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1篇)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1

  有了兒子之後,我對有關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總是特別關注,也買了不少。偶然在噹噹網上看到《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就把它買下來。細細讀下來,我被老卡爾深深地震撼。這本書講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國鄉村牧師創造了一個眾人認為不可能的神話。老卡爾在52歲才生下了他的兒子小卡爾。威特,這個孩子在出生後,比一般的孩子還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其實早在兒子出生前,老卡爾就主張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他的觀點遭到了周圍人的質疑,兒子出生後,大家更是嘲笑他。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在他的悉心培養下,小卡爾九歲能閱讀荷馬、普盧塔克、西塞羅等名家之作,並被萊比錫大學錄取,14歲獲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法律碩士學位,成為當時的神童。

  老卡爾的教育方法可謂是獨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終是平等對話,老卡爾在很多時間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來交流。在老卡爾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沒有絕對權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卻應是父母特別關注的。二是讓孩子快樂學習。小卡爾的博學多才,並沒有建立在勤學苦練的的基礎上。從很小的時候,老卡爾每天帶著兒子去散步,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認識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是一種快樂。他從來不讓孩子學的太累,即便是小卡爾自己願意學,他也不讓。三是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卡爾威特教育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鑑於老卡爾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兒子的教育上。我比較尊重他的意見,一般不強迫他做什麼事情。做什麼事情都讓他自己思考自己選擇自己做。剛開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會了。上超市買東西,都是他自己選,自己結賬。我只跟在後面當看客。上次去超市就自己買了兩個橙子、一袋果凍,一根火腿,一袋QQ糖,還有一個玩具小飛機。學習不也強迫他,愛學就教,不愛學就玩。其實他在玩的時候也在學。一次我教他學說“哎”,他只顧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你。我就說了一遍,就放下了。過了幾天,他自己拿著書,一邊翻一邊說:“陶陶聽媽媽說“哎”媽媽,“哎”陶陶“哎”,讓我們哭笑不得。

  我們不要求把孩子培養成天才,只要教給他合適的方法,在他人生路上多一些捷徑,生活的快樂些就好。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2

  其實這本書我剛看到25頁,內容很有意思,很豐富。那麼先寫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作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爾的父親很了不起。分析:小卡爾的教育成果取決於父親對他的教育指導,試想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個父親呢?小卡爾的父親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夠觀察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來。小卡爾5歲就會多國語言,這首先取決於他的父親自己不光會多國語言,而且他有這個意識從小就培養小卡爾,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學再去讓他學。我們的生活中恐怕還有孩子5歲的時候母語也說不清呢,進一步想,又有多少學第二外語的大學生還不能用二外交流溝通呢?結論:小卡爾的父親是小卡爾的早期教育者,那麼作為一名少兒英語教師,我們接受了家長送過來的孩子,同時,我們就承擔了這個早期教育者的任務,這份任務不壓身,但是很重!現代中國社會的少兒英語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觀察力,在自己優秀的專業知識技能下,大量補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進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進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學習。以一個培養天才孩子的家長自居的老師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好老師。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齡與其相對應的學習能力。分析:小卡爾對數和顏色的學習在幾個月大已經開始了,並且其中包括韻律節奏的控制。這是我們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長想到了去這麼做,但是不會期望有什麼結果。而事實是小卡爾做到了,一個出生時大家都說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這不僅讓小卡爾周圍的人吃驚,而且讓現在的家長也吃驚。結論: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歲左右,有的孩子剛來的時候根本離不開家長,哭得嗓子都快啞了,老師雖然能把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但是在上課過程中卻可能會產生心理遮蔽,覺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學不了,或者教學內容會不會太複雜了,其實不然,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與支援,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快樂的學習環境。

  分析:小卡爾的童年豐富多彩,因為父親給了他快樂的心境,帶他暢遊大自然,抓住了小卡爾的興趣點,總是讓小卡爾在自主的尋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認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貴的,在快樂中去領悟這個世界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開始。

  結論:我們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瑪特的寶貝兒們,他們每個人都是小天才。

  他們來到了瑞思,我們老師便有義務有責任讓孩子在快樂中尋找他們的興趣點,開發他們的各項潛能與智慧,讓寶貝兒們在瑞思度過他們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去體會,去探索,去發現世界的精彩!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3

  正在讀的純教育理論的《透視課堂》《批判反思型教師ABC》被暫時擱下。這兩本書讀著較生澀,較費神,需要細細琢磨,需要對照自己曾經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式,因此閱讀的進度較慢,也較吃力。

  如今換讀《卡爾·威特的教育》,換換口味,換換讀書的情緒,也是自然之事。

  《卡爾·威特的教育》第十一章說到培養孩子的四種良好習慣:

  1、專心致志的習慣;

  2、敏捷靈巧的習慣;

  3、精益求精的習慣;

  4、堅持不懈的習慣。

  我認為不僅僅是孩子需要培養出這良好習慣,大人們也需要以這些好習慣來支援自己的事業,滲透自己的生活。

  無論在學習什麼,我都能達到專心致志的境界嗎?如果不能用心一處,那麼一切都是白費;如果不能專心一處,即使整天捧著書,整天坐在書桌旁,那只是對時間的任意踐踏,也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

  做事我也欠缺敏捷靈巧的習慣。工作起來,持續一段時間仍然沒有開始工作,在磨磨蹭蹭中浪費了多少時間。我需要做事專心,提高效率,善於抓緊時間做一些事,別讓寶貴的時間像水一樣悄悄流走。一個完美的人應該做事果斷,行為靈巧,這樣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所作為的事情來。

  精益求精的習慣似乎也是我的弱項,無論做什麼都不去進行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事往往只有大的效果,沒有讓人值得回味的東西,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應該儘量把一切事都做得盡善盡美。無論對於學習還是於愛好,都要講究一個“精”字。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給人以“精”的感覺,這件事一定就有了價值。

  同時還應該兼具備堅持不懈的習慣,認準一件事後就應盡全力去做,只要有恆心,只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4

  卡爾威特的父親是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師,對教育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並用自己的理論實踐於自己的兒子,使之成為傳奇般的天才。於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後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開始卡爾威特只不過是痴呆的智障嬰兒,其父親透過不懈的教育訓練,讓他成為了一個天才:8歲學會6種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3歲發表數學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成長,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歲。

  一切的奇蹟都來自卡爾威特父親獨創的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自出版兩百年以來,不知培養出了多少個天才兒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者。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開頭就沉痛地講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幾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歲才有了第二個孩子。顯而易見,這有可能是個先天不足的腦癱兒童:一生下來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應相當遲鈍,極為痴呆。

  老威特面對第二個孩子,悲痛不已,還在寫給弟弟的信上發誓:“我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在培養卡爾威特的過程中曾經遭受過諸多信奉天賦論的保守教育家屢次圍攻,憤然地宣告道:“我要說的觀點只有一個:對於孩子來說,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書中十分感謝妻子的貢獻,講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經歷,並真誠地寫出了:“從我有限的知識來看,歷史上的偉人往往有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柏仔認為老威特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牧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在19世紀初期的德國確實是可貴難得的!

  老威特自從妻子懷孕後,就改掉了熬夜看書的習慣:“因為我知道懷孕的女人特別需要丈夫的體貼。何況,我在深夜看書,一定會影響妻子的休息……在關心妻子上,我自認為是合格的丈夫,為了讓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不管是在她的飲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盡善盡美。”

  儘管最後還是出了一些疏忽,導致卡爾威特不幸地淪為腦癱兒童,柏仔認為老威特確實是妻子懷孕期丈夫的典範,值得每一位準爸爸學習!這就是卡爾威特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基礎!老威特針對貴婦人僱人教育孩子的做法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我認為,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須由母親承擔。把自己的孩子託給他人,恐怕只有人類才這樣做,這種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認為老威特的這一說法值得探討。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職場女性沒有多少時間養育孩子,選擇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或託兒所幼兒園老師照顧。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一些影響。

  如果可以的話,職業女性還是需要儘量抽時間來教育孩子,這樣會更好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強求現在的職場女性一定要做到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環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後代也不是由母親養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態規律的。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父親或爸爸也是要承擔更多的教育孩子責任!

  在第一章的中間部分,老威特鄭重地寫道:“他們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開始了。他們錯誤的觀念讓他們最終嚐到了苦果,以至於終生後悔”。老威特認為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長到兩三歲時才注意到這一問題,往往為時已晚了。

  這說明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儘早開始,開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接近完美的人。這讓柏仔想到中國古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

  這些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因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在出生時有很好的起點,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那麼他終究也不會成材。反之,即使天賦不好,但是後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5

  我很慶幸能讀到《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它介紹了老卡爾如何將自己天生智障的兒子教育成一位八九歲就能自由運用德、法、意、英、拉丁、希臘語這六國語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的“神童”的傳奇。

  讀了這本書,我獲得最大的啟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熱愛學習的好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要鼓勵孩子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要培養孩子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同時培養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一個人的童年很短暫,但他的發展和超越都在這短短的童年時期,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父母應重視對孩子的兒童期教育,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觀念,朝著對孩子負責的方面努力。

  也許有的人會很矛盾:童年是很寶貴,但讓那麼小的孩子去承擔那麼多的知識,難道這揠苗助長的教育不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嗎?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應從早期教育,甚至從胎兒時期。但是有的經過早期教育的孩子還是沒有表現出其已有的天賦。

  若仔細讀了《卡爾.威特教育》後就會明白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的運用教育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民主的”,“快樂的”,“個性化的”。所謂的“明主的”就是要求父母能與孩子平等的交流,在教導時能尊重孩子的人格與需要。“快樂的”就是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讓孩子感到學習是幸福。像老卡爾教育中“在遊戲中學習”就是很好的借鑑。而 “個性化的”就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僅如此,還要因時而教、因事而教,這樣不僅能使孩子在適宜、輕鬆的氛圍中學習,還有利於一些不好的心理產生時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要想達到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成為朋友,讓他們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於他們的關愛,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樣父母才可以教導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能人才,這就要求父母在培養孩子智力的同時還要有一種“爾威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高尚的情操,強健的體質、勞動光榮的信念等,這麼多良好的品質要培養則需要教育者有充足的毅力、耐心、時間和精力。

  讀了這本書後我獲益匪淺,但是我還有一個不解之處:《卡爾.威特教育》的教育者是一個牧師,有著充足的時間精力,同時還有著淵博的知識,但現實中又有多少家庭具備這麼優越的條件呢?許多家庭的孩子沒有小卡爾那麼幸運,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吃打工,迫不得已將他們寄居在別人的家裡,一年到頭都難得見上一面,對自己的孩子根本不瞭解,怎能讓他們去給孩子指出錯誤,即使有孩子跟著父母,但是他們的的父母缺少文化知識,根本不能像老卡爾那樣培養小卡爾,。所以我覺得老卡爾提供的一些方案在現實中可行度不是很大,如果這樣我們該如何施教呢?作為即將踏上教育崗位的我們,有必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6

  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使我這個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我也體會到這點,什麼樣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風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生。

  儘管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裡度過的,我們應該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因為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有責任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好多父母對孩子可能很瞭解,也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當,有的則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適得其反,更有的家長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長,按自己的意願來教化孩子,這些現狀的出現,都和家長們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作為我們,有責任來幫助家長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愛爾維修曾經說過: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與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愛爾威特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威廉曾教導我們:兒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誰都無法否認,成人的基礎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儘早開始,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長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爾威特在早期看待卡爾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由某種智力發展最佳時期組成的。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期。在書中,老卡爾威特從幾方面闡述了自己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關鍵期的。比如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關鍵。為了儘早開發兒子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卡爾的父親做了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很瑣碎,小到一個詞彙的記憶,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作為孩子成長的伴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輕視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認為孩子想象力的發展和培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老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開啟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社會上的壞事,洞察出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們人類的理想,決不應當像野人那樣,僅僅滿足於在不知自己是裸露著身體的情況下過快樂的天堂生活。孩子應該從這些小事中學會獨立的能力,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永遠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爾威特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本身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家庭氣氛也快樂而安寧。作為牧師,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把教育孩子當作一項課題來研究,為此制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遊戲式教育方法。老卡爾威特是主體性很強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學校,因為學校“只是給你知識的積累,而不能賦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創造性”,“對於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為己任的責任感、勇氣和自信還是非常可貴的。事實上,那些依賴學校、給老師當“尾巴”或甘當“助教”的家長,確實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爾威特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在他的腦子裡完全沒有考試和分數,所以他不會犯“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也不會忽視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學習,不必把孩子的腦袋分學科切成一塊一塊,不必做那些為了獲得高分而必須做的枯燥的重複性練習。這樣,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節約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爾威特的學習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體系為本的,他的學習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指標,他的學習是網路性的而不是線性的,他的學習是允許失敗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評”的,他的學習是沒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麼教學大綱的範圍之內的。這是最高效率的學習。

  透過本書的閱讀,我更加明確了在教學和教育應該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後在我的工作中我將運用正確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7

  只有身份,無需頭銜,每一位父母,從孩子降生那一刻起,就是自學成才的“教育家”。

  卡爾·威特本是德國一個小村莊的牧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幾天就天折了,52歲時才得到第二個孩子,也就是小卡爾,可是由於早產,小卡爾在嬰兒時期反應遲鈍,顯得有點痴呆。卡爾·威特很悲傷,但並沒有絕望,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方法將兒子培養成非凡的人。

  一位尋常的父親,為了自己天賦不高的兒子,用堅定的愛,自修成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卡爾·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爾最終被培養成了聞名全歐洲的神童、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少年大學生;更重要的是,他使原本註定擁有不幸人生的兒子過上了幸福的人生。

  卡爾·威特斷言:“天才兒子是我教育的結果;不管誰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卡爾·威特的這一斷言,我翻開了《父母必懂的卡爾·威特教育法》這本書。這本書從性格、興趣、生活細節、習慣、禮儀、社交等多方面、分57章講述了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諸多方法。開篇第一章便是“把孩子教成為完美的人”,什麼是完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更希望孩子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比,能有各種各樣見微知著的變化、進步和提高,不與他人論長短,只與自己爭高下。

  其實,卡爾·威特是主體性很強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學校,因為他覺得學校“只是給你知識的積累,而不能賦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創造性”;卡爾·威特還告訴孩子不要與壞孩子交往,他認為“好孩子感染壞孩子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做到是沒有可能的。”雖然這些想法和做法在我看來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為己任的責任感、勇氣和自信真的是很可貴!

  在《父母必懂的卡爾·威特教育法》中可以看出,卡爾·威特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注重對孩子的培養,他尤其重視孩子的關鍵期,這種用心,是特別值得我學習的。比如,為了儘早開發兒子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到一個詞彙的記憶,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還有生活中瑣碎的點點滴滴,他作為孩子成長的伴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還有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困擾,那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卡爾·威特認為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而且吃飯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而愉快是健康的關鍵,甚至有助於消化。雖然我們普遍認為孩子應該飲食均勻避免挑食,但很顯然我們應該偏向孩子愛吃的食物,儘量不用威逼的方式強迫孩子吃她不愛吃的東西。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最溫馨和睦的時刻,但有時也會評論孩子的學習之類,不自覺就說了一些會讓孩子不高興的話,我想,長期如此,也許多少影響了孩子吃飯的心情,再加上孩子形成飲食習慣的關鍵期,沒有重視對她的培養和引導,以至於她對一日三餐沒有本能的興趣和熱情——這是我最後悔的事。

  卡爾·威特是一名牧師,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把教育孩子當作一項課題來研究,為此制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遊戲式教育方法;而且他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在他的腦子裡完全沒有考試和分數,所以不會“重智育輕德育”,也不會忽視非智力因素。“孩子,你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快樂與幸福,那就夠了。”卡爾·威特的這句話讓我內心一震,確實,學習本身並不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關鍵是她的求知慾和學習中體會到的幸福感。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每當孩子冥思苦想最終攻克下一道難題,她會歡呼雀躍,甚至喜形於色地要當小老師為我講解;每當孩子瞭解一個我不知道的科學原理或是自然發現,她會興致勃勃地為我解密,我恍然大悟的那一刻,她會笑得像花兒一樣;每當她知識學得不好,但依然勇於承認謙卑求教,竟還能得到老師鼓勵和表揚的時候,她的眼睛裡會散發出喜悅的光芒……這些,都足以讓她體會學習的快樂。

  卡爾·威特的教育法裡,有太多值得父母借鑑的經驗,結合我與孩子的自身情況,我覺得有幾點尤其值得我學習:

  1、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做一個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2、作為家長,不要三心二意。今天學鋼琴,明天學畫畫,後天學圍棋,結果最後孩子什麼都沒學會。和孩子一起慎重地做好決定,爭取有長性地堅持下去。

  3、愉快是健康的關鍵。愉快甚至能促進記憶。所以,儘量創造愉快的環境。

  4、日本的木村久一曾說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我覺得孩子的興趣總是不能持久。新買的益智迷宮玩具,到手可以玩半天,但過後就束之高閣了。興趣和熱情不能持久,這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5、小卡爾6歲時跟父母去另一個牧師家作客,吃早點時,孩子灑了點牛奶,按家裡的規矩,灑了東西就要受罰,因此他只能吃麵包。儘管主人百般勸阻,父母也不加干預,但小卡爾還是堅持只吃麵包。孩子能約束自己並出於本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一點讓我很是佩服,說明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我希望孩子未來也能有這種教養和自律。

  6、培養孩子正常的判斷力。孩子的判斷力水平對於孩子在某些特定場合中的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判斷力水平的提高,顯示了孩子對社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的增強。有時候,我們會討論一則新聞,聽聽孩子的意見,讓她對社會上的人與事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

  7、在困難與挫折中學會堅忍不拔,培養孩子承受苦難、走出自我挫敗的能力,這對現在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女來說很重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毅的精神,以後才能獨自面對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的人生。

  8、儘量爭取,懂得放棄。

  ……

  卡爾·威特的教育法涉及了方方面面,作為一位母親,正如他所說的,“對於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擇善而從,做孩子專屬的“教育家”。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8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卡爾·威特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卻一直沒有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原因有很多,最大的恐怕還是懶惰吧。這個暑假,在兒子的影響下,我終於耐心地讀完了整本書,還做了兩萬多字的摘錄。掩卷沉思,受益匪淺,讓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在書中,老卡爾向我們敘述了自己是如何把一個智商平平,甚至還有些痴呆的兒子教育成一個天才的。因為他認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關鍵決定於他或她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誠然,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畢竟有限。”而愛爾維修也曾經說過:“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我想這些觀點足以讓我們的家長朋友們滿懷信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因為你的孩子同樣可以成功。但是,卡爾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功,肯定有他獨到的地方。這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母親的地位不可替代

  卡爾說:“母親的教育對孩子極為重要,從我有限的知識來看,歷史上的偉人往往有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這讓我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理想的學習場所,不辭辛勞地把家搬遷了三次,直到搬至一所學校旁邊才住下。()而我最近也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紛紛西飛的韓國“野天鵝”》,講述了韓國的媽媽們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遠赴美國、紐西蘭、加拿大等英語國家,沉溺於子女的教育之中,而那些孩子也確實學有所成。當然這些都只是大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接下來的言傳身教,作為母親,在關注孩子健康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孩子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

  卡爾還說:“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須由母親承擔。把自己的孩子託給他人,恐怕只有人類才這樣做,這種做法有失天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的作用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起教育者的重擔。

  二、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是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們也曾錯誤的以為,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事就積極地滿足他(或她),而一旦孩子失去了興趣,我們也就不再去堅持,美其名曰:要遵循孩子的興趣嘛。其實不然,老卡爾所說的是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也就是說這興趣也許是孩子本身就有的,但要知道孩子畢竟年幼,他(或她)又怎能辨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對自己的將來有用的呢。這就需要家長在旁邊進行指點和幫助,在孩子興趣不大的情況下喚起他(或她)的興趣,從而最終成為自己的興趣。

  比如在孩子的興趣中,最重要的是讀書。不過應特別注意書的選擇,一個人喜好什麼樣的書,往往決定於他第一次讀的是什麼書,而且幼年時期讀的書往往能左右這個人的一生。那麼,假如孩子沒有讀書的興趣,我們就讓他去了嗎?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去喚起孩子讀書的興趣。老卡爾是這樣做的:孩子們最喜歡聽人講故事,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我發現講故事的重要性,它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而且能夠成為引導孩子看更多書的橋樑。我在講故事的時候,總是繪聲繪色,運用誇張的表情、形象生動的語言,並輔之以變幻不定的手勢,甚至有時候站起來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斷推動情節發展。兒子聽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著我手舞足蹈。但我總是講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並告訴兒子這個故事在哪本書中,鼓勵他在閱讀中尋找樂趣。

  所以說,小卡爾愛讀書的興趣就是這樣被激發的,而我們需要為孩子做的就是像老卡爾那樣,使出渾身的解數讓孩子對某事產生巨大的興趣,特別是讀書的興趣,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三、講故事的方法最有效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運用講故事的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因為孩子年齡小的特點,對故事也就情有獨鍾,我們不難發現,每次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他們都是最安靜的時候,小眼睛睜得大大的,就連平時最忙碌的小手也停下來了,有時你稍微有所停頓,他可能馬上就催著你往下講,那股認真勁兒無懈可擊。因此,老卡爾建議我們在教孩子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時,不要進行空洞地說教,可以編故事說給孩子聽,讓他們在故事的情境中明確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從而學會做人、做事,形成美好的心靈,成為一個理想的人。(也就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發展的人。)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9

  卡爾威特是19世界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8、9歲是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卡爾威特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痴呆的嬰兒——而是全賴他父親教育有方和他自己學習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也許我們也可以像卡爾威特一樣寓教於與小孩的嬉戲中,也許也能在被弄得雜亂的餐桌上保持一家人談話的輕鬆活潑;也可以對4歲的小孩講述做人怎麼才叫高尚。這是一幕幕非常動人的與小孩相處的情境,作為讀者,我更看到卡爾威特教育思想的根基,是把小孩視為獨立的個體,一種平視的引導,而非自上而下的教導。這對我來說是說之容易而行之難。我不確定是封建文化使然,但我想我一定有的“家長制“意識是絕對在的,”權威“的慾望導致的家教不和諧在我自己的家庭裡是摧毀那些平等看待小孩的根基;我不確定贊同卡爾威特教育的每一個好處,但我一定會從書裡察覺,卡爾威特的教育是有目標的,本書提供了一個強大的事業過程,彷彿你看見了他對自己小孩性格鍛造的過程,所以那就可接近使他的小孩接近完美的目標。按他所說性格就是能力。那麼孩子有了能力,而且是全方面的能力,那麼小孩自己的未來有什麼不能依靠自己呢?

  像卡爾威特去教育自己的小孩,可能容易學習的是生活點滴情境的皮毛收穫,因為家長可能錯過的問題是“為什麼有卡爾威特這樣的家長,似乎他沒有痛苦過自己能力的侷限,呈現自己的錯誤經驗”,他老人家似乎從不枯竭教育的能力。所以,在我看來,確實《卡爾威特的教育》可以解決家長教育的自我內心需要,並可以觸發對教育的深思,讀本書的收穫是獲得一種讓人嚮往未來立即行動的“事業心”,感染對這個事業的智慧和耐心,但要剖析教育中的家長問題,本書是絕對不夠的,如果存在阻礙著學習不到他的教育方法和精髓的東西,那麼就一定是阻礙成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東西。

  改造我們自己就是教育首要完成的任務。電影《和平戰士》(深夜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說到我們不是缺少知識,我們缺少的是丟棄一些“知識”的智慧。讀一本書是心理治療的過程,也是我們漸漸丟下那些腦海裡的關於教育的垃圾思想使得我們內心強大的機會,當一個成人解決他自己的問題,當成人的行動稱得上智慧,我們才會體驗有一種事業成功是在自己的家庭中,透過教育小孩讓自我和他人真正的不負生命時光的正在成長。

  我還沒有像卡爾威特那樣有把小孩教育得“接近完美”的雄心,我也認識到教育的無作為實際上不僅是放棄小孩還更是放棄自己,但讓我面對這個教育小孩的事業的時候,一種更能有力觸動去改變,去行動的是一種負罪感的可能性,就像正對小孩揚起頭用玉石一般純淨的眼神給自己一種生命的喜悅和顫抖—————若不為他們未來做些什麼,無疑是暴殮天物。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10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隨著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儘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鑑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說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儘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著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侷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儘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著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透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儘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鍊,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鍊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篇11

  一次在新華書店裡,發現的這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是一部有有著很長的歷史的經典教育書籍。因為是教師,所以我帶著疑問憨伐封和莩古鳳汰脯咯的眼光讀完老卡爾寫的育兒經驗,卡爾威特在三個世紀前的教育經驗在現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現代的小學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鑑。

  素質教育很早就開始有了,至少在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這樣應用的。以素質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礎,在上面建築一個神童般的宮殿,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成功秘訣。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作為老師和父母,我們可能什麼都知道,只要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書,上網或者請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結果。學語文時就只考慮語文,學數學時就專心於數學,如果在學習時想著玩,玩時又擔心學習跟不上,不能用心一處,即使學生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只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只是一種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學習任何學科也是一樣,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敏捷靈巧的習慣——一部分學不拖到最後就不想做,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作業一直遲交,甚至不交,其實這些學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業之後,多餘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發展自己的愛好。如果不養成敏捷,靈巧的習慣,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堅持不懈的習慣——在學習上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但是隻要有恆心,只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小學階段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從玩中學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輔導孩子的過程和孩子學習的過程都應是快樂的,並且成效顯著的話,我想智慧的大門就打開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麼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並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為: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矗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裡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衝,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衝,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並卻倒塌得很大。”

  你願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後者,那麼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為,並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聖經裡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