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被尊稱為儒家的“亞聖”,是儒家學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孟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是關於對孩子教育的一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對孟子的學業的重視,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為孟子提供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的事情,並對孟子嚴格的要求。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講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禮儀的故事,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家人都要講基本的禮儀;還有斷織喻學的故事典故,主要講得內容就是對自己的學業一定要持之以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的故事,這個斷織喻學的故事對孟子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於孟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殺豚不欺子,孟子少時誦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典故,還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語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來教育我們後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確的。

  孟子諫鄒穆公的故事

  《孟子諫鄒穆公》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穆公是鄒國的國君,因孟子是鄒國人,所以鄒穆公才找到他,開始了一下這段談話內容。

  這段對話發生下鄒國和魯國交戰的背景下,鄒穆公說:“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人,而那些老百姓,卻沒有一個願意為了戰事而死的。我真想殺了他們,可是百姓又有那麼多人,殺也殺不完;不殺他們,我實在恨不過,他們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卻不去救他們。我該怎麼辦才好?

  孟子說:“這年頭,兵荒馬亂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體弱的人死了,屍體都被丟棄在山溝裡;身強力壯的,到處逃亡,這樣的人好歹都有幾千人吧。大王你的倉庫裡藏滿了糧食,堆滿了金銀財寶,但是你的官員卻沒有一個人告訴你這樣的情況,這都是那些官吏殘害老百姓的結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經說過:小心啊,你如何對待別人,同樣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現在你的人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這都是你的人民在報復他們。你還是不要再怪罪他們了。只要你從今以後開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會尊敬他們的官吏,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會心甘情願為了官吏去犧牲了。”

  這一段對話,和孟子見梁惠王一樣,他向鄒穆公闡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強調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張德治,要求君王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的生平經歷

  孟子的學說大多都教君主如何推行仁政,不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孟子才有了周遊列國的經歷,他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周遊列國。

  相傳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汲的再傳弟子。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72年,大約死於公元前2***。孟子本來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他母親將他撫養長大的。在他學業有成之後,便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旅程,孟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去過魏國、齊國、宋國、魯國等諸侯國。

  當然我們知道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時代,只有圖強才是長久之計,所以大都推行富國強兵的改革政策。所以孟子的仁政學說也就沒了現實可行性。孟子多年無果後,最後只能退居講學,孟子著有《孟子》七篇。

  孟子成就最高的當然是他的文章,他的的代表作主要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實行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後人都尊稱孟子為亞聖,可見孟子在人嘛心目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他的學說在宋代備受推崇,當然在當今社會也深受人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