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諾蒂,G.C.

[拼音]:Fuke

[英文]:Michel Foucault (1926~)

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結構主義的主要代表。曾就學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獲巴黎大學哲學、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的學位。1960~1968年任教於克萊蒙 -菲蘭特文學院,1968~1970年任巴黎大學文森學院哲學教授,1970年起任法蘭西學院思想史和思想體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癲狂的歷史》(1961)、《醫學的產生》(1963)、《詞與物》(1964)、《知識考古學》(1969)、《監督與懲罰:監獄的誕生》(1975)、《性史》(第 1卷,1976;第 2卷,1977)。

福柯的研究範圍較廣,涉及醫學、精神病學、心理病理學、自然科學史、經濟學、語言學和犯罪學等。他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材料,企圖探討思想發展的結構,又從思想發展結構的研究得出人的消亡的結論。他的這些觀點受到法國和西方思想界的注意。

福柯考察了16~18世紀對瘋狂與理性的看法,認為這種看法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世紀時,瘋人象正常人一樣,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後來才認為瘋人是對社會的一種威脅,並把他們看成象罪犯一樣;更晚一些,才把瘋人看成病人。他認為無理性是理性的一面鏡子,又是理性的延伸。因此,他反對“理性失常”的說法,認為近代有些文學家、畫家的作品都有非理性的因素。

福柯認為歐洲近代思想的發展有一種結構的交替,認識範圍內的這種結構叫“知識型”,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靜止的、同時性的、彼此孤立的結構。他認為近代思想的3種類型是:

(1)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的“知識型”。其組織知識的原則是“相似”範疇,在這裡詞與物相互糾纏在一起,物在語言中隱藏著,人們必須通過語言去辨認事物。

(2)古典時期(17、18世紀)的“知識型”。它把注意力轉到分析、分類,並以同一性為原則,要求詞與物的同一。

(3)19世紀以後的“知識型”。這時,古典時期的幻想破滅了,因而在組織知識時,要求認識事物的內在結構。這個時期的科學是生物學、政治經濟學和語言學,相應的概念是“生命”、“勞動”、“發展”和“人”。福柯認為,知識的發展由知識型決定,社會發展由社會的形式決定。因此,人在知識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中都不起作用,在這種意義上,人就“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