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骨七

藥材名稱:地牯牛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本草拾遺》),沙谷牛(《生草藥性備要》),沙牛(《本草求原》),蟻獅(《動物學大辭典》),砂牛蟲(《陸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藥手冊》),地拱(《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蟻蛉科動物蟻獅等的幼蟲。

原動物:蟻獅Myrmeleon formicarius Linnaeus。中華東蟻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中黃足蟻蛉Hagenomyia micans Mac Lachlan

歷史:最早記載於《本草拾遺》,《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民間常用草藥》:“退瘡管”的作用。《陸川本草》:“治小兒風痰,痙攣,砂淋,敷疔瘡。”現今各地民間多有應用。

形態:幼蟲稱蟻獅,其頭和前胸在身體的比例上很小,而腹部膨大。口器特別發達,上顎長而彎,成鐮刀狀,內側有3個齒,在兩側邊有強大的剛毛。頭扁,複眼小,黑色,位於頭部前方兩側。前胸細而窄,呈頸狀。體軀很粗狀,背面隆起。足細長,淡黃色,並有很多黑色長毛。身體呈灰黑色,並有淡黃色斑紋,大小隨齡期而改變。每個體節的兩側都有黑色強大的毛叢,並有許多散生、單條黑色短毛。腹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兩側有黑色斑印。一般體寬2~3.5mm。

生境與分佈:蟻獅生活於不受風雨侵襲的極鬆的沙土中,捕捉昆蟲(如螞蟻)作為食料。 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後殺死,晾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辛、鹹,涼。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陸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藥志》:“溫,辛、鹹,有毒。”

功效:平肝息風,解熱鎮痙,拔毒消腫。

主治:高血壓,中風,小兒高熱,驚厥,瘧疾,砂淋,尿路感染,竹木刺、異物入肉不出,骨折,中耳炎,疔瘡,瘰癧,無名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癧,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③《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退瘡管。” ④《陸川本草》:“治小兒風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⑤《四川中藥志》:“治癥塊,瘧母,大便閉結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高血壓病,中風,小兒高熱,驚厥,瘧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異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癰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0.6g;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搗爛敷。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硼砂外用,治瘰癧破爛。 ②配金錢草,治泌尿系統感染,石淋。

方選和驗方: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拔彈頭(彈頭卡在骨頭或肉內拔不出),拔竹木刺:地牯牛3個,乳香0.9g,共研細末,外敷傷處。”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泌尿道感染,結石:地牯牛10個,新瓦焙黃研末,用金錢草30g,水煎分2次送服。” ③《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癧破爛: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許,捶爛敷瘡,用膏藥蓋之。”

單方應用:①《貴州省中醫驗方祕方》:“治瘧疾:地牯牛11個。兌酒吞服。在發瘧疾前半小時服1次。慢性瘧疾,得服1星期。” ②《貴州省中醫驗方祕方》:“治小兒瘧疾:地牯牛7個。炒香為末,開水吞下。” ③《貴州省中醫驗方祕方》:“治疔毒:地牯牛7個。以6個搗絨敷疔頂,另1個不搗,放疔頭上,用布包好。” ④《四川中藥志》:“治竹木刺及鐵沙入肉不出:地牯牛配南瓜瓤敷患處。”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高血壓中風、癲癇:地牯牛適量,用新瓦焙乾,每服0.3g,每日2次,開水送下。”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小兒高熱,驚厥:地牯牛1~3個。新瓦焙黃,研末,母乳適量調服,每日2次。” ⑦《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骨折、跌打損傷:地牯牛5~10個,泡酒250ml。每服10ml,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