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集合13篇)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集合13篇)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詩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1、龔勳.中國兒童成長必讀書 唐詩三百首.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xx年:42頁

  2、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精解 小學生版.長春市:吉林攝影出版社,20xx年:211頁

  鑑賞

  首句詩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詩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詩。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絡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詩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詩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詩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資訊。這兩句詩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賞析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詩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嫋嫋的風姿;下句詩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2

  洞仙歌·詠柳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翻譯

  江南的臘月將盡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剛剛到來的春天,只能寄託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蠻一般的枝幹,纖細柔美,自有為稱道的風流之處。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過於骨格體態上的清新、俊雅、娟秀無雙。

  在永豐坊的一角,終日無人駐足,更無人會看顧留憐於它披拂搖綴的柔絲。最令傷神的就是暮春時節,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減的綠葉。雖然只有柳絮飄零,再無別事,卻讓它顯的日漸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裡隨看它到來的和風,可以吹開緊蹙的柳葉蛾眉吧。

  註釋

  臘: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

  分付:付託,寄意。

  格:格調骨體:骨架軀體。

  永豐坊:地名。在洛陽。

  盡日:一整天金絲:比喻柳樹的垂條。

  斷腸:秋海棠花的別。

  飛絮: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等的種子。

  一成:宋時口語,“漸漸”,指一段時間的推移。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徵,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彷彿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於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讚美了柳的體態。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很似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嫋嫋,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並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豔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特色,從她的體態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儘管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楊柳枝詞》,據唐人孟棨《本事詩》載:白居易有妾名小蠻,善舞,白氏比為楊柳,有“楊柳小蠻腰”之句。白居易年事高邁,小蠻還很年輕,“因為楊柳之詞以託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坊裡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後宣宗聽到此詞極表讚賞,遂命人取永豐柳兩枝,移植禁中。作者在這裡化用樂天詩意,略無痕跡,但平易曉揚的語句中,卻藏有探沉的含義。”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悽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時舒展。正如宋初詩人幸夤遜《柳》詩聽說:“既待和風始展眉。”這微茫的希望的霞光在何處,“又莫是”便是嚴峻而無情的回答。

  全章用擬人法寫柳,垂柳是詞中的“主人公”。它身段苗條。體態輕盈,儀容秀雅。然而卻寂寞無主,被禁錮在園林的一角。感受不到春光的溫暖,也看不到改變命運的希望。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麗命蹇的佳人。詞中句句寫垂柳,卻句句是寫佳人:這佳人或許是向蘇軾索詞的倩奴,或許是與倩奴命運相似的女性。至少可以說,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飽和感情的筆墨,描寫了一位品格清淑呵命運多舛的少女形象,對之傾注了同情。

  宋代詞論家彭孫說:“詠物詞極不易下,要須字字刻畫,字字天然。方為上乘。”(《金粟詞話》)詠物含瘟深湛,在於寄託,“貴有不枯不脫之妙。”(《蓮子居詞話》)蘇軾此詞正具有這些優點。它句句刻畫垂柳,清圓流楊,形神兼到,熨貼自然。並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與身世融入對柳的形神描幕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滯於物,也不脫離聽詠課題。就風格而論,此詞纏綿幽怨,嫻雅婉麗,曲盡垂柳風神,天然秀美處有似次韻章質夫的《楊花詞》,而又別具一段傾城之姿。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作年代不可確考,朱祖謀認為詞意與《殢人嬌》略同,把它編入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因為據《紀年錄》,這年三月一日,蘇軾在汴京與王詵會於四照亭,上王詵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嬌》與之。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3

  一剪梅·詠柳

  作者:夏完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淒涼,剩粉餘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

  一剪梅·詠柳註釋

  ①一剪梅:詞牌名。此詞牌以周邦彥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取為調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重頭六十字,平韻。

  ②金溝:御溝,御河,上有金鰲玉蝀橋,故簡言之,水即溝中水。

  ③陳宮:陳朝宮殿。

  ④隋宮:隋朝宮殿。隋煬帝曾築長堤植萬柳。

  ⑤一晌:一轉眼。晌:不多久,讀若“賞”。

  一剪梅·詠柳賞析

  人在時空中本應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際家國破敗之時,面對無動於衷的物象,只覺得空茫無著,無能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靈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詠柳系借柳之無情以返觀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傷心” 字樣外,純以意象結撰,詞體小令,容量見大。疊句“昨歲”、“今歲”;“才過”、“又過”,承上是似斷而續,啟下則綿悠深長,餘意曲包。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畫?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譯文:

  江南的臘月將盡了,早梅的花瓣已柳凋落,剛剛到來的春天,只能寄託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蠻一般的枝幹,纖細柔美,自有為稱道的風流之處。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過於骨格體態上的清新、俊雅、娟秀無雙。

  在永來坊的一角,終日無人駐足,更無人會看顧留憐於它披拂搖綴的柔絲。最令傷神的就是暮春時節,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減的綠葉。雖柳只有柳絮飄零,再無別事,卻讓它顯的日漸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裡隨看它到來的和風,可以吹開緊蹙的柳葉蛾眉吧。

  註釋:

  臘: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

  分付:付託,寄意。

  格:格調

  骨體:骨架軀體。

  永樂坊:地名。在洛陽。

  盡日:一整天

  金絲:比喻柳樹的垂條。

  斷腸:秋海棠花的別。飛絮: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等的種子。

  一成:宋時口語,“漸漸”,指一段時間的推移。

  賞析:

  這首詞通篇詠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讚美。

  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徵,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彷彿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於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讚美柳的體態標格。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嫋嫋,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並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豔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特色,從她的體態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在永豐園一角的垂柳,儘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著名的《楊柳詞》,據唐人孟郊《本事詩》載:白居易有妾名小蠻,善舞,白氏比為楊柳,有“楊柳小蠻腰”之句。及年事高邁,小蠻還很年輕,“因為楊柳之詞以託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坊裡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後宣宗聽到此詞,極表讚賞,遂命人取永豐柳兩枝,移植禁中。東坡在這裡化用樂天詩意,略無痕跡,但平易曉暢的語句中,卻藏有深沉的含義。“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悽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時舒展。

  全章用象徵法寫柳,詞人筆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麗命蹇的佳人。詞中句句寫垂柳,卻句句是寫佳人。讀罷全詞,一位品格清淑而命運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蘇軾的詠物詞,大多借物喻人、詠懷,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託於所詠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這首詞突出地體現了上述特點,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一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捲葉,空悽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遊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濺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譯文

  三眠柳枝條還在風中飄蕩,秋天就突然降臨了。斜陽餘暉灑在樹梢上,樹上寒蟬幽咽。經過灞陵離別,飛絮已經飄落水面成為浮萍,落葉被風吹卷,空留下悲涼悽切。

  不要輕易折斷柳枝作離別,因為離別的怨恨還要由它來訴說,那些在章臺遊玩的人來來往往,如同飄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別的紅板橋上空空蕩蕩,遊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只留下清曉的風伴著殘月。

  註釋

  三眠:三眠柳,即檉(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

  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倩:請、請求。

  遊冶:追求聲色,尋歡作樂。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宋晏幾道《鶴鴿天》:“新擲果,舊分釵,冶遊音信隔章臺。”唐韓翊以《章臺柳》詩尋訪柳氏,詩以章臺借指長安,以章臺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後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齊書·竇泰傳》。竇泰之母有娠,期而不產,大懼。有巫曰:“渡河浦裙,產子必易。”泰母從之,俄而生泰。後成為古代之風俗,謂女子有孕到河邊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隱《柳枝詞序》雲:洛中裡女子柳枝與商隱之弟李讓山相遇相約,謂三日後她將“濺裙水上”來會。後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戀之事。

  賞析:

  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悽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託恨,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迴腸。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6

  唐代:吳融

  自與鶯為地,不教花作媒。細應和雨斷,輕只愛風裁。

  好拂錦步障,莫遮銅雀臺。灞陵千萬樹,日暮別離回。

  吳融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發商州

  唐代:白居易

  商州館裡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若比李三猶自勝,兒啼婦哭不聞聲。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7

  古詩《詠柳》

  作者:曾鞏

  原文: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矇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註釋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賞析: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藉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早年經歷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孃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然後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因成長於民間,他對邊塞風雲和農村凋敝已有所瞭解。

  初進宦海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儘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於河中府。此時,正當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藉助友人之力保護處於危難之中的遠親。亂定,與其家少女相愛。不久,元稹牽於功名,西歸長安應制科試。

  選婚高門

  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參加吏部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併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門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後,才有結婚高門的資本,如今作了校書郎,這時,元稹正值風華正茂,才華橫溢,自然就把終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據韓愈《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墓誌銘》雲:“選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時始以選校書秘書省中”,元稹授校書郎後不久便娶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十月,岳父韋夏卿授東都留守,赴洛陽上任,由於韋叢是”謝公最小偏憐女”,割捨不下,於是元稹、韋叢夫婦一同侍從韋夏卿赴洛陽。元氏在洛陽沒有住宅,元稹夫婦就住在東都履信坊韋宅。

  一貶江陵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元稹一到職立刻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重視給皇子選擇保傅),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援裴度(時任監察御史)對朝中權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九月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罷校書郎,亦出為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後,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為監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劍南東川。初登官場,意氣風發,一心為民,報效國家,遂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讚譽。白居易更是作詩贈他“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申”。這一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及藩鎮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了機會將元稹外遣——分務東臺。東臺就是東都洛陽的御史臺,用意在於將他排擠閒置。即便遭受到這樣的打壓,元稹仍然堅持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法。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時,其嫻熟聰慧的妻子韋叢盛年而逝,韋叢之死,對元稹打擊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於難遣傷痛,元稹寫下了有名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8

  《詠柳》作者是唐朝文學家賀知章。其全文古詩如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前言】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嫋娜;後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譯】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賞析】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的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絡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資訊。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9

  淡黃柳·詠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一樹料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捲葉,空悽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遊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古詩簡介

  《淡黃柳·詠柳》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悽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託恨,抒發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蕭瑟,表達自己內心的悲涼之感。

  翻譯/譯文

  三眠柳還沒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臨了。樹梢上掛著餘暉,樹上寒蟬幽咽。經過灞陵離別,飛絮已經飄落水面成為浮萍,落葉被風吹卷,空留下悲涼悽切。

  不要輕易折斷柳枝作離別,因為離別的怨恨還要由它來訴說,那些在章臺遊玩的人來來往往,如同飄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別的紅板橋上空空蕩蕩,遊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只留下清曉的風伴著殘月。

  註釋

  ①三眠:三眠柳,即檉(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三輔故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③蘇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④倩:請、請求。

  ⑤遊冶:追求聲色,尋歡作樂。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宋晏幾道《鶴鴿天》:“新擲果,舊分釵,冶遊音信隔章臺。”唐韓翊以《章臺柳》詩尋訪柳氏,詩以章臺借指長安,以章臺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後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紅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齊書·竇泰傳》。竇泰之母有娠,期而不產,大懼。有巫曰:“渡河浦裙,產子必易。”泰母從之,俄而生泰。後成為古代之風俗,謂女子有孕到河邊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隱《柳枝詞序》雲:洛中裡女子柳枝與商隱之弟李讓山相遇相約,謂三日後她將“濺裙水上”來會。後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戀之事。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創作背景不祥,根據最後一句“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的詞意“遊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離去,徒留曉風伴殘月”推測,該詞可能是寫給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極有可能是為其妻所寫。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始,點名時節,“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時令為初秋時分,一個“乍”字刻畫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為寫離別之苦展開鋪墊。此處雖然沒有寫道離別,也沒有刻畫離別,但卻從一個“乍”字,就凸顯出了離別的傷感。“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傷感蔓延開來,離別便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來,夕陽西下,在樹梢上的太陽,更顯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後面一句, 則是直接描寫柳條變得枯黃,柳葉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隨風而逝,秋天真的到來了。“絮已為萍風捲葉,空悽切。”納蘭兀自悲切,感傷這季節的無情和人世間無情的變更。

  而到了下片,納蘭卻表現出一種溫情脈脈的情緒來,他輕柔地寫道“長條莫輕折。”不要輕易地折斷柳條訴說離別,離別雖有遺憾,但只要不告別,內心便依然充滿溫情。而後一句“蘇小恨,倩他說。”則是在寫一代名 妓蘇小小。蘇小小的愛情故事悽婉動人,離別是這個故事的主題,納蘭用蘇小小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惆悵與傷感,他達到了託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後的兩句,自然也是圍繞離別而寫:“盡飄零遊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詞寫到這裡,頗有幾分柳永的風範,但納蘭更顯得乾脆,既然紅橋之上,離別已經無法挽回,那麼就乾脆道別了吧。就讓自己與這曉風殘月,獨自相守,為離去的人祝福。這首詞寫出了詞人悲涼的心境。

  該詞詠秋初之柳,作為詠柳之作,納蘭以寫景開始,以抒情終結。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在萬物調零的秋天,詞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傷,整首詞的情致極為悽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張秉成《納蘭詞箋註》:“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悽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託恨,無限人去樓空、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迴腸。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0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便飛快的變綠了。

  只懂得用它的飛絮矇住日月,卻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註釋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飛花:柳絮。

  賞析

  《詠柳》是一首託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鞏。曾鞏少即見長於文章,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詩寓意很深,如這首《詠柳》,就把春天的柳樹比擬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藉以諷刺邪惡勢力。

  詩的前兩句是說:當春天剛到來的時候,零亂的柳條還沒來得及轉變為淺淡的青黃色,它就倚仗著東風吹拂而飄忽搖擺,氣勢更加猖狂。詩剛開頭即語帶嘲諷、蔑視,它描寫“亂條”如何倚仗權勢,張牙舞爪,逞性妄為,實際上是在為全詩主旨作準備,亦即古人所謂“蓄勢”。

  蓄足了氣勢,則必然有力地得出顛撲不破的結論,於是後兩句水到渠成,警語立出:那些柳條只會使柳絮飛上半天,企圖遮蔽日月的光輝,卻不知秋季來臨,天地間還將有一場又一場的嚴寒霜凍,到那時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它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振聾發聵,促人警醒。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1

  詠柳/柳枝詞

  朝代:唐代

  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第一句寫樹,將樹擬人化,讓人讀時能感覺出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這裡的“碧玉”應該是有兩層含義: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古代的妙齡少女聯絡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少女身上垂墜的綠色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資訊。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就是二月的春風,如同神奇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譯文二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嫋嫋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裡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裡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絡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襬上的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2

  詠柳/柳枝詞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一片 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註釋

  {1}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此詩描寫的是垂柳。{2}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的顏色如碧綠色的玉。{3}妝成:裝飾,打扮。{4}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5}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7}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時節。{8}似:好像,如同,似乎。

  詠柳/柳枝詞欣賞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嫋嫋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裡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裡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絡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襬上的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詠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3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古詩簡介

  《洞仙歌·詠柳》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讚美。

  翻譯/譯文

  江南年底,早梅花開後,分配新春和垂柳。細腰肢自己有格調風流,於是又是和身體清英很優秀。

  永豐坊那畔,一整天沒有人,誰看到金絲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還是種子、未飄散的那時,綠葉成陰,沒有一個故事、漸漸的消瘦了。又有誰是東風追逐你而來的呢,就吹散眉間皺紋一點春天。

  註釋

  ⑴臘: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

  ⑵分付:付託,寄意。

  ⑶格:格調

  ⑷骨體:骨架軀體。

  ⑸永樂坊:地名。在洛陽。

  ⑹盡日:一整天

  ⑺金絲:比喻柳樹的垂條。

  ⑻斷腸:秋海棠花的別。飛絮: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等的種子。

  ⑼一成:宋時口語,“漸漸”,指一段時間的推移。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作年代不可確考,朱祖謀認為詞意與《殢人嬌》略同,把它編入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因為據《紀年錄》,這年三月一日,蘇軾在汴京與王詵會於四照亭,上王詵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嬌》與之。《殢人嬌》題“小王都尉席上贈侍人”,與《紀年錄》所記相合。其詞結句,“須通道、司空從來見慣”,對王詵似有規諷。據史載王詵為人“不修細行”,生活糜爛,則他對歌女侍妾,必然輕薄寡情,那麼,王詵家中侍女受玩弄、遭冷落的悲苦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洞仙歌》倘真是寫給倩奴的,其內容當會與倩奴有關。集中這首詞題“詠柳”,可至這首詞借柳以喻人。

  賞析/鑑賞

  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徵,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彷彿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於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下讚美柳的體態標格。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嫋嫋,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並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豔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特色,從她的體態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儘管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悽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時舒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