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的故事

  古人曰: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少年富蘭克林刻苦求知,忠誠偉大的科學家。讀完一本書後想想自己有沒有理解書的內容,書裡的知識是否掌握,沒掌握繼續讀,知道讀到全會才算把書中的知識全部掌握,才會成為強者!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歐陽詢專心學“二王”書法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特別喜愛“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只要看見王羲之父子的墨跡就買回來學習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傳授王獻之的《指歸圖》,不惜花了很多錢買了回來,放在家裡天天觀賞研究,常常高興得整夜睡不著覺。他整整學習研究了一個月,直到他懂得《指歸圖》的精髓為止。

  篇二:畫荻教子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時代,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

  他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只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裡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寫字。

  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裡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

  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三:懷素芭蕉練字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裡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

  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

  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篇四:三餘讀書的典故

  董遇,字季直,他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對《左傳》、《老子》等經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當時的讀書人奉為“一代儒宗”。

  董遇年輕時家庭境況並不好,他除了讀書,還常常和家人一起去田裡耕作,有時也出門做些小買賣。但無論是下田耕作,還是做小買賣,他總是隨身帶著一些書籍,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個書呆子,街坊鄰居也跟著笑話他。可他不管別人怎樣譏笑,依舊我行我素。

  漢獻帝興平年間,董卓擅權,挾持了漢獻帝,威逼群臣,陰謀篡位,一時天下大亂。董遇為避戰亂,與哥哥董季中棄家技靠了將軍王煨。

  建安初,曹操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朝廷綱紀稍有恢復。董遇因學識淵博,被徵召為黃門侍郎,不久又被選為漢獻帝的侍講官,專門負責向漢獻帝傳授各種經典。漢獻帝很欽佩他的才識,對他十分信任。

  當時,有不少儒生也想拜董遇為師,跟他研究學問,董遇都婉言拒絕,對他們說:“你們若要拜我為師,就一定要把各種經典誦讀一百遍。”

  “為什麼要讀一百遍呢?”有人問。

  董遇笑笑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你讀了一百遍書,書中的意思難道還會不明白嗎?”

  有人說:“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怎麼辦呢?”

  董遇說:“可利用三餘來讀呀!”

  “那什麼是三餘呢?”又有人問。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餘的時間。晚上,是一天中最空餘的時間;陰雨天,是平時最空餘的時間;你們只要好好利用這三餘來讀書,怎麼會沒有時間呢?”

  那些想拜董遇為師的儒生聽了,都感到獲益匪淺,一個個都很滿意,告辭離去。

  由於董遇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收的學生也很少,他所註釋的《老子》和批點的《左傳》都沒能留傳下來。然而,他的“三餘讀書”的刻苦精神一直留傳下來,受到歷代文人的充分肯定和讚賞。

  後來,“三餘讀書”這一典故,用來勉勵讀書人要珍惜光陰,抓緊時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