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怎樣種植

  生菜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呢?生菜的種植技術有哪些,怎樣種植生菜更好,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生菜的栽培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生菜栽培茬口與模式

  生菜對前茬要求不嚴格,可與其他葉菜類連作,輪作還可以減輕病害、提高產量、改進品質。生菜前茬最好是瓜類、茄果類、豆類及蔥蒜類蔬菜。 生菜育苗時間雖長,但定植時植株小,定植至採收需要的時間較短,可與黃瓜、架豆、番茄等隔畦交叉種植。

  根據生菜性喜冷涼、忌高溫的特點,可進行春、秋兩季露地栽培,山東及華北各地,春茬2-3月播種育苗,5-6月收穫;秋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播種育苗,10-11月收穫。除春、秋兩季栽培外,在遮陽條件下,如利用遮陽網或葦箔遮陽或與高秧蔬菜作物間作的方式,生菜也可在夏季種植。近幾年來,隨著蔬菜大棚的發展和種植經濟效益的提高,可在冬暖式大棚中進行深冬、早春保護地栽培,效果良好。由於此期地溫較低,需要的生育期和收穫期較長。育苗期需30-40天,從定植到收穫約需60天左右。可根據市場需要採收,因此,播種時間較靈活,若在元旦至春節期間上市,可於10月中、下旬播種,早春茬可於12月播種或提早到11月中、下旬播種。由於露地栽培與保護地栽培結合,可做到週年供應。 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陽光,提高生菜的經濟效益,生菜可採取如下立體種植模式:

  ***1***大棚春辣椒、生菜、菜豆間套作 三種作物進行大、小畦間作。小畦80釐米,栽植生菜。大畦120釐米,可栽植3行辣椒。 生菜可選用圓葉品種,於1月中旬播種育苗,苗齡40天左右,2月下旬進行定植。每畦栽植2行,株距30釐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栽1800株左右。定植後加蓋小拱棚。4月上、中旬即可收穫上市。 辣椒可於上年12月上、中旬播種育苗,苗齡90-100天左右,3月中旬進行定植,穴距30釐米左右,每穴定植2株,摺合每667平方米栽6000株左右。在辣椒定植後,將覆蓋在生菜上的小拱棚撤下覆蓋到辣椒上。 在4月上、中旬將生菜收穫後,可在原種生菜的畦內播種2行菜豆,穴距20釐米左右,每穴2-3株。在菜豆搭架長秧後,還可為辣椒進行遮陽。

  ***2***黃瓜、佛手瓜、結球生菜間套種 黃瓜可選用津春2號。在2月中旬時可先在溫室內育苗,3月中旬再定植到大棚中,行距80釐米左右,株距20釐米,每667平方米栽植4000株左右。4月中旬開始採收,到6月底拉秧,結束生產。 佛手瓜從上年的11月即可開始裝袋催芽,後用直徑為20釐米的無底塑料袋裝上營養土育苗,每袋中裝1個瓜種。4月中旬左右在大棚裡面沿前棚邊、黃瓜行的前頭,大約每隔4米左右挖1個長、寬、深各為1米左右的坑,在每個坑內施入250公斤腐熟的有機肥、磷酸二銨和硫酸鉀各10公斤,填土澆水,1個坑栽入1棵佛手瓜苗。

  品種選擇:選擇抗寒性強的中晚熟結球生菜品種進行栽培。

  栽培日期:日光溫室栽培可在11月中下旬至1月下旬定植,1月上中旬至3月初收穫。

  育苗:選擇肥沃沙壤土,整細後做成平畦。然後每10平方米施入過篩優質糞肥100公斤、磷酸二氫鉀0.5公斤,充分混勻,整平畦面後澆水,水滲下後撒籽。一般採用幹籽播種,也可浸種催芽後播種。幹籽播種時先用相當於種子重量0.3%的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拌種,但不宜放置時間過長。浸種催芽的,先在20℃溫水中浸泡6~7小時,撈出後用布袋包好,置於20℃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1次,2~3天后出齊芽。選在無風晴天的上午進行播種,每平方米苗床播3~5克種子。播後覆上一層3~5毫米厚的細土。

  整地施肥:定植前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公斤,複合肥30~40公斤。深翻後做成平畦,地膜覆蓋的可做成小高畦。

  定植:日光溫室栽培一般行距40釐米、株距30釐米,起苗前澆水切坨,多帶些土。開溝或挖穴栽植,封溝平畦後澆足定植水。

  定植後管理:定植後白天溫度保持在20~24℃,夜間溫度在10℃以上。緩苗期間中耕鬆土1~2次。緩苗後適當降溫,白天以15~20℃為宜,並於緩苗後7~10天澆緩苗水,同時輕施化肥,每畝施10公斤左右。之後再次中耕並適當蹲苗。約15天后當蓮座葉已長成、心葉開始包心時追施複合肥或硝酸銨15~20公斤,結球期再追肥1次。冬季澆水次數不宜過多,以防降低地溫或溼度過大。進入結球階段時供水要均勻,切忌忽幹忽溼,以免裂球或使球葉開張生長。採收前3~5天停止澆水。

  如何防治生菜常見病害

  冬季用棚室生產生菜,易發多種病害,現將生菜的幾種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歸納如下:

  菌核病主要危害莖基部,病部初期為黃褐色至褐色水漬狀,後擴充套件至整個莖部,使莖部腐爛或向上發展引起葉片腐爛,最後植株枯萎死亡。溼度大時產生濃密白色絮狀菌絲團,後期變成黑色鼠糞狀菌核。

  防治方法: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進行深翻。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溼度。定植前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噴灑定植穴。藥劑防治可用40%氟矽唑乳油3000倍液、50%異菌氰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25%咪醯胺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重點噴灑莖基部和基部葉片,隔7~15天噴1次,連噴2~3次。

  霜黴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擴充套件蔓延。初期葉片上產生淡黃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溼時葉背病斑長出白色黴層,嚴重時黴層會蔓延到葉片正面,後期病斑連線成片變為黃褐色,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收穫後和定植前徹底清理病殘落葉,合理密植,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溼度。防治藥劑可用72.2%霜黴威600倍液、50%稀醯嗎啉1500倍液,噴灑葉片背部,間隔7天,連噴2~3次。

  灰黴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受害莖葉呈水浸狀腐爛。成株期發病,從近地面的葉片開始,初呈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後擴大成褐色,基部呈紅褐色。發病嚴重時,從基部向上腐爛,莖葉凋萎。溼度大時,病部產生出灰褐色或灰綠色黴層。天氣乾燥時,病株逐漸乾枯死亡,黴層由白變灰變綠。

  防治方法:成株期要加強管理,增加通風,儘量降低空氣溼度,一旦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帶出棚外銷燬。定植前使用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對棚室土壤、牆壁、棚膜等噴霧,進行表面滅菌。藥劑可用恩澤黴1000倍液、施佳樂500倍液等,間隔7天1次,連噴2~3次。

  葉焦病主要危害葉片,多從外側葉片或心葉邊緣開始發病,染病葉片初期邊緣產生褐色壞死斑塊,隨病害發展葉邊緣枯焦,葉色變淡,最後全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保持土壤溼潤和適宜含水量,防止田間溫度過高或過低,提倡使用酵素菌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避免過量澆水、施肥。藥劑可用14%絡胺酮水劑35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黴素2000倍液等,間隔7天噴藥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