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萼委陵菜

藥材名稱:亞洲蓬子菜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劉芙蓉草、疔毒草、雞腸草、黃米花、劉蒿絨(《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茜草科拉拉藤屬植物亞洲蓬子菜的全草及根。

原植物:亞洲蓬子菜Galium verum L.var.asiaticum Nakai,又名長葉蓬子菜(《秦嶺植物誌》)。

形態:多年生近直立草本,基部稍木質,高可達1m左右。莖有4稜,被短柔毛或粃糠狀毛。葉紙質,6~10片輪生,線形,長5~7cm,寬1~1.5mm,頂端急尖,邊緣極反捲,常捲成管狀,上面無毛,稍有光澤,下面有短柔毛,稍蒼白,干時常變黑色,1脈,無柄。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較大,多花,通常在枝頂端結成帶葉的長可達15cm、寬可達12cm的圓錐狀花序,總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小,黃色,稠密,花梗有疏短柔毛或無毛,長1~2.5mm;萼管無毛;花冠輻狀,無毛,直徑約3mm,花冠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端稍鈍,長約1.5mm;花葯黃色,花絲長約0.6mm;花柱長約0.7mm,頂部2裂。果小,果爿雙生,近球狀,直徑約2mm,無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圖見《全國中草藥彙編》.上冊.878頁.圖89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1700m的山地、曠野、河灘草地上。分佈於華東、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全草含車葉草甙(Asperuloside)[1]和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

參考文獻

[1]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93,209。


[2] Phytochemistry 1982;21(12):2917,CA 1983;99:15510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