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質損耗

[拼音]:Baodai Qiao

[英文]:Baodai Bridge

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東南葑門外三公里處,傍運河西側,跨澹臺湖口的聯拱石橋。這座橋於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動工,元和十四年完工。相傳唐蘇州刺史王仲舒為建橋曾捐寶帶,以助工費;橋建成後,橋似寶帶浮於水上,因而得名。寶帶橋使運河挽舟的纖道和蘇州與杭州、嘉興、湖州的陸路得以暢通。

寶帶橋全長317米,橋寬4.1米,共計53孔。每孔跨徑除第14、15、16三孔(由北端計)外,平均為4.6米;第14、16兩孔分別為6.5米;第15孔為7.45米。這三孔的跨徑加大,橋面也逐漸升高,第13至第17孔間橋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線,第15孔處為全橋弓形弧線的頂點。全橋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個大孔淨空較高,可通過大型船舶。橋的兩堍接築石堤,北堍長23.2米,南堍長43.08米,橋堍為喇叭形,橋兩端各寬6.1米,並各有石獅一對,另有石塔、碑亭等。

這座橋的設計具有經濟、實用和美觀的特點。橋為適應大型船舶通過,在橋中部設3個大孔,其餘均設小孔,這樣可降低橋面,節省工程。橋址地基軟弱,採用木樁基,每墩用直徑15~20釐米圓木樁60根,樁頭間用石塊嵌緊,上建較窄的條石墩基,堅實可靠,且不阻礙洩洪。從北端計第27號墩是由兩個橋墩並立而構成的剛性墩,能抵抗單向推力,這種應用聯拱的方法,對其他若干個墩能起保護作用。

寶帶橋風格秀麗,狹長如帶,與湖光山色的環境相諧調。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戰爭中(1937~1945年),南端一段有6個橋孔被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修復。修復後的寶帶橋,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成,橋面和兩端橋堍也照原式樣進行了修繕,並把墜入河中的4只石獅打撈出來,安裝就位。(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