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認同

[拼音]:zhongguo gudai zhuanke xuexiao

中國古代教育,除建立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系統外,還設立專科學校,培養各種能切實用的專門人才。早在東漢時,就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所文藝專科學校“鴻都門學”,直到明、清,曾設立過律學、醫學、武學、陰陽學、算學、書學、畫學、玄學、音樂學校、工藝學校等各種專科學校。這些學校培養出不少專業人才,對發展中國的自然科學、法學、文藝等方面起過很大的作用,並對世界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鴻都門學

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創立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二月。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鴻都門學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產物,即宦官派為了培養擁護自己的知識分子而與士族勢力佔據地盤的太學相抗衡的產物。又借漢靈帝酷愛辭、賦、書、畫的緣由,辦了這所新型學校。

鴻都門學所招收的學生和教學內容都與太學相反。學生由州、郡三公擇優選送,多數是士族看不起的社會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開設辭賦、小說、尺牘、字畫等課程,打破了專習儒家經典的慣例。宦官派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對鴻都門學的學生特別優待。學生畢業後,多給予高官厚祿,有些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還有的封侯賜爵。鴻都門學一時非常興盛,學生多達千人,但延續時間不長。一因士族猛烈的攻擊,二因黃巾起義,它隨著漢王朝的衰亡而結束。

鴻都門學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而且也是世界上創立最早的文藝專科大學。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改變以儒家經學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舊觀念,提倡對文學藝術的研究,是對教育的一大貢獻。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突破貴族、地主階級對學校的壟斷,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是有進步意義的。鴻都門學的出現,為後來特別是唐代的科舉和設立各種專科學校開闢了道路。

律學

中國古代學習法律的高等專科學校。中國最早提出創設律學的是南齊的廷尉孔雅珪。他於齊武帝永明九年(491),上書要求國學置律助教,依“五經”例,國子生經過策試,優秀的可擢用為執法官職。他的建議雖被採納,但並未實行。當時太學雖然沒有律學一科,但在廷尉的府中已有律博士。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505),仿宋設學館,招納後進,置五經及律學博士各 1人,這是律學成為專門學校的開始。隋文帝時雖設律學,但不像其他專科隸屬國子寺,而屬於大理寺管轄。

唐代從武德初年始置律學,隸國子監,中經高宗兩次廢置,於龍朔二年(662)恢復後,改隸詳刑寺。從此律學才得到穩定的發展, 直至唐末。唐代律學設博士3人,助教 1人,學生50人,多來自中下層,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通律學者,年齡在18~25歲之間,都有資格入學。學生在校主要學習律令,兼習格式、法令。“律”的主要內容有12部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門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格”指百官有司所常行的事;“式”指所常遵的守法;“令”指尊卑貴賤的等數。如果違法的,用律來裁判。高宗初年令律學之士撰律疏;德宗時又令律學之士選編歷來的制敕奏讞。律學學生還要選學大經(《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經(《詩》、《周禮》、《儀禮》),小經(《易》、《書》、《春秋公羊傳》、《穀樑傳》、《孝經》、《論語》)。學習期限 6年,考試分旬試和歲終試兩種,畢業後即獲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學生連續 6年通不過畢業考試,即罷廢。初入學的學生,交絹一匹,酒脯若干,盡束脩禮。唐代教育制度與其科舉制度密切相關,學生畢業後,必須通過科舉選拔,才能得到作官的資格。當時科舉考試設有明法科,為六科之一,是律學生踏入仕途的關口。考試除儒家經典外,要試律七條,令三條,律學的教學直接為科舉服務。

宋初依唐制置律學博士,掌授法律。神宗時銳意改革舊制。有鑑於當官的沒學過法,典獄者未習過獄,所習非所學之積弊,十分重視培養有法律知識和執法能力的人才,於熙寧六年(1073)下詔在國子監設律學。置教授 4人,凡命官、舉人皆得入學,各處一齋。舉人得命官 2人保任,先入學聽讀,而後補試,入學考試分斷案、律令兩類,習斷案的,試案一道,每道敘列刑名五事或七事;習律令的,試大義五道。學生在校學習斷案、律令、古今刑書和新頒條令。凡朝廷所頒條令,刑部立即送學。每月公試1次,私試3次,略如補試法。學生畢業後,經過新科明法的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律學從梁武帝創立,直到宋末,其間雖幾經興廢,仍然延續了 700多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專科大學。

醫學

中國古代培養醫藥人才的高等專科學校。南北朝時,南宋元嘉二十年(443)始設醫學。北魏時設太醫博士教授弟子,隋沿魏制,唐宋兩代大加發展,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直屬於中央太醫署的除中央一級的醫學外,還有地方的府、州醫學,形成從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醫學教育系統。

中央醫學內部有明確的學科,即醫、針、按摩和咒禁四科。醫科又詳分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拔火罐等療法)五科。設博士1人,醫學助教1人,醫師20人,學生40人。以《本草》、《甲乙經》、《脈經》為基本學習內容。體療科學習 7年;瘡腫科與少小科學習5年;耳目口齒科與角法科學習2年。針科設博士1人,助教1人,針師10人,學生20人。學習《素問》、《黃帝針經》、《明堂脈訣》、《神針》等,使學生掌握人體經脈孔穴之道,辨別浮沉澀滑之候,以鍼灸手術治療疾病。當時針的種類已經很多,有鑱針、圓針、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文針等。按摩科設博士1人,按摩師4人,學生15人,專門研究人體內部各種疾病。學習訊息導引之法,治療風寒暑溼飢飽勞逸及損傷折跌等病,此外也兼習骨科。咒禁科設博士2人,咒禁師 2人,學生10人,學習使用咒禁迷信手段,驅逐邪惡病痛。學生膳食均由學校供給。考試製度極為嚴格,每月終由本科博士考,每季由太醫令丞考,每年終由太常丞總試。學習期滿並通過畢業考試的學生,待遇與國子監所轄學生相同。此外,還有獸醫學,附設於太僕寺,教授治療牲畜疾病的知識和技術,考試合格者,補為獸醫。藥學與藥園設在一處,教學生識別各種藥物,掌握藥材的種植、收採、貯存、製造等技術,教學與勞動相結合。

宋代醫學設定較早,中間變化很多。宋初隸太常寺,神宗時改隸提舉判局,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歸入國子監,大觀四年(1111)併入太醫局。南宋孝宗時,廢太醫局留醫學科,光宗時又恢復太醫局。宋代醫學分方脈科、針科、瘍科三科目。細分為大方脈(內科)、眼科、口齒咽喉科、風科、瘡腫兼折傷科、產科、小方脈(兒科)等。教授由翰林醫官、上等學生及在外良醫擔任。學生共 300人,規模比唐代有所擴大。學習內容,方脈科教材以《素問》、《難經》、《脈經》為大經。以《巢氏病源論》、《龍樹論》、《千金翼方》為小經。此外各科另加該科的專著,如大方脈加學《傷寒論》等。針、瘍兩科去《脈經》,增三部鍼灸經。宋時,曾修訂《新修本草》;《素問》等醫學名著也有新的注本和校訂本,這些也是醫學的學習用書。宋太宗時,編輯了《太平聖惠方》;後來據此書選編了《聖惠選方》作為教材。宋代醫學為了進行直觀教學,採用圖解、教具,如《伯景三十六種脈法圖》、“鍼灸銅人”等。還仿唐制,開闢藥園。學生畢業考試分三場:第一場為普通考試,問三經大義五道,三科皆得受試;第二場方脈科試脈證運氣大義各二道;針、瘍二科試小經、大經各三道;第三場按各科性質,分別假定治病法三道。學生畢業後,或參加科舉,或直接授職,成績最佳者,成為高尚醫藥師,其餘或任本學博士正錄,或委為外府、州醫學教授。

金代設京外醫學,分十科,每三年由太醫舉行一次考試,非本學學生亦得補試。

元代和明代不設中央醫學,醫學成為地方學校。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設定諸路醫學,直隸於太醫院。學官由提舉掌行政,教授負責教學。學習《素問》、《難經》、《脈訣》之類,但是要通讀“四書”。考試分二種,每月一私試,試以疑難,每歲一公試。學生考試成績都要上報太醫院。到了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分別設定了府、州、縣醫學。

醫學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形成學校系統的專科學校。在普及醫藥衛生知識,促進醫藥事業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中國許多醫藥學名著和傳統醫藥成果,流傳國外,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武學

中國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高等專科學校。最早創置於北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不久即廢。神宗時王安石針對當時教育文武異事,培養出來的人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害,力主士之所學,應文武並重,不論其才之大小,都要學習武事。不僅把武學列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內容,而且要嚴其選、高其選。熙寧五年(1072),樞密院上言請復武學。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張,下詔建武學於武成王廟,由兵部尚書韓縝掌管學務。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學生限額 100人,入學資格有小臣、門蔭子弟及庶民,學校供給食宿。學習諸家兵法、弓矢騎射等術,歷代用兵成敗的經驗教訓,前世忠義之節足以為訓者等等。有願意學習操練陣隊的,量給兵伍,任其演習。學習期限 3年,期滿考試及格者授與官職,不及格者留學 1年再試。

北宋末年徽宗崇寧年間,還曾令地方諸州設定武學。主考選州貢法,仿儒學制,宣和二年(1120)罷廢。

南宋時期,武學為歷代皇帝所重視,南渡後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重視武學,置弟子員百人。高宗趙構還提出“習兵馬稍知書則不負教養”的主張。紹興二十六年(1156),詔武學博士 1員,以文臣有出身或通過武舉高選的人充任。並置學諭 1員,由武舉人擔任。學生100 人,分外舍生70人,內捨生20人,上舍生10人。越年,規定武學學例與國子監同。淳熙五年(1178)置武學國子員。寧宗慶元五年(1199),詔諸路、州學置武士齋,選官按其武藝。宋代武學興盛,與外敵入侵的危亡處境有關,也與其重視武舉的考試製度分不開,王安石文武並重的教育思想也不無影響。

明代於洪武年間(1368~1398)設定武學,開始僅在儒學內設定武學科目, 教導武官弟子。 至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設立兩京武學,成為中央設立的規模巨集大的習武學校。學生由提學官選送,以都、衛、司所應襲子弟年滿10歲以上者為合格。都指揮等官年長失學者,亦令五日聽講一次。學校設教授、訓導各 1人,擔任管教事宜。學科分兩類:一類是《小學》、《論語》、《孟子》、《大學》,另一類是五經、七書、百將軍傳,學生於各類書中任習一書,必須通曉大義。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命天下府、州、縣均設武學,兼及到各個地方。不久明亡,未能實現。明朝武學的待遇與考試,與儒生相同。武舉鄉試由巡按、御史主持,會試由兵部主持,試官由翰林擔任。崇禎年間還實行過殿試。

清代有武舉無武學。武科鄉、會試除考試內容外與文科相同。分術、學兩科,以術科為主。第一、二場考術科,試騎射步戰;第三場考學科,試論二道、策一道。論題一道以《論語》、《孟子》為範圍;一道以《孫子》、《吳子》及《司馬法》為範圍。

陰陽學

唐、元、明三代的高等天文專科學校。唐代天文學附設於司天臺,按業務範圍分科教學,有天文、曆法、漏刻三科。元代中央不設陰陽學,皆為地方學校。中央設司天臺,掌管天文事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諸路設定陰陽學,直隸司天臺。按當時儒學例,設教授員,凡陰陽之人歸其管轄。學科有天文及術數,教材有《佔算》、《三命》、《五星》、《周易》、《六壬》、《數學》、等書和《三元經書》──婚元、宅元、瑩元。凡藝術精通者,每歲呈報省府,並赴都舉行會驗,成績相符者,由司天臺錄用。這一專科具有濃厚的迷信性質,與唐代醫學中的咒禁科相似。明代因襲元制,於洪武十七年(1384)設定中央和地方兩級陰陽學。地方陰陽學分別由府正術、州典術、縣訓術任學官,其他皆從元制。

算學

中國古代培養數學人才的專科大學。始建於隋文帝時期(589~604),是中國最早的學習研究自然科學的專門學校。算學設算學博士 1人,助教2人,學生8人,隸屬國子寺,後停辦。唐貞觀年間,大興學校,於貞觀二年(628)重建算學,二年後又廢置,將其博士下隸太史局。龍朔二年(662)再置算學,並改隸祕書局。設博士2人,助教1人,學生30人,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通算學,年齡在14~19歲之間者皆可入學。學習期限 9年。學習內容和進度是:《孫子》、《五曹》學 1年;《九章》、《海島》學 3年;《張丘建》、《夏侯陽》各學1 年;《周髀》、《五經算》學1年;《綴術》學4年;《緝古》學 3年;此外還要學習《記遺》、《三等數》等。李淳風、樑述等校訂《五曹》、《孫子》等10部算經,刊定註解,立於官學。算學教學同土地測量、曆法推算、水利和建築工程等實際問題相互聯絡。學生入學時,交絹一匹、酒脯若干為束脩之禮。學生畢業後,可參加科舉,唐代科舉設算學科,其考試內容針對算學課程而定。

北宋元豐七年(1084),刊“算經十書”於祕書省,供學生學習。其中《孫子》、《五曹》、《緝古》、《海島》系趙彥若校定。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設定算學,隸太史局。入學分命官、庶人兩種。學生 210人,較唐代規模大。教學內容與唐制無多大變化。以《九章》、《周髀》及假設疑數為算問,仍兼《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演算法,並歷算、三式,天文書等為本科。本科之外,還要佔一小經或一大經。畢業考試及待遇,均與太學同。

書學

中國古代學習研究書法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隋文帝初年,隸屬國子寺。唐代有較大發展。隋末唐初,書學曾一度廢置,唐貞觀二年(628),重建書學,顯慶三年(658)再廢,將其博士隸祕書省。龍朔二年(662)復置,翌年改隸蘭臺。書學博士2人,助教1人,學生30人,多出身低下,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好書法者,均可入學。學習課程及進度,《石經》三體 3年;《說文》2年;《字型》1年;每日書寫一幅。除研讀書法之外,還要讀《國語》、《三蒼》、《爾雅》等書。學習期限 9年,學生畢業後,可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唐代科舉設有書學一科,先口試,通過後再墨試《說文》、《字林》20條。

宋代書學達到鼎盛階段。徽宗崇寧三年(1104),重建書學,隸翰林院書藝局。學生資格及名額無明文規定,課程習篆、隸、草書三體;讀《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 願選修大經者兼習《論語》、《孟子》。學校明確規定篆以古文大小篆為法;隸以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真行為法;草以章草、張芝九體為法。考試分三等,字型方圓肥瘦適中,藏鋒盡勁,氣清韻古,老而不俗為上。方而有圓筆,圓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者為中。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筆畫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觀為下。學生畢業後,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宋末,社會大亂,書學亦廢。唐宋的書學,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流傳,起了重要的作用。

畫學

宋代培養繪畫人才的專科大學。創建於徽宗崇寧三年(1104),隸翰林圖畫局。課程分六目: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並學《說文》、《爾雅》、《方言》、《釋名》。《說文》教寫篆字、解音訓,其他三書則設問答法,試其能否解其義以通畫音。學生入學分為“士流”、“雜流”兩種。“士流”兼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誦小經或讀律。考試重不模仿前人,所畫之物,不論情態、形色皆自然貼切,筆韻高簡為最佳。學生按三舍法依次升補。但“雜流”學生,不能授以三等以上的官職。宋代繪畫藝術水平很高,至今在中外享有盛名。畫學的興建,對於宋朝繪畫藝術的繁榮,起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玄學

唐開元年間學習玄學的專科學校。開元二十九年(741)正月,李隆基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兼置崇玄學。兩京崇玄學各置博士1員,助教1員,學生100人,令習《道德經》、《莊子》、《文子》、《列子》,資蔭同國子學例。州、縣由學士數內均融量置,置助教1人,待習業成後,每年隨舉人例送至省,準明經考試,通者準及第人處分。玄學的設立,影響了以後道教的傳播。

音樂學校

唐代的音樂專科學校。附設於太樂署,由樂師對樂人分批分程度進行教練,學習各類樂曲,都定有日程和要求,每年進行考課,評定優劣,然後累計成績,決定升退。

工藝學校

唐代的工藝專科學校。附設於專管手工業製造的少府監,由技藝最高的巧手任師傅來教授學徒,各種技藝難易不一,訓練期限也不同,製造的器物刻上工匠姓名,作為鑑定考核的根據。(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