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棉

[拼音]:gonggu'er xiongdi

[英文]:埃德蒙·德·龔古爾 Edmond de Goncourt (1822~1896),茹爾·德·龔古爾 Jules de Goncourt (1830~1870)

法國作家、歷史學家。貴族家庭出身。埃德蒙於中學畢業後進入財政部工作,由於熱愛文藝,不久即離職。從1850年起,兩人協力從事文學創作,最初幾年寫了一些不成功的劇本和小說,如輕歌舞劇《無題》和幽默小說《在一八××年》等。不久投身報界,開始撰寫文藝評論。1854年起,潛心研究18世紀的法國曆史和藝術史,發表了《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史》(1854)、《督政府時期的法國社會史》(1855)、《十八世紀的藝術》(1859)等,整理並提供了一些很少為人所知的文獻資料。

1860年以後,龔古爾兄弟主要致力於小說創作,重要作品大多產生於60年代。《夏爾·德馬依》(1860)和《瑪耐特·薩洛蒙》(1867)旨在說明文人獨身的必要,但其真正價值卻在於對當時巴黎文學藝術界的人物和風尚作了生動的描繪。社會意義比較突出的是《勒內·莫普蘭》(1864),通過對性格完全相反的姐弟倆的對比的描寫,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卑下。《翟米尼·拉賽特》(1865)是他們的得意之作,寫一侍女在惡劣的社會風氣毒害下墮落的過程。茹爾於1870年病逝,埃德蒙因而擱筆多年,後才恢復小說創作。他的重要作品有《少女艾爾莎》(1877)和《親愛的》(1884),前者寫一改邪歸正的少女因被迫殺人而被判死刑的故事;後者寫一貴族婦人的生活。龔古爾兄弟強調小說應反映現代生活,動筆之前一定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他們是“文獻小說”(以事實為根據的小說)的創始人,而在描寫人物時,他們過分強調“病理和生理因素的”特殊意義,突出人的“低階本能”。這一切使人們常把他們歸之於自然主義作家的行列。但是他們和自然主義小說家有明顯的區別,他們創作中著力於用細膩的文筆表達感情,要求有自己的風格,也就是他們所謂的“藝術文筆”。

龔古爾兄弟還發表過劇本《昂利埃特·馬雷沙爾》(1865)和《祖國在危難中》(1873),並曾將自己的一些小說改編成戲劇。他們的《日記》於20世紀50年代出齊,共22卷,是研究法蘭西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代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文藝界情況的寶貴史料。

參考書目

PierreSabatier,l'Esthétiquedes Goncourt Paris, 1920.

RobertRicatte,LaCréation romanesquechez les Goncourt, Paris,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