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印度等地及海外領地事務院

[拼音]:hua'er

中國西北地區的一種山歌形式。因在其唱詞中青年女子常被喻為“花兒”而得名。有的地方又把這種山歌稱為“少年”。最初產生在甘肅省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省湟水、大通河流域,後來逐漸流行於甘、青、寧、新四省(區)的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之中。花兒內容豐富,曲調高昂優美,章法結構獨特,語言生動形象,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民歌形式之一。

花兒因格律、 曲調、 流傳地區和演唱形式的不同,分為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系統。

(1)河湟花兒。流傳範圍較廣,多為單人獨自演唱。主要流行於甘肅的臨夏、廣河、永靖、和政、東鄉、積石山、肅南等縣;青海的循化、化隆、民和、樂都、互助、大通、湟中等縣;寧夏的西吉、固原、海原、同心等縣以及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湟花兒的基本結構為每首四句。前兩句多為比興,後兩句點明本題,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格式:

齊頭齊尾式:每首四句,各句字數相同(七、八字句最為常見)。但在節奏上一、三句為四頓,單字尾;二、四句為三頓,雙字尾。一韻到底者居多。

單雙句交錯式:每首四句,一、三句字數相同,四頓,單字尾;二、四句字數相同,三頓,雙字尾。單雙句各自押韻。而單句與雙句之間,字數、頓數和韻腳則必然不同,在節奏上構成一種獨特的錯綜美。

折斷腰式(又稱“兩擔水”):每首六句,實際上是在上面兩格式的一、三句之後各新增一個三字(或四字)的半截句。

(2)洮岷花兒。為甘肅省所獨有,歌手多為漢族。演唱時,大都採用聯唱、對歌的形式。這種花兒分成北路、南路兩個流派。北路派流行於康樂、臨洮、渭源等縣,以《兩蓮令》(又叫“蓮花山調”)為代表;南路派流行於岷縣、宕昌、臨潭一帶,以《阿鳴令》(又叫“扎刀令”)為代表。

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在演唱過程中,都要增添一定數量的襯字、襯詞及襯句,以補樂曲音節的需要(《阿鳴令》因受曲調限制,襯字、襯句較少)。在花兒流行地區還舉行一年一度的花兒賽歌會。它起源於民間祀神娛人的廟會和農業祭祀活動。著名的花兒會場有:甘肅省康樂縣蓮花山(農曆六月一日至六日)、和政縣鬆鳴巖(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岷縣二郎山(農曆五月十七日);青海省大通縣元朔山(農曆六月六日)、樂都縣瞿曇寺(農曆六月十五日)等。其中蓮花山花兒會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時可達三、四萬之眾。蓮花山花兒會分為攔路聽歌、朝山對歌、聯歡夜歌和祝酒歌四個階段。唱家觸景生情,即興創作。

參考文章

花兒為什麼萬紫千紅?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