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博,P.

[拼音]:Yu Ling

現代劇作家、戲劇活動家。原名任禹成。江蘇宜興人。1907年2月23日生。1926年於蘇州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即愛好與熱心戲劇活動。1930年考入北平大學。翌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平分盟。1932年與宋之的等籌組左翼戲劇家聯盟北平分盟,先後成立呵莽劇社、苞莉芭劇社,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以上海工人反對“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事件為題材,創作獨幕劇《瓦刀》;9月又寫成獨幕劇《一顆炸彈》(即《警號》),反映“九·一八”紀念聲中的悲壯故事。1933年初,任上海左翼戲劇家聯盟負責人。次年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組織祕書。先後以尤兢筆名寫成獨幕劇21種、多幕劇5種,廣播、翻譯劇各1種。其中《回聲》、《漢奸的子孫》(1937)、《夜光杯》(1937)等較有影響,而以《浮屍》(1937)為其代表作。這些劇作揭露黑暗現實,同情下層人民苦難,宣傳抗日救國,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平。這時期的作品充分顯示出作者善於觀察生活、塑造人物的藝術才能。

“七·七”事變後,於伶留守“孤島”上海,堅持進步戲劇陣地的工作。此時期他更筆名為於伶,風格燦然一新。“從性急的呼喊到切實的申訴,從拙直的說明到細緻的描寫,從感情的投擲到情緒的滲透,很奇妙,一個筆名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竟象徵了這位作者的再出發和新生。”(夏衍《於伶小論》)當時的主要作品有《女子公寓》(1938)、《花濺淚》(1940)、《大明英烈傳》(1940)等,而以《夜上海》(1939)為代表作。《夜上海》描寫紳士梅嶺春因日寇入侵,率家逃至上海所歷的艱辛,再現了上海人民與日本佔領者的鬥爭風貌。“從淺俗的材料中去提煉驚心動魄的氣韻”,“完成了一種‘詩與俗的化合’的風格”(夏衍《於伶小論》),獲得強烈的演出效果。

抗戰後期,於伶在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堅持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進步戲劇運動。1946年返滬,負責中國共產黨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在開展戲劇活動中又寫了劇作多種,以《長夜行》為力作,它描寫了“孤島”知識分子與敵人及其走狗漢奸的鬥爭,堅持民族氣節,戰勝種種艱辛和誘惑,最後終於覺醒。作品兼具濃厚的悲劇和喜劇因素。

上海解放後,於伶在文化、電影界擔任領導工作,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他與孟超、鄭君裡合作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聶耳》,獲得影壇好評。1962年又寫了大型話劇《七月流火》,揭露抗戰期間美帝國主義勾結日寇和蔣介石汪精衛合流,歌頌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的堅強領導和群眾的愛國熱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華素英的形象。全劇結構嚴謹,戲劇衝突強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於伶創作以迅速、多產著稱,共有劇作50多種。作品時代氣息濃郁。他善於有重點地、細緻地創造環境氣氛,以渲染人物、強化主題,文筆潑辣犀利,人物塑造手法多樣。他的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於伶劇作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