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粟栽培史

[拼音]:manjianghong

[英文]:Azolla

滿江紅科(Azollaceae)滿江紅屬水生蕨類植物。又名紅萍、綠萍,古稱薸。光合作用和共生固氮能力強,產量高,多用作綠肥、飼草。

種類

滿江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已知有 7個種:

(1)細葉滿江紅(蕨狀滿江紅,A.filiculoides)。原產美國北部阿拉斯加,並分佈在南部各州以及智利、玻利維亞、巴西等國。中國於1977年引入。性耐寒、耐鹽、怕熱。在土壤溼潤的情況下也生長良好,繁殖快、產孢子多。現為主要生產種之一。

(2)日本滿江紅(A.japonica)。原產日本四國和九州等地。與細葉滿江紅的形態、習性較相似,色澤較深。

(3)卡州滿江紅(A.caroliniana)。原產美洲,自北美的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均有分佈。抗寒繁殖快的特性與細葉滿江紅相似,耐熱性優於細葉滿江紅。抗蟲、抗藻、抗黴等效能也較強,是很有價值的萍種。

(4)大洋洲滿江紅 (A.rubra)。分佈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萍體平面浮生,形薄而小,產量較低,其特點是耐寒、怕熱、抗病性差。

(5)尼羅滿江紅(A.nilotica)。分佈在烏干達、剛果、蘇丹等非洲中部的尼羅河流域。萍體羽狀分枝,個體變異較大。

(6)羽葉滿江紅(A.pinnata)。 分佈在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與中國滿江紅相似,羽狀分枝特別明顯,萍體週年綠色,春發性較好,是東南亞的主要萍種。

(7)中國滿江紅 (A.imbricata)。廣泛分佈在中國南方各省(自治區)。福建、浙江、湖南、廣西一些地方較早用作稻田綠肥(見彩圖)。70年代已北移到東北地區。全國最多養殖面積曾達 130萬公頃左右。80年代中國利用孢子果育苗獲得成功。

中國滿江紅

萍體為羽狀分枝,主軸不明顯,耐寒效能次於細葉滿江紅,耐熱性強,萍色隨氣候、土壤肥力等條件變化而呈綠色或紅色,根為不定根,細長,多單生。根毛長短不一,衰老時顏色變褐而脫落。莖呈直線形或“ S”形,斷裂後形成新個體,葉片覆蓋莖上,側向形成側芽和分枝,腹面分化形成根和孢子果。葉片二行互生,卵形而厚,除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具有浮載萍體和吸收水分、養分的功能(見圖)。葉片基部有含粘液的空腔稱共生腔,內有固氮藍藻(魚腥藻)營共生固氮作用。

滿江紅以無性繁殖為主。水溫10℃時開始斷裂增殖,23~25℃時2~3天可增殖1倍;水溫5℃以下、40℃以上停止生長,43℃時死亡。喜磷肥和鉀肥,氣溫低和條件差時少量補充含氮的有機肥對保種和增殖有利;快速生長時不要氮肥。滿江紅形成大小孢子進行有性繁殖,大孢子果多數雙生,少數4個簇生,位於小孢子果下方,長卵形,頂端尖,赤道軸長0.35~0.50毫米。成熟後的小孢子果為棕褐色,由果柄、果殼、果頂及果內小孢子組成,比大孢子果大5~6倍。孢子果一年可形成兩次。4~6月形成的稱夏孢子果,9~11月形成的稱冬孢子果。

鮮草含水分90~93%,氮0.2~0.3%,磷酸0.02~0.03%,氧化鉀0.12~0.20%。幹體含粗蛋白16.2~21.0%,粗脂肪2~2.5%。可作豬和家禽的飼料。用作稻田綠肥時多在春季插秧前在稻田中放養,插秧緩苗後套養稻行間。此外,還可利用閒散水面放養作飼草和肥料。用滿江紅作綠肥的優點是少佔農田,且因其木質素含量高,還可改良土壤。

參考文章

滿江紅的繁殖方式觀賞園藝滿江紅的介紹觀賞園藝滿江紅的栽培技術觀賞園藝滿江紅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