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通用5篇)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通用5篇)

  評課稿以引導參與聽課評課的教師透過聽課評課去發現一堂課的成敗得失,使教師能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 篇1

  今天張老師執教的是浙江省小學義務教育教材第十冊《最小公倍數》的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我認為本節課張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借鑑:

  1、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透過讓學生找找4和6的倍數,然後教師透過這樣的引導:“觀察4和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在探討公倍數的特性時,張老師同樣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整堂課張老師始終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給學生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張老師一再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不要隨意聽其他同學的結論,要透過自己的實踐去驗證結論。

  3、本節課教學環節層次清楚,條理清晰,而且環環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鞏固練習,其實在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的知識,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因為自己在設計時沒有想到這樣去挖掘教材。

  從教師本身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語速上,節奏很明快,語言簡潔,比試教時有較大的改善。

  本堂課張老師透過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然後透過一系列的學習與練習,最後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幫小蘭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但是我認為在最後一個環節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教師提問小蘭爸爸媽媽第一次休息在第幾天?當學生反饋時,老師有點急,馬上就說出這個其實在求什麼?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還有一個小問題,張老師的板書雖然很少,但是我覺得公倍數這三個字不夠大氣,缺少一種氣勢,與自己的上課成一種反比。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 篇2

  今天參加了縣小學數學研究班下各組的業務培訓活動,王薇薇老師上的《最小公倍數》(五下)一課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簡潔明亮的風格、靈活有效的調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引入——自然貼切

  1.從春遊話題引入資訊:小蘭想讓爸爸媽媽帶她去春遊,四月一日起,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討論“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問題:在這一個月裡,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

  這一情境的創設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適時,三月底,正是春遊的好時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遊是學生感興趣的事件;三是切題,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數。

  二.建立概念——聯絡生活

  1.(一學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問:你是怎樣找到的?

  2.師生共同尋找:

  30以內4的倍數有:4、8、12、16、20、24、28(問:為什麼要加“30以內”)

  30以內6的倍數有:6、12、18、24、30

  30以內4和6的公倍數有:12、24

  3.根據上面的資訊,她們最早可以哪一天去?(這一生活問題對應的數學問題是“最小公倍數”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數有:12)在這裡為什麼不用加“30以內”?

  5.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黑板上的內容。

  30以內4的倍數30以內6的倍數

  這一環節之後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內”去掉,集合圖裡的資料該怎樣修改?省略號表示什麼?(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視技能

  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探究過程,重視數學技能的形成。特別是倍數關係和互質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讓學生經歷了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如在找物件11和13的最小公倍數時,11的倍數從1倍找到11倍還能口算,老師問12倍不能口算怎麼辦,一生能夠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引導學生歸納步驟:首先多寫其中某一數的倍數,然後再寫第二個數的倍數,當出現和第一個數相同時就是這兩數的最小公總數了。

  其外,老師也非常重視書寫格式的規範,雖會多花了點時間,也是一種好習慣。

  四.鞏固提高——突出重點

  探討一個問題:練習的側重點應該是一般關係還是特殊關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特殊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探究過程費時費力,但規律出來之後是容易掌握的,關鍵是在求之前先判斷。一般關係在概念教學時就已完整呈現了方法,理解較方便,但從我們平時經驗看,出錯的往往是這一類。

  另外,照應開頭,迴歸生活,也有補一些應用性的解決問題。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 篇3

  看了駱老師的短片首先感受到了他的恆心與毅力。就很想聽他的課。在這節課李他創設了“尾巴重新接回”的遊戲情境,引領學生探索位於正多邊形上猴子的身體和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

  首先老師出示了一組正六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正六邊形裡是一隻猴子,正方形裡畫的是猴子的尾巴。

  老師讓學生猜測,如果正六邊形不動,正方形按一個方向轉動,轉動幾次才能讓尾巴重新接回。學生猜測6次。老師就根據學生提供的資料進行演示。6次沒有讓尾巴重新接回,孩子又馬上猜12次。透過老師演示,孩子們發現真的是12次讓猴子的尾巴重新接回了。

  這一環節,學生最初認為是6次,現在又發現是12次,有了這樣的認知衝突,老師並沒有解釋為什麼。

  緊接著,孩子們又經歷第二次猜想並驗證。老師問:“如果再玩一次這個遊戲,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猜對?”學生大聲齊說:“有。”

  老師出示一組新圖形:一個正八邊形和一個正五邊形。正八邊形裡是一隻公雞,正五邊形裡是公雞的尾巴。

  第三次猜想,讓孩子親歷猜想、驗證、記錄過程。兩組圖形,一個是正五邊形裡有一隻老鼠,另一個正方形裡是老鼠的尾巴。另一組圖形是一個正八邊形裡畫了一隻金魚,另一個正方形裡畫的是金魚的尾巴。

  情境巧妙、引人入勝,學生趣味盎然。“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學生緊緊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老師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巧妙引導他們進行彙報交流,學生熱情高漲,“為什麼重新接回的次數就正好是多邊形邊數的公倍數呢?”課終,學生與現場觀眾還沉浸在對“奧秘”的進一步思考中。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 篇4

  駱老師能找準學生的知識起點,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

  創設的情境合理:既能符合兒童心理有趣味,又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個活動或遊戲隱藏了什麼數學問題?能獲得什麼解決問題策略?每節課,學生都積極動手,主動合作,踴躍交流…。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時閃現,愉悅的神情在小臉上洋溢。駱奇老師的教學內容是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透過設計生動有趣的智力遊戲“動物尾巴重新接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尋找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奧秘。課堂圍繞主要問題“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

  老師以“為什麼重新接回的次數就正好是多邊形邊數的公倍數呢?”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課堂結束後,學生與現場觀眾還沉浸在對“奧秘”的進一步思考中。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的評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早上好!剛才我們聽了我校的李豔老師執教的《最小公倍數》一課,我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一個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下面,我以一個參與研究者的角度,結合我校“動態生成性的教學模式” ,從“教學模式談教材的解讀、教學環節談策略的實施兩個方面談談研究的思考和聽課後的感受。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首先,結合教學模式談教材的解讀

  1、構建知識間的聯絡,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

  《最小公倍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 及“最大公因數”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找公因數的經驗,所以本節課在找“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時,學生就很自然地利用找公因數的方法。它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只有充分關注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找準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才難較好地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從而挖掘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並緊緊抓住學生的生成資源,以開放的態度對待教學,我們認為這是本課順利開展的基礎。

  2、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絡,引領學生主動構建概念

  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較為豐富知識背景,“最小公倍數”這一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無多大聯絡,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素材,將學生置身於生活實際中,並在實際中操作,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3、與生活、學科緊密聯絡,樹立全方面育人理念。

  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數學給生活帶來的美,及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美好的數學情懷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在探究過程中不僅煅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的的意識。所以我們認為教材的用意是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動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此,依據課標,我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3、有學習活動中,體驗探索知識過程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接下來,結合教學環節談策略的實施

  根據我校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模式“開放、互動、發展”的核心理念,精心設計以下教學環節“(課件展示)創設情景,質疑問難;創設氛圍,主動學習;合作分享,點撥生成;反饋評價,拓展生成”。下面我結合這四個教學環節,談談這節課中我們對策略的運用。

  只有充分讓學生主動質疑,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躍躍欲試,急於求知。會問問題的學生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個性,主動積極發展。 本節課老師採用的是設疑激趣,課堂伊始,教師沒有將活動內容直接拋給學生,而是先出示一塊長方形磁磚,要求將它變成正方形,這時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切割。緊接著教師提高要求,在不砍不破壞磁磚的情況下可以將長方形磁磚變成正方形嗎?使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更具有挑戰性,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鎖住在這個問題上。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創設氛圍,主動學習)

  這是模式的發展環節。也是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動探索真知的環節。老師要根據質疑時產生的問題,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具體情境中,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形成。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時,老師給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形成了開放的課堂形態。讓學生在開放的操作活動中交流,探索。在思考中促進課堂生成。

  如果,我們將活動內容直接拋給學生,可能因為題目要求過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很茫然,不知所措。可能會出現有的學生將學具的底板鋪滿,有的僅從視覺效果上拼出所謂的正方形等情況。

  於是我們將課堂活動預設成三個層次,“擺成——擺出規律——不擺(利用規律),”這樣分散難點,讓學生操作探究的目的性更強。

  第一個層次,將若干塊長方形磁磚拼成正方形,並在交流中證明自己拼出來的是正方形,避免了僅從視覺上看拼出的圖形像正方形。

  第二個層次,還能拼出不一樣的正方形嗎?問題提出後還是放手讓學生拼,拼完後讓學生展示交流,發現長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邊長除了6以外,還有12,18等等;

  第三個層次,反問能否拼成邊長是8分米,15分米的正方形?學生髮現不行。緊接著老師提出“你發現用長方形拼成正方形的邊長都有什麼規律”?(學生這時很快發現拼出正方形的邊長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體現從無序到有序,從試探到發現規律的生成性課堂。

  這是模式的核心環節。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老師也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膚淺性。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交流,善於抓住生成點,錯誤處、精彩處、意外處等進行精心點撥,透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思考等昇華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課堂上,老師提出“如果不擺也不畫,怎樣找到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呢?”學生回答:先找到2的倍數,再找到3的倍數,最後再找它們都有的倍數。

  接著教師問“這樣看很麻煩,用什麼方法能一眼看出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呢?”由於學生已有找公因數的經驗,這樣學生很快想到了可以將兩個集合圈合併起來。

  “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叫(公倍數)”“最小是6,那麼最大是幾呢?”(沒有最大公倍數)最後反問“究竟什麼是公倍數呢?”(從而,生成本課的核心“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我們認為,數學活動中所產生的教學資源,是逐漸推進教學程序的動力和源泉。活動中形成的師生、生生觀點的碰撞,個性的張揚,是將課堂引向精彩的助推器。

  這是模式的終結環節。是全面瞭解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階段,也是拓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階段。

  李老師對照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評價內容,分層檢測。

  (一)判斷36、48、84是哪組數的公倍數?用來檢測學生對公倍數的概念的理解。

  (二)判斷一個班的學生總人數可能是多少人?既鞏固公倍數的概念,又運用公倍數的知識解決了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

  (三)精心安排了拓展練習,如: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起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不僅讓學生拓展了知識,而且為下一節課找公倍數的方法作輔墊。

  這樣的評價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了個性成長,最終使學生實現最佳化發展。 本節課我們透過質疑,動手操作、合作研究,等活動。處處體現出我校倡導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習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透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知識。師生在認知、溝通、互動中交往,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最小公倍數》一課在開放、互動中彰顯著孩子們的靈動、才智和求知慾,濃郁著師者慧心的呵護和愛心的滋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