檰芽

藥材名稱:沙生風毛菊

名稱出處:《甘肅中草藥手冊》

概況

基源:為菊科風毛菊屬植物沙生風毛菊的葉或地上部份。

原植物:沙生風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

歷史:本品原植物和同屬植物禾葉風毛菊Saussurea graminea Dunn及披針葉風毛菊S.lancifolia Hand.-Mazz等,青海藏民均作藏藥“匝赤把漠卡”,匝赤把漠卡為常用藏藥,清朝著名藏藥學家帝瑪·丹增彭措所著《晶珠本草》1840年木刻版即有記載,1984年出版的《中國民族藥志》第1卷及1991年出版的《藏藥志》都有提及。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10cm,根莖頂端分枝,頸部被棕色的殘存葉柄。莖極短,被白色絨毛。葉漸狹成柄,長3~4cm,被腺毛,葉片狹長圓形,長4~7cm,寬7~15mm,頂端銳尖或漸尖,全緣或邊緣具深波齒,齒端有短尖頭,表面被蛛絲狀毛和腺點,背面密被絨毛,中脈突出。頭狀花序單生,直徑1.5~4cm;總苞寬卵形,長1.5~2cm,寬1.5~2.5cm;總苞片5~6層,外層的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綠色或帶紫色,疏被白色絨毛,內層的線形,頂端漸尖,微反捲,背面有腺點,邊緣具少數短柔毛;花冠深紫色,長1.3~2.0cm,細管部長0.9~1.2cm。瘦果圓柱形,長約3mm,無毛,具稜;冠毛汙白色,兩層,外層短,內層長約1.7cm。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沙漠植物誌》.第3卷.387頁.圖版153∶8-12)

生境與分佈:生於沙地、幹河床、陽坡;分佈於甘肅、青海和西藏。

藥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感冒發熱,瘡瘍癰腫,食物中毒,膽囊炎,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成細粉,1~2g,1日3次。

臨床應用

《中國民族藥志》:為藏藥,在青海省作為木葉風毛菊用。木葉風毛菊:清熱涼血。用於肝炎,膽囊炎,黃疸,腸胃炎,感冒發熱及內臟出血:9~15g,入丸、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