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性精神病

[拼音]:gaomo

[英文]:massage with paste preparation

用不同藥膏作為介質,以增加療效的一種推拿方法。摩膏方最早記載於先秦《五十二病方》中。東漢醫學簡牘中已有組成、功效、用途、炮製及手法俱全的摩膏方。膏摩名稱則最早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三國時的華佗擅用膏摩治頭眩、療百病,並用於術後常規及康復治療。晉代葛洪首次系統論述膏摩,使其成為證、法、方、藥齊備的治療方法,治療範圍遍及臨床各科。其後醫家論述各具特色,如南齊龔慶宣編《劉涓子鬼遺方》論外科膏摩;唐代孫思邈論小兒疾病的防治,宋代《聖濟總錄》論骨傷科治療,清代吳師機從理論到實踐上更有創新和突破,大大豐富了中醫外治法。如今膏摩可用於臨床各科和預防保健。傳統膏摩多將中藥搗碎,用酒或醋浸泡後,再合豬脂熬煉,去滓成膏,現代則多用凡士林等為賦形劑。應用時取病痛區域性,頭頂、臍或辨證選穴,以手蘸膏摩之,每日1~2次,每穴100~300次或摩至面板表面無餘膏即可。常用膏摩方見表。

參考文章

膏摩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