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古迂陳氏家藏夢溪筆談

[拼音]:Bixina

[英文]:Georg Büchner (1813~1837)

德國戲劇家。1813年10月17日生於達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勞。父親是醫生。1831至1833年在斯特拉斯堡學醫,並和當地的民主運動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接觸到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1833年10月在黑森大公國的吉森大學繼續學業。1834年寫成著名的政治小冊子《黑森信使》,被稱作《共產黨宣言》之前19世紀最革命的宣言,文中指出貧富的差異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並認為黑森的工業無產階級還不存在,農民是革命的主力。他號召被剝削的農民階級起來戰鬥,口號是:“對茅屋──和平!對王宮──戰爭!”1834年,畢希納在達姆施塔特和吉森分別建立地下革命組織“人權協會”,吸收大學生和勞動者參加。同年《黑森信使》祕密發行。由於有人告密,畢希納在吉森的寓所遭到搜查,他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487.html' target='_blank' >黃壤肟巴錟肥┧兀亟ā叭巳ㄐ帷保⑿闖鼉綾盡迭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1588.html' target='_blank' >丹東之死》(1835)。1835年畢希納被迫逃亡,先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醫。1836年遷居瑞士的蘇黎世,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蘇黎世大學任講師。這時期創作了諷刺喜劇《萊翁採和萊娜》(1836)、悲劇《沃伊採克》(1835~1836)的片斷以及中篇小說《稜茨》(1839),還翻譯了雨果的兩部劇本《瑪麗·杜鐸爾》和《呂克萊斯·波爾吉》。1837年2月19日在蘇黎世逝世。

《丹東之死》以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黨人和吉倫特黨人之間的爭鬥為背景,寫丹東反對雅各賓黨人用激進民主主義的專政方法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客觀上成為大資產階級的同盟者,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而丹東的對立面羅伯斯皮爾和聖居斯特作為小資產階級的革命家無法解決麵包問題,又不能依靠歷史上最進步的階級力量,最後陷入孤立。

《萊翁採和萊娜》充滿機智、辛辣的暗示。萊翁採是一個德意志袖珍小國的儲君,信奉寄生階級的人生哲學。他的父親國王彼得昏聵無能,終日無所事事。這出喜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內心的空虛和行屍走肉的生活。

《沃伊採克》的情節取自萊比錫發生的一件情殺案,但賦予它以新的內容,用以表現貧富的對立,並進一步揭示出犯罪的社會原因。

中篇小說《稜茨》的主人公稜茨是“狂飈突進”時代著名的劇作家,後來神經失常。畢希納描寫稜茨發瘋的最後階段,心理分析十分細膩,被認為德國中篇小說的佳作。

參考書目

Hans Mayer, G. Büchner und seine Zeit, Berlin,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