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

[拼音]:Taihe Cheng yizhi

[英文]:Site of Taihe City

中國唐代南詔國前期都城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市(下關)北7公里太和村西。因城築於大山坡上,故名“太和” (夷語稱山坡為和)。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統一六詔,被唐玄宗封為雲南王,次年遷都太和。至唐大曆十四年(779)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歷時40餘年。1964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對城址進行了調查和實測。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城西倚點蒼山,東臨洱海,因有天然屏障,故無東、西城牆。南、北城牆均自點蒼山佛頂峰向東延伸到海邊。南城牆方向東偏南,全長3350米;北城牆方向東偏北,全長3225米。全部夯土築造,儲存較好的一段至今還有3米多高。城址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約360萬平方米。城址內佛頂峰上有一小城,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周長約1000米,志書稱金剛城或南詔避暑宮;現存一方形土臺,邊長60米,清代在其上建佛頂寺。城址內出土文物有夾砂陶片、帶釉陶片及有字瓦等。其中蓮花紋瓦當與唐長安城興慶宮遺址出土的相同。

南詔德化碑在城址西南部,為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南詔王閣邏鳳所立。碑高3.02米,寬 2.2米,厚0.58米。因風化嚴重,文字大部已剝蝕。碑陽正文40行,計3800餘字,敘述南詔初期歷史及其與唐王朝、吐番的關係,並涉及天寶戰爭的起因和經過,著重表白南詔“世世事唐”,後不得已叛唐而歸吐番的苦衷。碑文婉轉動人,詞藻華麗。書體在行楷之間,遒勁秀拔。南詔清平官蜀人鄭回撰文,流寓南詔的唐御史杜光庭書寫。碑陰刻職官題名41行,詳列南詔清平官、大軍將、大總管等百餘人。該碑是研究南詔前期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碑文在明萬曆《雲南通志》中已有著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為金石學家王昶訪獲。嘉慶三年(1798)李亨特曾就地建亭保護。1962年國家撥款修建碑亭。1985年國家又撥款重建碑亭。

參考文章

太和城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