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與職業教育中的語文能力訓練相關論文參考

思維與職業教育中的語文能力訓練相關論文參考

  論文摘要:語文能力是職業教育中各專業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而語文能力訓練效率的高低,又取決於是否注重了貫穿思維的訓練。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思維與職業教育中的語文能力訓練的關係,闡明瞭閱讀如何用思維去滲透深化,寫作如何用思維去加工轉化,聽力訓練如何用思維去引導強化,說話訓練如何運用邏輯思維去使之提練昇華。初步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中心並貫穿始終的職業教育語文能力訓練體系。

  論文關鍵詞:思維;職業教育;語文;訓練

  語文是高等職業教育中一門基礎課程,它要透過讀寫聽說一系列的語文能力訓練,來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正確理解和運用的水平,使之具有適應將來職場工作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同時,還要透過訓練培養髮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入職場後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由於職業教育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特點,既使在校學習期間,語文能力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效率,其基礎性尤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抓好職業教育中的語文能力訓練,是一個大課題。

  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語文教學效果,總是不那麼令人滿意,這在整個高等教育中似乎也帶有普遍性。據最新報道:一項對首都部分職業學院大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測試顯示,不及格的學生佔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佔68%,測試結果不容樂觀。人們不得不質疑:為什麼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許多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是上不去?問題的關鍵出在“思維”上。

  “思維”,即思考,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內部聯絡及規律性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行成於思”,思維的威力是巨大的,社會的每一項發明和發現,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無一不是人類思維的結果。現代心理學的許多研究亦表明:“培養和訓練良好的思維方法可以顯著加速智力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思維的獨立性等品質上。”思維是能力(尤其是智力技能)的本源與基礎,是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要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語文的“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教學只有抓住了思維訓練,才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才抓住了“牛鼻子”。以下我從四個方面來論述思維與讀、寫、聽、說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運用思維去引導和貫穿語文能力訓練。

  一、閱讀要用思維去滲透深化

  在語文教學的讀寫聽說能力訓練中,讀是基礎,是根本,是主導。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訓練的份量最多。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個由注意、感知、想象、思維、記憶等多種認識活動參與的活動,閱讀過程是一個由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反覆與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認讀、識記、理解、鑑賞諸要素,而以概括為基礎的思維能力卻是這些構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思維滲透在全部閱讀過程中,缺少思維的閱讀活動實現不了閱讀教學的目標,無法取得閱讀訓練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先導。同時,要使思維訓練滲透到閱讀訓練的各個環節之中。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對語文閱讀能力的要求,我們對學生閱讀訓練應著眼於從精讀與泛讀兩個維度出發。精讀是重要的,北宋政治家趙普曾稱:“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指的就是精讀的好處。因為高職教育語文課時所限,課內的閱讀訓練更應重在憑藉精讀進行啟思授漁。所謂“啟思”,就是閱讀教學訓練注重啟用學生閱讀的思維,並養成讀書動腦的習慣。例如多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結構與意蘊、語言與風格等方面探究“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所謂“授漁”,就是在閱讀教學訓練中重在授以閱讀方法和策略。即按一定步驟進行思維指導,亦稱之為“精思”指導。例如:點撥初讀、再讀、反覆讀、速讀等閱讀方式與要領,增加學生在閱讀教學與訓練中的思維強度,掌握如何逐步深化對作品的內容、寫作的目的、作品的中心與思路、文章的線索與段落層次、寫作的特點等等方面進行鑑別、欣賞和評價,乃至提出自己帶獨創性的疑問。既訓練學生的聚合思維,又訓練其發散思維,使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結合起來,並使學生對整個閱讀過程的方法與策略有更深刻的把握,學生的閱讀效率與閱讀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

  提高高職學生的閱讀能力,僅憑課內語文教學這些課時是不行的,必須引導學生在三年大學生活中進行課外閱讀,將精讀中所掌握的策略舉一反三運用於自行讀書,即指導學生進行泛讀。所謂開卷有益,魯迅說的“隨便翻翻”,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讀書要廣。怎樣啟迪學生在泛讀中的思維呢?首先要思考的是宏觀上的“量”的問題。“吾生也有涯”而“學海無涯”,三年的學校生活,到底要怎麼讀、讀多少?值得深思。事實上,“會思考”的人就“會讀”。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分類:哪些是必讀書?哪些是應讀書?哪些是可讀書?哪些是拒讀書?一般說來,教材和教師指定的名著名篇應納入必讀、應讀範圍(尤其是名著,在閱讀物件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正規的報刊雜誌和其他健康書籍,可納入可讀範圍;不健康的、內容無益白耗時間的書,應堅決拒之門外。對於學生的閱讀量,名著名篇一般提倡十倍於教材左右為宜,太多,不現實,太少,總體效果會打折扣。定下了量,就要思考制定一個閱讀計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現實條件,分階段地精選一些中外名著來讀。這種在宏觀思維指導下的泛讀,不僅能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還為畢業後的閱讀定下了方向。此外,閱讀中必要篇章的背誦,朗讀能力的提高,閱讀速度的訓練等,都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精心設計訓練步驟,透過實踐——思考——再實踐的迴圈往復,使水平不斷提高。 "

  二、寫作要靠思維去加工轉化

  寫作能力對高職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透過高職教育後絕大部分學生要進入職場,從事應對公文、商務、應用的文牘工作,高職語文教學必須承擔提高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任務。而從目前高職學生的寫作實際來看,學生這方面的素養先天不足,能力很差。對此,高職語文教學必須予以強化。如何在較短的語文課中提高學生應用寫作的能力?關鍵仍然需從寫作思維訓練入手,讓學生依靠思維去加工轉化寫作素材。從寫作的規律來看,寫作能力的構成主要包括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寫作的全過程必須完成兩個轉化:在實踐活動和生活中經過思維活動,由攝取、感知客觀事物轉化為“認識”;“認識”產生後,又經過思維的加工,透過語言的表述,由“認識”轉化到“表達”。思維活動是寫作能力結構的核心和關鍵,在這兩個轉化中,“思維”都起著橋樑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以思維訓練為抓手。

  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思維訓練,教師很有必要把握“轉化”的精髓:以思維促訓練。在第一個轉化中,要指導學生在掌握應用文牘基本常識的基礎上,對生活、生產中的事物多觀察、深觀察,然後多思考、深思考,使產生的'認識是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在第二個轉化中,要引導學生將寫作素材進行細密的思維加工,進行分析和綜合,概括和想象,再用規範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個“思維加工”包括如何突出中心,內容充實、結構完整,用詞妥當、語句通暢、文章規範等。目前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偏低,的確是一個值得嚴重關注的問題。有一些人在寫作上發展不平衡,某種文體寫得好些,另外的文體就寫不好,這種偏向實際就是“思維的偏向”。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5]我們的學生當然不能樣樣精通,但對一般常用文體的寫作卻必須達到相應的標準,否則難以適應將來職場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對部分偏寫的同學,要引導他們養成勤於寫作的習慣,首先要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寫作速度的訓練,其實基本上是思維速度的訓練;既使是寫字和書法的訓練,也同樣要對字的筆畫起落、間架結構、章法安排、風格氣勢去分別思考、記憶,訓練的效果才會提高。

  三、聽力要憑思維去引導強化

  聽,在職業教育各專業學科教學中佔了很大的比重,聽講課,聽實驗操作要領講解,聽學術報告,聽發言,聽錄音,聽廣播等等。而聽力的訓練,又主要靠語文教學來完成。常見這樣的情況,在聽完一場學術報告或講演後,有的同學能抓住要點,比較準確地歸納其內容,甚至還能透過音調聽出弦外之音;高職院校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聽記能力尚可,但也有部分學生聽記不得要領,把握不了主旨。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思維沒到位,是“用心”聽了和“沒用心”聽之故。

  在高職語文教學與訓練中,要強化學生聽記能力必須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高職學生已經具備了一般的聽力水平,經過多年學校培養,也具有一定的聽記常識。之所以在上述活動中聽而不明,關鍵是心未靜、思未行,悟未明、理未清。所謂“心未靜、思未行”,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用心,就是思維活動沒有積極參與:即沒有認真專注地進入從聽音辨義到理解,到重點注意和記憶的聽記過程。這需要在教學訓練中加以引導,以強化養成良好聽記的習慣。所謂“悟未明、理未清”,是指思考和領悟、分析、判斷、歸納、評價、鑑賞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這應是高職語文“聽”的訓練重點。所以,教師在訓練學生“聽”時,可先進行思維集中專注的訓練,使學生學會迅速準確地辨別語音,領會其內容,然後重在訓練學生如何領悟、提煉所聽語料內容的實質、言外之音,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教師要抓住聽前、聽時、聽後三個環節進行思維的引導、啟發。要引導他們如何把握話語的內在邏輯,邊聽邊思考、想象、判斷、歸納。這樣,以思貫串聽的前後始終,就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聽得進,聽得準,聽得懂,而且會反過來大大增強聽的興趣,極大地促進聽力的提高。

  四、說話先練邏輯思維和語音的規範化

  高職學生畢業後走向職場,需要與各方面的人員進行交際,需要有一定的說話表達能力。這裡所說的說話,指能有觀點、有內容、有條理、運用一定的表達技巧表述自己思想感情和對問題的見解。提高高職學生的說話能力是高職語文教學與訓練的任務之一。

  說話是言語運動,是人們將內部語言藉助詞語,按一定的語法結構轉換成言語的過程。這種言語運動離不開思維,思維活動的優劣決定著說話能力的高低。因此,說話和思維的關係甚密,學生說話能力的高低之分,基本上來自思維的水平及這種水平的發揮。各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幾乎都要求學生能夠說標準或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要求說話能夠有中心有條理,語句正確,簡明扼要,用詞恰當,語言通暢。這不僅是在校進行專業學習,討論發言,參加演講、辯論及日常口語交際等的活動需要,更是走向社會、走上職場後能否勝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適應開放的、多元的、高速運轉的社會,取得事業成功的需要。國家語委對普通話的等級標準分得很細,學生講普通話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把語音讀準、講準,這看起來只是口齒訓練問題,實踐中證明還是思維問題。同是一個地方來的,為什麼有的學生比較快地糾正了講普通話時的家鄉方音,有的卻總糾不過來,或者進步極慢?因為聰明的、愛動腦的同學並不死記硬背,而是先去找出家鄉方音和普通話發音中的對應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練起來當然是事半功倍。而不動腦,只會被動地、機械地練習之人,卻往往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要做到說話有中心有條理,語句正確,用詞恰當等基本要求,沒有邏輯思維參與又是不行的。學生都是青少年,這個年齡段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高職語文教學與訓練要抓住這個特點,把“說”的訓練首先放在嚴密的邏輯思維訓練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教給學生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歸納及如何嚴密推理的方法,把這種思維訓練貫串於說的訓練中,學生說出來的話才能中心明確、條理分明,準確、生動、流暢。這樣,在思維引導下的說話訓練,經過反覆迴圈,就會產生螺旋式的上升,使說話的能力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讀寫聽說都離不開思維,且思維的參與對這四種能力訓練的影響如此之大,所以如果以思維訓練為中心來構建高職語文教學與訓練體系,必然會提高職教語文能力訓練效率。讀寫聽說四者,讀聽是吸收,是輸入;寫說是表達,是輸出。四者相互聯絡、相互制約。而無論對輸入的效率還是輸出的效果而言,其中起主導性作用的,是思維參與的力度。故重視、精心設計思維的參與,使閱讀用思維去滲透深化,寫作用思維去加工轉化,聽力訓練用思維去引導強化,說話訓練先練邏輯思維和語音的規範化,這對職教語文能力訓練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