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餐飲創業案例

  吃喝玩樂中吃排第一位,古有人以食為天。這些北京90後出生名校卻將創業目光放在餐飲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清華畢業生休學做甜點

  小關201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與金融專業,是法國巴黎ESSEC高等商學院的在讀研究生。由於對法國的熱愛,對法式西點的熱愛,2015年3月23日,她辦理了研究生休學創業,進入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學習法式西點。

  最好的大學,最熱的專業,為什麼小關會決定休學去藍帶學西點?小關說,當時自己也曾迷茫了四年,也折騰了四年。高考時,她是市文科狀元,毫無疑問地進入清華。按照她自己的話說,“因為高考成績所以盲目地選擇了熱門的金融專業,因為專業不錯所以放棄轉系,因為想變成社工大牛而拼命加社團、做社工,因為大家都保研而保研,因為別人說就業形勢不好就放棄直接工作,因為學的是金融就要進金融機構。”然而,這一切過後,她開始反覆問自己,為什麼?

  “我不想做一個精緻的實用主義者”,小關不甘心。於是,小關在讀研究生期間,選擇了休學創業。雖然不少學經濟的人會問她這樣做機會成本損失很大,但小關一點也不後悔。真正選擇創業之後,小關發現,原本自己覺得不喜歡的金融專業,也變得“可愛”起來。

  小關回憶稱,對法式西點的熱愛,源於兩年前她在巴黎的交換生活。當時大三的她交換來到法國巴黎,用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巴黎甚至法國的各個角落,去了18個國家40多個城市,在高鐵上聽著音樂寫下了近10萬字的遊記,吃遍了巴黎所有的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故事的甜點。

  從清華畢業後,正當小關為未來迷茫的時候,她發現那半年在巴黎的交換,把法國文化和巴黎的浪漫情懷深深地植根在了自己的大腦裡,“這力量教我不能不學法語、不能不回巴黎、不能不去藍帶,不能不學西點師,不能不嘗試創業,做點於社會、於自己、於未來的家庭都有益的事。”

  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小關自己經營了一個微信公眾號“清華女的巴黎學廚日記”。四個月來,這個公眾號已經積累了4萬多名粉絲。在分享自己的學廚生涯時,小關還參加了由中國烹飪協會和美國開心果種植者協會聯合主辦的美國開心果西點烘焙比賽,最終以“Baklava巴克拉瓦”、“聖誕木樁蛋糕”和“開心果白巧克力慕斯”等三個作品,取得“團隊第一名”,並獲得了“最佳技術獎”。

  小關說,創業初期最難的其實不是想法,也不是規劃,而是志同道合能夠一起拼事業的人。她說,目前她也在和許多人聊,希望找到清晰的創業方向。“美食、甜點、法國文化就是我的創業方向,現在是一邊積累經驗,一邊潛心研發產品,將來不排除在五道口地區開店。”小關笑著說。

  放棄年薪40萬開4平米煎餅小店

  王洋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的電子專業,畢業之初,他給自己的人生規劃是進一家自己喜歡的公司,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在30歲時離開公司去做喜歡的事情。工作4年半後,他從一個IT界40萬年薪的運營主管變成一家4平米煎餅店老闆,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王洋畢業之初,因為喜歡網際網路便通過自學從電子專業轉行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他從客服工程師開始起步,4年半的時間,他成為了60人團隊的運營主管。40萬的年薪,加上公司股票,他的生活已經非常富足。但是,他漸漸覺得每天從城市的北邊穿城到四惠上班,路上的兩個多小時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他想做一些事情。公司搬到國貿後,他在國貿的地鐵口看一對夫妻攤煎餅,“我給他們算了下,守著兩個地鐵口,一個月的收入至少是2萬多”。

  似乎IT男都格外鍾情賣煎餅,很多知名的煎餅店主都是IT男的轉型。王洋辭職後的選擇也是開煎餅店。他說,離開公司後也曾經有年薪翻倍的工作找他,但是他最想幹的就是開煎餅店。

  儘管他非常喜歡吃煎餅,但全家沒一個人會攤煎餅。“最開始就在家裡的餅鐺裡試,後來買了個煎餅爐”,當時,王洋家每天的早餐都是煎餅,“開始我們拿富強粉試,發現餅不成型,就開始加雜糧,全是一點點試”。吃了兩個月各種水平的自制煎餅後,去年11月,王洋的奇葩煎餅店開張了。當時,他負責攤煎餅,妻子負責研發產品。從一個月在公司月入2萬多的白領到整天守著煎餅店的小老闆,每個月還有5位數的房租。他說,收入肯定沒有公司賺得多,但是這是他喜歡的事業。因為“業務”不熟練,自己曾連著攤壞了3個煎餅。

  有著網際網路思維的王洋對煎餅的理解也不同。他要求自己有一家店,同時要求產品與眾不同。王洋把店安在了大學邊上,他覺得薄脆不夠健康,就換成了排叉,除了煎餅皮,他在餡裡大肆發揮想象,牛排煎餅、雞腿煎餅,甚至還有烤鴨煎餅。作為IT男,王洋把之前的工作經驗也用在了創業中,他親自送外賣,用了3個月的時間,詳細瞭解了店鋪所在位置客戶的大資料,針對性地進行營銷推廣。如今,他去年投資的10萬元的小店已經收回成本,也有風投找他希望投資。

  目前,王洋正在籌劃著自己的新店。談起自己的創業,王洋說,自己的父母均是自主創業,自己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創業,妻子則是典型的一畢業就創業,開了婚慶公司。相比之下,他更建議未來的畢業生先就業再創業。因為創業路上會遇到資金問題、技術難題和人員困難,通過一定的職業積累,再處理這些問題時會更加從容。

  北京建外SOHO創業小店扎堆 餐廳和咖啡店競爭激烈

  建外總有店鋪倒閉

  傍晚6點,景恆街和恆惠西路的十字路口,一群年輕人站立著等待綠燈。儘管這個路口的私家車多數時都不太多,但等待交通燈,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這群年輕人,分別從建外SOHO的16號、17號和18號樓中走到這裡。女生多穿著連衣裙、平底皮鞋,斜跨一隻單肩包;男生則多身著白襯衫、牛仔褲,手提一個電腦包。穿過景恆街,他們要從地鐵站或公交車站,返回四散在城市的“小巢”。

  每天傍晚的這一幕,對經紀人小尹已是稀疏平常。偶爾,他會站在馬路邊,看著來來往往被稱為“白領”的上班族,甚至悄悄觀察下一些人的神色。“每張臉孔都是生動且多變的。”

  不停變換的,還有景恆街上的店鋪招牌。這是SOHO街區的主街道,兩旁以數字編號的樓宇的一到三層全部是商鋪。今兒東區的一家店鋪撤了,明兒又有西區的一家店鋪搬了過來。再過幾天,很可能西區的店鋪又空出來一間,從外面進駐了一個新品牌。

  “反正總有店鋪倒閉,總有‘新人’進駐。”小尹說,對於關張後重新招租,這條街上的經紀人並不太擔心。因為,只要價格合適,很快就能找到接盤者,很難看見某處長期空置。

  在建外SOHO東區上班的白領王原,同樣對店鋪關張習以為常。用她的話說,一週前你還逛過的某家店,一週後就有可能從這裡消失,半個月後原地重建起另一個小店。唯一能夠保持永遠正確的,就是標示每棟樓位置的指示牌。

  婚禮策劃店就有十幾家

  更大的不同在於,除了餐飲、咖啡之外,建外SOHO的商業業態更為多元化。

  在大眾點評網上,輸入建外SOHO,會出現美食、休閒、麗人、結婚、親子、運動健身、生活服務、家裝、愛車、購物十大類。餐飲店、瑜伽館、舞蹈室、婚禮策劃、寵物店、培訓機構、口腔診所、租車……你所能想象到的和年輕人生活需求有關的一切,似乎都能在這兒找到答案。

  這對於至少在辦公室要呆上9小時的都市白領來說,可能是一個福音。

  早上8點30分,從地鐵站步行前往公司的途中,可以在超市、便利店、早餐店買一份早餐;中午午休時,可以點一份外賣,躲避當頭的烈日;傍晚歸家途中,還能在水果店挑選兩個新鮮的水果。

  關鍵的是,有時候,你不走出這個區域,就能做到貨比三家。比如,網友“熊貓”就告訴我,他當初就是和老婆在建外SOHO探了一天,最終選了一位聊得來的策劃師,來做他們的婚禮策劃。因為,在建外SOHO裡隱藏著大小十幾家婚禮策劃店。這些開在公寓的婚禮策劃店,租金成本顯然比寫字樓還要低。

  租金“窪地”創業更划算

  人人湘的建外SOHO店,就屬於王原口中的新店型別。這是一家三位“80後”創業者開辦的湖南米粉店。4月20日,位於18號樓一層的店鋪才開門試營業。

  “我們為什麼選擇建外SOHO?因為我們的產品定位是寫字樓白領啊。”人人湘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傅文濤告訴記者,人人湘的米粉,是想賣給追求品質和效率的都市白領。所以,店鋪的選址,必須是在寫字樓較多的辦公區,而不是商業區或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區的建外SOHO,由18棟公寓、2棟寫字樓和4棟SOHO小型辦公房組成,正是一個集中辦公區。曾有統計數字指出,有1000多家中小公司在這裡辦公 。而更可貴的是,這兒的租金要比周邊的商鋪便宜至少三分之一。

  “交通方便,寫字樓多,租金儘可能不貴,在國貿一帶的辦公區域中,建外SOHO無疑是最合適的。”傅文濤說。

  其實,租金窪地的優勢,從建外SOHO運營之初就有體現。獨秀閣改衣坊,是早期進駐建外SOHO的店鋪之一。老闆說,當年選擇這的原因就是,價格不菲的改衣費,需要由相對高檔的社群來支撐。建外SOHO緊挨國貿,離PRADA、BURBERRY等品牌專賣店近,保證了客源,租金又相對便宜。

  一條街上5個餐飲“新秀”

  同樣的優勢,也吸引來了其他新創品牌。

  記者發現,以餐飲為例,叫個鴨子、人人湘、汁味包子、新西少爺肉夾饃、黃太吉煎餅,這兩年耳熟能詳的創業餐飲品牌,都能在建外SOHO看到。如今,就連在這上班的年輕白領們,也常常自嘲這兒是CBD的“平民區”。

  “在這裡辦公的企業,規模都算不上大,員工的工資收入也算不上特高。”三年前首次創業開公司時,莊先生就曾在建外SOHO租過一小塊辦公室。後來,隨著公司做大,他搬去了其他地方。他曾觀察過,在他手下工作的年輕女孩,也會買兩個名牌包,也有幾件可以出入高檔場所的名貴衣服,但多數時候她們是接地氣的、生活化的,尋找的是有品質但不昂貴的牌子。

  最害怕的是沒發現變化

  晚上9點,在建外SOHO區域內的街道上,人影已不多。抬頭仰望,絕大多數樓層都是黑漆漆一片。此時,人氣最旺的地方,是東區門口的公交車站,站滿了等待歸家的人群。

  這是不同於三里屯的一個街區。那裡,白天和夜晚一樣繁盛,寫字樓裡送走了工作的人群后,太古裡和三里屯酒吧街才剛迎來歡愉的前奏。這裡也不同於西單的商業街區。只有建外SOHO,上班時間和非上班時間,界限很分明。

  “我們不定期就會做試吃,就是為了找到最打動人的口味。”一位做早餐的老闆告訴記者,白領的口味總是變化的,就如這熙熙攘攘的街區。“我最害怕的是,他們的口味變了,我卻沒能發現。畢竟,我能抓住的時間只有白天。”

  餐廳和咖啡店競爭激烈

  和傳統的辦公區類似的是,建外SOHO的商鋪中,仍然以餐飲和咖啡店的數量最多。

  多年前,世聯地產曾做了一份關於國貿商城和建外SOHO的對比研究。國貿商城包含了寫字樓、公寓、酒店和展廳,定位於每種型別中的頂級。在當時143家已經開業的店鋪中,服裝有95家,佔到商鋪總量的6***%。而建外SOHO雖然包含了寫字樓、公寓、別墅等物業形式,但公寓和別墅也基本用於辦公或商業用途。在當時138家已開業店鋪中,餐飲和咖啡共37家,佔到商鋪總量的26%。

  到了今天,餐飲和咖啡店的數量更多。一週的7天中,只有工作日的中午才是能吸引客流的高峰時段。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建外SOHO的多數餐飲店,現在都提供午餐外送服務,就是為了爭奪人流。有些快餐店,乾脆只把店面開到10平方米,主要做外送服務。

  “在建外SOHO,真正的‘長壽店’是商業銀行分理處和便利店。”小尹說,換手率最低的店鋪就是這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