時代和出版工作的發展水平變化的。

中國出版機構的發展

中國出版事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隸社會已出現原始的書籍,到春秋戰國就有了編輯工作。一些儒家經典,很多都是那時整理編輯出來的,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之後,出現了民間的私營出版業性質的刻坊。宋元時代的官刻機構──國子監、興文署設有專職官員、編輯校勘人員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後來印書館、印書局的雛型。明代的國家出版機構已分門別類刻書 (如都察院、工部、禮部、兵部等國家機關兼理刻書工作);地方出版機構比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書籍和地方誌。清代初期改變了明代中央機關分管出書的辦法,官刻集中統一於皇室內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書商所辦的手工業刻書機構,在唐代出現,到宋代更為興盛,成為書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時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坊,杭州和建陽最為發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還多。明代時,刻坊遍佈各地,刻書種類有醫書、類書、小說、戲曲等。清代坊刻更為興盛。除官刻、坊刻外,還有一種私刻,也稱家刻,是私人出資校刊書籍。這些人儘量選擇優秀善本,進行認真細緻的校訂翻印,一般質量較高,其中不少成了傳世的“善本書”。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印刷裝置的傳入,外國傳教士辦的墨海書館於1843年由新加坡遷到上海。清政府創立的同文館(1862)、江南製造局翻譯館(1868)開始編譯書籍。一批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如商務印書館(1897)、文明書局(1902)、中華書局(1912)、亞東圖書館(1913)、泰東圖書局(1918)等先後成立,並大量編印圖書。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出版事業開始有了大的轉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書店(1923.11)、長江書店(1926.11)、華興書局(1929)先後成立。一大批私營出版企業,如華夏書店、光華書店、開明書店等和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以及共產黨領導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知識書店一起在艱苦的條件下,編輯出版圖書。到1949年,全國公私營圖書出版社有 200多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新華書店兼有出版、印刷和發行三重任務。1950年全國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行企業分工專業化與調整公私關係的決定》,從此,出版、印刷、發行分開管理。同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級6家,地方21家,私營184家。到1956年底,經過合營調整,減為 101家。30多年來,尤其是在1978年以後,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中國出版事業有了大的發展,到1987年底,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 467家。在圖書出版社中兼辦音像出版物的有24家,另有專營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家(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事業)。

出版社的型別、工作範圍和組織機構

出版社的型別,在中國,按隸屬關係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業務範圍區分,有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出版社。綜合性出版社的出書門類比較多,專業出版社只負責編輯出版一定專業和門類的讀物。按出版物的形式分,有圖書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範圍,從歷史上和廣義來看,包括編輯、印刷、發行。在中國,出版社中只有少數有自己的印刷廠。從現狀來看,出版社只負責編輯和出版,其具體內容包括:制定選題,確定作者,組織稿件,審閱稿件,編輯加工,定稿發稿 (包括插圖和版面、封面的裝幀設計), 校對付印等。出版社由社長主管全面工作,總編輯負責編輯工作。大型出版社還設有社務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主管制訂全社的長遠出書規劃和年度出書計劃,確定叢書、套書和重點書的編輯計劃等。具體編輯工作由按專業分工成立的各編輯室、組和總編辦公室負責。對稿件一般實行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複審和總編輯終審的三審制。裝幀設計和校對工作由出版部負責。經營管理工作由經理部負責。對出版社的編輯人員實行職稱制,按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的不同,分為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編審 4種。國外的出版社,編輯人員有組稿編輯和文字編輯之分,組稿編輯具有較高的水平。

西方國家出版機構的發展

在歐洲,作為出版印刷物企業的出版社,是在15世紀產生的。15世紀中葉 (約1440~1448)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為大量出版文字材料提供了條件。當時歐洲出版業的中心是義大利、德國和法國。在16~18世紀,第 1批著名的印刷出版家有W.卡克斯頓(英國)、C.普朗坦(法國)、馬努蒂烏斯(義大利)、埃爾塞維爾(荷蘭)、R.艾斯蒂安(法國)等。

隨著出版物印刷裝置的不斷髮明和應用,出版物的種類和印數大為增加。到19世紀初,出版物的推銷和發行工作逐漸從印刷出版者的手裡轉移到書商手裡,圖書出版商開始同印刷商與書商區別開來,出版社成了一項特殊的獨立行業。大多數出版商自己購置印刷裝置,向作者徵求稿件,然後把產品交給書商出售。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西方各國特別是英國、美國等又出現了一大批出版社,著名的有:德國的貝克出版公司(1763)、布羅克豪斯出版公司(1805);英國的托馬斯·納爾遜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789)、威廉·布萊克伍德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04)、布萊克出版有限公司(1807)、布萊基父子出版有限公司 (1809)、 威廉·柯林斯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19);法國的加尼耶出版公司(1833)、普隆出版公司(1854);美國的利平科特出版公司(1792)、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807)、哈珀與羅出版公司(1817)、普特南父子出版公司(1840)、查爾斯·斯克里布納父子出版公司(1846)等。到19世紀中葉,隨著新的印刷技術的出現,出版業中開始了資本集中和出版、印刷企業的專業化過程。從20世紀初起,這一過程更加強了。有些大的出版公司僱員有1000多人,有專門管理生產、市場和會計業務的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不斷出現的新學科的需要和照相排版技術、膠印技術的普遍採用以及其他大眾傳播手段的發展,出版社的門類和數量大大增加。根據聯邦德國紹爾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的《國際出版商指南》統計,世界各國圖書出版社、期刊出版社、計算機軟體出版社和參與出版活動的團體在內的出版機構約有160436家。其中,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荷蘭、聯邦德國等國的出版社數目約佔當前世界出版社總數的60%。

參考文章

出版社發行的中小學課本在新政後能否繼續享受增值稅優惠?財務稅務保險學的出版社教材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