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圖案

[拼音]:lükeji

[英文]:passenger airplane

用於運輸旅客的飛機,簡稱客機,又稱民航機。旅客機按航程分為遠端、中程和短程3類,按服務的航線性質分為幹線客機和支線客機兩大類。

簡史

專門設計的旅客機出現於1919年。英國最早製造一架DH-16單發動機的4座客機。在後來層出不窮的螺旋槳旅客機中,美國研製的DC-3(1935年)曾被認為是最出色的。50年代出現噴氣式客機,是民用航空技術的重大發展。1956~1958年投入航線使用的客機,巡航速度在800公里/時以上,飛行高度在萬米以上。代表性的客機有英國的“彗星”Ⅳ、蘇聯的圖 104、美國的波音 707和DC-8。60年代初出現的中、短程客機採用了耗油率較低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機翼有高效率的增升裝置,縮短了起降滑跑距離。代表性的飛機有美國的波音 727、波音737、DC-9,英國的“三叉戟”。70年代出現的寬機身客機大大提高了載客能力,由以前客機的100~150人增加到 350~500人。代表性的機型有美國的波音747、DC-10、L-1011,歐洲的A-300和蘇聯的伊爾86。80年代初研製的中程客機的特點是省油、低噪聲和機載裝置先進。代表性機型有美國的波音 757、波音 767、歐洲的A-310等。

幹線客機

用於國際航線和國內大城市間的航線上,多使用中、遠端的高亞音速旅客機。飛機氣動外形完善、機載裝置先進,經濟性好,載客量大,乘坐舒適。裝有2~4臺大推力的高流量比渦輪風扇發動機。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機翼和超臨界機翼,以提高巡航速度和升阻比。機翼前後緣有高效率的增升裝置,以提高載重量。飛機上有完善的通訊、導航和其他監測管理裝置,在機場導航設施的引導下具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自動著陸能力,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都能安全起降,保證航班定期準時,同時也可以減少機組人員,降低運營費用。機身地板以上除頭部駕駛艙外大部分為旅客艙,艙內一般有一個旅客過道,寬機身客機上有兩個過道(見圖)。地板以下為行李艙或貨艙。客艙內除增壓、空調、座椅裝置外,還備有廚房、衛生間等生活服務設施,以及電視音響裝置,供旅客娛樂之用。幹線客機在裝置完善的大型機場起降。(見彩圖)

支線客機

用於旅客流量較小的航線,航行於小城市之間或把旅客從小城市運往連線幹線的大城市。航線的特點是短程,機場跑道短且裝置較簡單,因此要求支線客機起降滑跑距離短。現代使用的支線客機多為50年代研製的螺旋槳客機,巡航高度4000~5000米。8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為適應支線空運發展的需要,開始研製經濟性更好的渦輪螺旋槳支線客機,如法、意研製的ATR-42,瑞典和美國合作研製的SF-340。

超音速客機

巡航速度為高亞音速幹線客機的兩倍以上。到1984年為止,世界上只有兩種超音速客機曾投入航線使用,它們是蘇聯研製的圖144和英、法聯合研製的“協和”號(見彩圖)。飛機的巡航馬赫數為2.2,但是油耗大,載客量小,執行費用很高,加之飛機噪聲和環境汙染大,在經營短時間以後就已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