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感悟小故事:一條名叫痴情的路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四個人的訪談錄影放給被測試者:第一位是位成功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現得非常優秀,談吐舉止恰到好處,不時地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第二位同樣是位成功人士,他在臺上的表現有些緊張,甚至把咖啡杯打翻;第三位是普通人,雖然臺上很放鬆,但是言之無物;第四位也是位普通人,狀況更糟,不光說不出什麼出彩的話,因為過於緊張,還把咖啡杯打翻。

錄影播放完畢,教授讓被測試者選出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人。毫無疑問,大家最不喜歡的就是第四位先生。但最喜歡的,卻不是第一位談吐儒雅,無可挑剔的先生,而是第二位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效應——“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一個能力超群的權威人物,身上的缺點或行為上的失誤反而能夠增加他的吸引力。權威人物的“醜處”,反而讓人覺得他也會“食人間煙火,犯人間錯誤”,從而更具貼近感和真實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之神”。正是這種貼近感和真實感,增加了權威性人物的魅力。

出醜效應:自曝己短,受人歡迎

美國有位總統,在慶祝自己連任時開放白宮,與一百多個小朋友親切“會談”。

10歲的約翰問總統,小時候哪一門功課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師的批評。總統告訴他:“我的品德課不怎麼好,因為我特別愛講話,常常干擾別人學習。老師當然要經常批評的。”他的回答,使現場氣氛非常活躍。

這位總統的話緊緊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的心裡面認為總統和他們是好朋友。即使場外的大人們看到這樣的對話場面,也會感到總統是一個親切的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位總統展現的不僅是親和的話語和舉動,更是人際關係中“同理心”的特質。他利用這種特質,透露給兒童他的過去和他們一樣,也常被老師批評,但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也會成長為有用的人。他自暴己丑,其目的不僅是拉近距離,便於溝通,同時也塑造了一種在美學上稱之為“缺陷美”的形象。

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物,如果敢於承認自己人性的瑕疵或表現出與大眾並無多大區別的一面,他的言行將比神聖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討人喜歡。

政客由於意見不一,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但是一位政客運用“出醜效應”化解了一次危機。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前去拜訪他,記者希望能在這次拜訪中獲取一些有關這個政客的醜聞資料。對於記者的來意,政客心知肚明。對於這位不速之客,拒絕肯定不行,怎麼辦呢?頃刻之間,這位政客想到了解決辦法。見到記者,這位政客很是冷靜。他讓記者坐下來,說是要慢慢聊。見他如此冷靜,記者暗暗佩服。

坐下不久,侍者端上了咖啡。政客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就喝。“天哪,好燙!”政客大叫一聲,馬上扔掉了杯子,咖啡灑了一身。侍者趕忙幫他收拾現場,政客衝記者尷尬地笑笑。記者眉宇間舒展了許多。這時,政客拿起了香菸,記者看到他竟然將香菸倒著插進嘴裡,然後打著打火機,準備從過濾嘴處點燃香菸。記者趕忙善意地提醒他,政客慌忙把煙拿正,連忙向記者表示謝意。

看到政客一連串狼狽不堪的樣子,記者忽然覺得不那麼反感他了,甚至覺得和政客間忽然親近了很多。通過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淡化自己的光芒,打消別人的反感,這個政客不可謂不聰明。

我們大多是普通人,在與人交流時千萬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人,這種人一是容易讓人感覺不夠真誠,二是容易給對方造成一種壓迫感,令人產生自卑心理,三是可能引起對方的嫉妒和敵視。一個過於高大、完美的人物一般會讓人敬而遠之。所以,社交場上不必刻意保持完美的形象,坦誠自己的某個小缺點或過去的某個小過錯,會更有效地提升你的親和力,增強別人對你的親近感。

【感悟】

在與人交流時千萬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人,這種人一是容易讓人感覺不夠真誠,二是容易給對方造成一種壓迫感,令人產生自卑心理,三是可能引起對方的嫉妒和敵視。

一個接近完美的人如果敢於承認自己人性的瑕疵,他的言行將比神聖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討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