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性說課稿

結構與穩定性說課稿

  一、課題: 第一章 第二節  結構與穩定性

  二、課型:新授課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結構的穩定性和穩定結構的概念,明確結構在靜止或運動狀態下穩定條件的不同。

  2、過程與方法 能透過演示、案例、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並寫出簡單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分析討論、試驗等方法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主動參與意識,體驗學習樂趣。滲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說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屬於《技術與設計2 》的第一個主題,該主題總的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結構”和“設計”共同構成本單元兩個核心概念。結構體現了“空間”的概念,而結構的穩定性又是結構的重要性質之一,因此,本節內容在《結構與設計》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材透過馬上行動、案例分析、探究、小試驗及閱讀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結構的穩定性、穩定結構的含義,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結構的含義有更深的認識,而且也為以後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奠定了良好基礎。

  2、教學物件分析 學生透過第一節“常見結構的認識”的學習,對結構的概念,結構的受力、及結構的一般分類有了初步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對於他們來說難度不大,因此對哪些主要因素影響結構的穩定性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慾望。因此採用激趣法,合理引導,透過典型案例、小試驗、多媒體等方法,學生完全能夠達到本節內容的學習目標。

  3、說教學重點、難點及技術點

  (1)、重點 對結構穩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2)、難點 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有關結構穩定性的實際案例。

  (3)、技術點 透過各種試驗,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五、說教學策略設計

  採用激趣法,一開始利用學生演示試驗,匯入新課。緊接著播放影片資料,介紹07年夏天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遭受颱風“聖帕”襲擊,很多結構受到破壞,透過四幅颱風過後的結構圖片,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結構被破壞的情景,引出結構的穩定性。再結合不倒翁演示試驗,引起學生對影響結構穩定性因素的興趣。接下來結合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事例,藉助於演示及分組試驗,引導學生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透過分析比薩斜塔和運動中腳踏車的穩定性,讓學生明確什麼是穩定結構。本節課利用多媒體 礦泉水瓶 不倒翁 熟雞蛋 麻將牌 腳踏車 陀螺等教學資源。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匯入新課

  上課一開始,教師口述:結構從力學角度來說,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緊接著學生演示推礦泉水瓶試驗,引出課題——結構與穩定性(大螢幕)

  (二)知識構建

  播放關於颱風“聖帕”的影片資料,師生觀看。教師結合四幅颱風過後的圖片,指出,這是由於當結構受到外力作用時,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而出現了不穩定現象。然而有的結構穩定,有的結構卻不穩定。引出——結構的穩定性 。

  1、結構的穩定性(大螢幕)

  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其平衡狀態的能力。它是結構的重要性質之一。

  教師說明:如果一個物體的結構不能有效的抵禦常見外力的作用,那麼該物體很難承受負載而保持平衡,進而會導致安全隱患。

  教師演示:靜止立在桌面上的不倒翁用手扳倒後最終還能穩穩立住,這表明不倒翁維持其平衡狀態的能力很強,即穩定性強。

  接下來師生共同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分析不倒翁穩定的'原因(學生回答)發現:不倒翁有一個很低的重心。推瓶子試驗也是這個道理。得出結論:重心位置越低,結構越穩定。

  教師舉例:展示兩幅茶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獨腳茶几的獨腳是用密度較大的石頭做成的,而雙層茶几的下層也是用密度較大的材料做成,目的都是為了降低茶几的重心。

  然後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自己還知道哪些結構因為重心位置較低而穩定的例子。

  小遊戲:師生撐手,教師分別呈站立和下蹲姿勢。

  教師讓學生觀看教桌上的礦泉水瓶,並思考:為何要正立而不是倒立,原因是什麼,多數學生回答:正立穩定,因為接觸面積大 。教師展示雙層茶几的圖片,問:如果把茶几的四條腿換成四根堅硬的鋼針,茶几穩定嗎?由此區分接觸面積與支撐面積的不同。進一步讓學生觀察礦泉水瓶底部是凹陷的,並不完全跟桌面接觸。得出結論:支撐面積越大,結構越穩定

  讓學生舉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教師手拿一熟雞蛋,讓學生不借助其它任何物體,將它立在桌面上。開始立不起來,後來輕輕打破後可以立起來。讓學生解釋原因。教師趁機講一個“哥倫布立雞蛋”的小故事:讓學生體會到:創新就是要打破常規思維。以此讓學生體會創新的重要性。

  教師接下來問:影響結構穩定性還有什麼因素呢?學生分組試驗:每三人一小組,每組20個麻將牌,分別擺出課本16頁所示的三種形狀,檢驗哪種形狀穩定並寫出簡單試驗報告。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結構的形狀有關。

  教師演示說明,三角形結構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結構,四邊形則不穩定,生活中也有很多,請學生舉例。

  學生練習:野外勘探儀為什麼用三角架支撐而不用四角架?五角架……(大螢幕)

  臨時擺放的屏風為什麼擺成Z字型,而不擺成一字型?  (大螢幕)

  小試驗:把課本分別直立或展開立在桌子上,看哪種情況能成功。

  透過以上分析,總結出:

  2、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大螢幕)

  重心位置的高低、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結構的形狀。

  教師問:還有什麼因素可能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結構的材料)?強調:在設計製作一個結構時,為增加其穩定性,要充分綜合考慮以上各因素,這樣才能增加安全性。

  (三)合作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有些結構看上去傾斜不穩,可實際是穩定的呢?例如:比薩斜塔(比薩斜塔圖片)。怎樣的結構才是穩定結構?

  師生分析圖示得出結論:

  3、穩定結構:重心所在點的垂線落在結構底面內的結構。(大螢幕)

  師生一起分析案例:雙腳支撐的腳踏車和單腳支撐的腳踏車的穩定性。

  教師提出問題:通常情況下,一個物體要有三個支撐點才能穩定,但腳踏車騎起來時,卻只有兩個支撐點,為什麼不會倒下?

  學生演示騎腳踏車。

  師問:當你乘車時,如果沒有座位,身邊又沒有可用的扶手,兩腳站立,怎樣維持穩定?學生討論回答。得出:

  靜止狀態與運動狀態下結構的穩定條件不同。

  教師演示:陀螺旋轉時能夠立在桌面上。以上事例都屬於動態穩定問題。

  最後,教師指出,其實從本質上講靜止與運動狀態穩定條件是一致的。

  (四)能力拓展

  師生一起舉例分析利用結構不穩定性的事例:如在地震多發地區,人們將酒瓶之類的物體倒置在地上,利用這一不穩定的結構實現感知地震的功能;過去農村地區人們用水桶打水常常要在水桶口的邊緣綁上一重物,水桶到水面時能自動翻倒打水,也是利用了不穩定結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學生練習:觀察學校的籃球架(大螢幕),並思考,籃球架要有較高的穩定性,可採取哪些措施?

  (五)總結提高

  用1-2分鐘時間,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自己學到了什麼,同時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大螢幕)。

  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一箇中學生,要想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首先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努力學好科技文化知識,還應有謙虛好學的品質,當然還要練就過硬的本領,這一點跟本節內容有相通之處(這段話目的在於提高、昇華)

  (六)佈置作業

  收集一些建築物坍塌的案例,從結構穩定性角度分析其問題所在。

  七、教學反思

  1、本節課透過學生演示試驗匯入新課,利用影片引出概念,激起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上好課的熱情。教學過程採取情景匯入——知識構建——合作探究——能力拓展——總結提高這一模式,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比較好地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

  2、本節課使用CAI上課,效率比較高,儘管製作,花費時間、精力較多,但是從上課的效果來看,還是很值得的,加上老師準備的許多小試驗、小遊戲,尤其是學生親自動手試驗,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由於條件所限,學生的分組試驗——探究結構的形狀與穩定性的關係所用物品不夠很合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得出。

  4、受目前高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學生對通用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我認為教師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就是以靈活的教材處理、新穎的案例選擇、多變的活動方式、民主的課堂氣氛、恰到好處的情景創設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和濃厚興趣,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喜歡通用技術這門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