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家孔尚任是誰

  孔尚任是我國清朝詩人和戲曲作家,是著名的孔子的後代。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戲曲家孔尚任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戲曲家孔尚任的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孔尚任的生平簡介

  孔尚任出身孔門望族,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繼承了祖先的儒家傳統思想,自幼潛心文學,並在弱冠之年參加歲考,可惜名落孫山。但是,孔尚任依舊嚮往官場,通過捐官的方式,納了與一個“例監”。

  潛心文學的孔尚任對南明興亡頗感興趣,在學習與當官期間,親自下田野,從親友、民間、諸家記載中採取軼聞與史實,讀書著述,最終匯成一部《桃花扇》。這是一本記載了南明興亡的傳奇作品。

  在孔尚任的而立之年,他的人生轉折出現了。1684年,康熙南巡曲阜祭孔。孔尚任御前講經,絲絲入扣,深入人心。他還巧解了康熙“拜師不拜王”的尷尬,頗得康熙的賞識,被授予國子監博士,從而進京赴官。從此,孔尚任便懷著儒家的政治思想,真正走上了仕途。孔尚任還寫了一篇《出山異數記》,以表對康熙皇帝垂青的感謝。

  此後,孔尚任的戲曲創作作品層出不窮,在民間流傳甚廣,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意義,為我國古代戲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尚任在官場,免不了牽扯進爾虞我詐的紛爭。孔尚任因《桃花扇》的內容牽扯進了清朝“疑案”。孔尚任鬱鬱寡歡,辭官回鄉。雖辭官在家,孔尚任依舊心繫朝廷,在傾盡心血,終成《桃花扇》的九個月後,與世長辭。

  孔尚任的戲曲特點

  孔尚任人生經歷大起大落,在此之中,卻始終保持著一顆沉著、寧靜的心。他從容不迫的心境造就了他典麗沉著、真樸高老的創作特點。例如在《拱極臺樓上憶顏修來》中,孔尚任見湖煙、岸草、孤琴,情感真實直接,他用樸實的詩句表達了對亡友的深切悼念。

  孔尚任創作特點的第二個方面是“意到筆隨,立意新奇”。孔尚任的詩詞創作都是隨性而起,並不是無病呻吟。一詞一句都表達了他的真情實感。而他的注意力也會停留到生活瑣事上,食棗、試眼鏡、剃頭等都能成為他的立意角度。

  琢句精工,穩貼整秀也是他的另一個創作特點。他的長篇歌行《舞燈行留贈流香閣》一韻到底,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見,孔尚任的文學功底之深,文筆之妙。在孔尚任的筆下,往往給我們營造了優美的意境,繪出了一幅幅清麗的畫卷。

  孔尚任最引人注目的創作特點就是他的作品通常有著很長的題目,交代了作詩的時間、地點、背景等因素。這體現了他將詩詞創作也當成生活記錄的方式。

  綜上所述,孔尚任的創作特點鮮明,有著他自己獨特的印記,也有著多變的表達方式。他留給後人詩詞有著莫大的藝術研究價值。

  孔尚任的小故事

  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寫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倫不類的矮牆,還將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幹”,“王”字的底下一橫看不見了。對於建這樣一道牆有一個故事: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豬、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擺好,地上黃氈也已鋪就,香霧嫋嫋,燭光晃晃,一切都已準備停當。這時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後,準備祭祀。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著,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來,皇帝是隻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這個充滿厚黑態度的啞謎就這樣傳了下來,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矮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