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王朝

[拼音]:junshi dilixue

[英文]:military geography

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學科。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和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準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軍事地理學通常由三個部分構成:

(1)普通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與軍事的關係的一般規律和歷史源流等,是軍事地理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概括;

(2)區域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邊疆軍事地理等;

(3)部門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些地理因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海洋軍事地理、空軍軍事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交通軍事地理等。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孫子·地形篇》)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簡史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策略,史稱“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域性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範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遂成為專門學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F.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J.R.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資產階級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K.E.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A.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任何戰爭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馬克思主義軍事家在研究和進行戰爭時,都十分重視地理條件的作用和影響,並對之進行能動的利用和改造。同時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地理環境。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中,都精闢地論述了地理與戰爭的關係。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中國工農紅軍就開始了軍事地理的調查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研究內容

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物件、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和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應用部分,其研究內容包括:

地理形勢

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係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自然條件

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佈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的分佈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佈範圍、型別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

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佈、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佈、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佈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

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係,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佈,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係;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佈、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佈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佈、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

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佈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通訊設施

主要包括各種通訊樞紐、通訊臺站的佈局、數量和質量狀況,主要通訊裝置、通訊器材工廠的分佈及其生產供應能力,有線電和無線電通訊網的安全保密效能及在戰時的生存能力和恢復能力。

城鎮、要地

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訊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佈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

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發展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充套件,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導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採取航天、遙感技術觀察和收集地理資訊的手段將進一步得到推廣,電子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使地理資訊的處理、儲存、檢索、傳輸和顯示實現系列自動化。

參考書目

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第一版,中華書局,北 京,196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北京,1955。

孫宕越、徐俊鳴:《軍事地理學》,中山文化教育館,重慶,1939。

Louis C .Peltier & G .Etzel Pearcy , Militɑry Geogrɑphy, D.Van Nostrand Company,Inc.,New York,1966.

P. O'sullivan & J. W. Miller, The Geography of Warfare, St. Martin's Press,New York,1983.

J. Soppelsa , Géographie des Armements, Masson,Pari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