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出為入

[拼音]:shehuizhuyi zhidu xia liangda bulei de bili guanxi

[英文]:propor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major departments under socialist system

社會主義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的比例關係。是社會主義再生產的最基本的比例關係。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

社會主義社會總產品,按其實物形式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社會生產也分為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的生產(第Ⅱ部類)。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總產品不僅以實物形式區分為兩大部類,而且還以價值形式區分為:

(1)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即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價值 c;

(2)必要勞動新創造的價值v;

(3)剩餘勞動新創造的價值m。社會主義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必須以兩大部類在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在實物形態上得到補償和在價值形態上得到實現為前提。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按照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和安排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

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再生產時,科學地闡明瞭在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下,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是:

(1)Ⅰ(v+m)=Ⅱ c,即第Ⅰ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Ⅱ部類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是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表明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平衡關係。

(2)Ⅰ(c+v+m)=Ⅰc+Ⅱ c,即第Ⅰ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實物形態上應該能夠補償兩大部類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在價值形態上應該和兩大部類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相等。

(3)Ⅱ(c+v+m)=Ⅰ(v+m)+Ⅱ (c+m),即第Ⅱ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實物形態上應該能夠滿足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或非生產領域的全部消費需要,其價值總量等於兩大部類新創造價值之和。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是:

(1)Ⅰ(v+△v+m/x)=Ⅱ(c+△c),這是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平衡關係,表明兩大部類的擴大再生產都要以另一個部類提供物質資料為前提;或者說,第Ⅰ部類產品中用於該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個人消費部分的價值,應等於第Ⅱ部類保持和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要的不變資本的價值量。

(2)Ⅰ(c+v+m)=Ⅰ(c+△c)+Ⅱ(c+△c),即第Ⅰ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產品,應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加上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所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之和。

(3)Ⅱ(c+v+m)=Ⅰ(v+△v+m/x)+Ⅱ(v+△v+m/x),即第Ⅱ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產品,應能滿足兩大部類原有勞動者和新增加勞動者的消費需要,以及資本家或非生產領域的全部消費需要。

社會主義條件下兩大部類比例關係的特點

馬克思所闡明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相互平衡的比例關係,反映了社會再生產的普遍規律,如果去掉它的資本的屬性,對於社會主義再生產也是適用的。所不同的是:

(1)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攫取剩餘價值。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剩餘產品不再為資本家消費,上述公式中 m/x的部分,可以用來改善人民生活和進行擴大再生產。

(2)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存在著生產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所要求的兩大部類比例關係,經常遭到破壞,甚至要經過週期性的經濟危機來恢復被破壞的平衡。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民經濟是有計劃發展的,可以自覺地安排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使之協調發展。

(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在自覺地安排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的比例關係時,不僅要按照社會生產兩大部類比例關係的規律,而且首先要考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正確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係,人民的長遠利益同眼前利益的關係,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和全體社會成員的消費的不斷增長。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是對物質資料生產的最高概括。在現實的物質資料生產中,兩大部類都擁有許多的生產部門,每個部門都有種類繁多的產品,在這諸多部門之間,以及各種產品之間,也存在著複雜的比例關係。妥善處理這些比例關係,是保證兩大部類之間比例協調的必要條件。

社會主義制度下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從增長速度來看,在技術進步、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這反映在社會產品構成上,就是生產資料所佔比重上升,消費資料所佔比重相應下降。但在另外的情況下,生產資料生產增長和消費資料增長速度也可能接近,甚至後者暫時超過前者,在社會產品構成上,生產資料所佔比重就不會上升,消費資料所佔比重也不會相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