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

藥材名稱:紅管藥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野白菊花(《植物名實圖考》),山白菊、白升麻、小雪花(《貴州民間藥物》),三脈葉馬蘭、白花千里光、白馬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菊科紫菀屬植物三脈紫菀的全草及根。紫菀屬全世界250~1000種,中國近百種。

原植物:三脈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

歷史:紅管藥為較常用草藥。早期本草著作未見記載。《植物名實圖考》稱野白菊花:“處處平野有之,綠莖圓細,葉如鳳仙、劉寄奴,不對生。梢端開花,宛如野菊,白瓣黃心,大如五銖錢。”所述與本品基本相符。《中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莖直立,高40~100cm,有稜及溝,被柔毛或粗毛。下部葉花時枯落,葉片寬卵圓形,基部急狹成長柄;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寬1~5cm,中部以下急狹成楔形,具長柄,頂端漸尖,邊緣有3~7對淺或深鋸齒;上部葉漸小,有淺齒或全緣,葉紙質,有離基3脈,側脈3~4對,網脈明顯。頭狀花序排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花序;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舌狀花約10餘朵,舌片線狀長圓形,紫色、淺紅色或白色;管狀花黃色,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有邊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冠毛淺紅褐色或汙白色。花果期7~12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4卷.165頁.圖版45.1-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緣灌叢及山谷溼地。中國大部份地區都有分佈。喜馬拉雅山南部、朝鮮、日本及亞洲東北部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莖葉茂盛,花開放時採收全株,除去雜質及泥土,晒乾或鮮用。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西、貴州等地。

鑑別:全株長30~180cm。根莖橫生,有多數黃色鬚根。莖圓柱形,直徑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時稍帶淡褐色,下部莖呈暗紫色,上部莖多分枝,暗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中央有髓,黃白色。單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寬2~5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3出脈,表面粗糙,背面網脈顯著。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汙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全草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素鼠李糖甙、槲皮素葡萄糖甙、山柰酚鼠李糖葡萄糖甙;另含少量“紅管素”,為淡黃色固體,具抑菌作用。

根含三萜皁甙0.48%、甾體皁甙1%。

參考文獻

中藥志.第4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