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論文

  美術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能夠有效的薰陶其性格,促進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初中美術教學中“鄉土美術”的運用

  [摘要]針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當地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又能深刻了解當地的美術資源,使學生樹立熱愛故土、建設家園的美好信念。

  [關鍵詞]美術教學 鄉土美術資源 古建築 地域特點 校內資源 傳統節日資源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教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全面普及“素質教育”,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我們美術教育也要轉變教育觀念,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除了要有相應教材內容外,還要求我們全面瞭解鄉土美術資源狀況,充分利用鄉土美術資源,拓寬美術教材,使學生樹立熱愛故土、建設家園的美好信念,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

  一、什麼是鄉土美術

  “鄉土”是屬於本地區的民間美術,是其他任何美術形式也替代不了的。就好比我們自家裡的東西,可能不值什麼錢,但對我們每日的生活來說非常有意義。鄉土美術***或稱民間美術***是最豐富、最生動、最質樸、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喚起人們情感的認同,其簡潔明快、博大寬厚、熱情淳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為人們喜聞樂見。在美術鄉土教材的編排上,要充分利用、發揮鄉土美術的獨特作用,繼承、發揚鄉土美術的優良傳統。

  二、鄉土美術運用的現狀

  作為一個較長時間在農村工作的中學美術教師,我感到當代的農村美術教學存在著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城市和農村教學條件的差距,主副課分化的嚴重性,家長素質嚴重參差不齊等,種種原因決定農村美術教學很難在當地得到發展和重視。根據筆者調查,當地農村美術教學主要都以教課書為主,很少利用周圍現有的美術資源去進行教學,並且有時還很難保證學生一星期一節的美術課,可有可無。可以說,在當地美術教學鄉土教材的運用幾乎為零,鄉土教材的運用嚴重的不足,嚴重的滯後。

  三、開發鄉土美術教材的優勢

  台州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鄉土美術資源及其豐富,章安古郡、臨海古城牆、溫領古魚港、仙居白塔古鎮等文化遺存,只要教師正確合理的運用這些資源,再和當地的美術課本相結合,就能使一節無關緊要的副課變成豐富多彩的一堂美術課。

  四、開發鄉土美術的途徑

  長期以來,我始終將自己所掌握的美術知識及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瞭解融匯到平時的美術教學中,使學生在中學美術學習階段從民間美術和鄉土教材中學到屬於本民族、本地區的獨特藝術知識。《美術新課標》中提出“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認識藝術的基礎,是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土文化的美”。怎樣利用鄉土文化這片活水來啟用美術課堂教學,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利用當地古建築進行教學。

  美術教師應充分考慮當地城市和周邊農村的文化建築、園林、民宅等作為教學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章安史稱“章安郡”,歷史文化悠久,建有明清時期的老街。有記載著1000多年前的故事;有神奇傳說的金鰲山;在教學中。我將這些地方的建築拍成圖片,然後做成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為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探究的好奇心,還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自發到金鰲山、明清老街等地實地考察、寫生,品味家鄉古建築基石紋樣上線條的美感。有的學生試著用紙蒙在瓦當上描摹,有的用速寫本寫生家鄉的古建築,還有的用手撫摸,感受石刻紋樣的凹凸變化,體驗古人用線條表現物象的手法。學生對家鄉的古建築非常熟悉,但從來沒有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它,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學會了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又使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2、利用校內資源進行教學。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學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及特殊的人才資源,因地制宜進行利用、挖掘,並把它實施課堂教學中,對美術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挑戰。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開發、利用好教材資源。美術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都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豐富的,它的價值是在“創造性”使用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它是教材的延伸和發展。總之,只要我們勤於留心,善於動腦,合理地開發利用校內資源,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校園環境有機有整合起來,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利用地域特點進行教學。

  鄉土美術的運用要求美術教師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所以美術教師應在教學中,結合學校實際的地域特點,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對地域資源進行挖掘、整理、組織成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儘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域素材,從地域資源中挖掘出豐富的教學內容。

  家鄉的服裝業也比較興旺,自然廢棄的布角料也就多了,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一有效資源,教學生用布角料進行布貼畫的創作,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當我把這些經濟實用的原生態材料作為美術學具引進課堂時,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內在體驗,學生學得主動、愉快、生動活潑。

  4、利用家鄉的傳統節日資源進行教學。

  如在教學中,可通過家鄉的“過春節”、傳統的“端午節”、“中秋節節”等活動,讓學生目睹節日盛況,感受節日氛圍,讓學生對民間文化進行審美體驗,瞭解民風、民俗及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熱愛土家文化的藝術情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如何運用好鄉土文化這片活水,對於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對於高素質教師的培養以及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開發、實踐,才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不斷推進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篇2

  淺談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術文化教育

  內容摘要:在 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術 文化 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修養,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文章以《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作為指導,提出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養的具體措施,並進一步指出美術文化教育對傳承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學 美術文化 美術文化素養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並指出美術課具有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價值。這一新的課改精神對美術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這一範疇的統攝下,美術課具有了文化課的特性,和其他學科一樣,美術課承擔起了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責任,並且發揮了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與此相應的是,美術教學的人文色彩進一步增強,教學內容進一步擴充套件,美術文化的涵養將成為更高的教學目標。在這種背景下,美術教學將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教學目標也由側重於技能技巧培養轉變為訓練與涵養並重——如何增強美術教學中的文化意蘊已經成為一項 實踐性課題。

  一、挖掘教材中內隱的美術文化因素,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養

  傳統的美術教學通常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為主要目標,但在一堂完整的美術課的教學中如果僅僅做到這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內隱的文化因素,使學生在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美術文化知識。這其中包括美術文化 發展的歷史和成果,美術與生產、生活的關係,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美術文化發展特點,等等。通過學習,使學生拓展對美術現象的認識,提高審美文化素養。

  美術教學涉及的範圍較廣,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文化精華: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精粹,如陶藝、織染等;有現代的文化 藝術縮影,如造型藝術、工藝設計等;有民間文化的特寫,如剪紙、摺紙、剪貼等,傳統美術、現代美術、民間美術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文化領域,不同領域的文化又有交叉和 聯絡,同一領域同一類別中的不同課目所內隱的文化資訊又有所不同,這一切,都為美術文化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拓思路,就能左右逢源。如湘美版初中教材《遠古的呼喚》一課就蘊含了豐富的原始文化資訊,小學教材的《京劇臉譜》就內隱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粹。

  新的課程標準把美術課程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 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每個領域都有與美術文化的結合點,在教學中老師應根據不同領域的特點有機滲透,才能使美術文化教育如潤物的細雨,浸入學生的心靈。在課堂教學中美術文化教育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是與其他教學因素一道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顯性的教學目標與無形的文化浸潤融為一體,才是真正完美的課堂教學。如湘美版第五冊教科書中《製作六面醜臉》一課,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掌握“立體造型”的步驟、方法的基礎上,再進行“表面描繪”,以此發展學生的繪畫表現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先指導學生做出“六邊形三角錐體”,再啟發學生思考:“你想把它畫成一張什麼樣的臉?”在學生充分討論、想象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欣賞畫家筆下的臉,有人物、動物、怪物;有古代的、現代的、未來的;有抽象的、具體的、意象的;有傳統的、民間的。

  這些臉譜代表著不同的藝術流派,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傳遞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欣賞眾多的臉譜,既能讓學生了解臉譜繪製的形式和方法,活躍思維,也是進行美術文化薰陶的需要。在欣賞的過程中,當多媒體裝置每播放出一張臉譜時,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驚歎之聲,他們被這些精美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課堂氣氛自然進入了高潮。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創作一張什麼樣的臉,學生的創作靈感就像爆發的火山一樣,奔湧而出,每個人都高舉著手,迫不及待地想說出自己的想法。

  雖然學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些作品,但他們能感受到這些作品帶給他們視覺上、心靈上的衝擊。長期的薰染,一次次的衝擊,積澱起來就能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藝術感染力的形成、審美品位的提高就是因為有了這種薰染和衝擊才得以實現。

  二、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美術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

  美術是人類最早的一種藝術文化門類,從美術作品上可以看到人類悠久的藝術文化歷史。現在的美術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制作,其實製作過程本身也融入了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如製作過程中的技術意識、線條的美感、色彩的美感、裝飾的美感,等等。不同的時代,由於 社會 環境不同,受到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 政治 經濟制度的制約,因而構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原始陶器與現代陶器在製作方法、題材內容、形式美感和思想感情的表達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資訊交流越來越快,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既承傳了千百年的文化底蘊,又接納了現代文化的衝擊,世界的多元文化也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客觀地感受文化,更要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驗文化。

  如湘美版第七冊教材中的《點和線的空間組合》一課就隱涵了現代立體構成藝術,課文中還有一幅“原子博物館”的照片。像這種現代抽象藝術如果僅僅讓學生欣賞,學生很難理解這類藝術的內涵,很難理解它所傳遞的美,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那麼他們的收穫就會大不一樣。在做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把球形的粘土和小棒多次重複、構成,最後組合為一件作品,學生就能 體會到什麼是重複的美,什麼是組合的美,什麼是點和線在空間構成的美。“做”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而只有理解了“美”才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種在製作過程中所獲得的認識,就會指導他們理解現代藝術中的美術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抽象的雕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當學生再次看到這類藝術品時,他們就會有一種親切感,就能理解這種抽象藝術的美,能感悟到它們所傳遞的文化資訊。

  三、在隱性課程中加強 美術學科的影響力,提高學生的美術 文化素養

  美術課只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部分,學生美術文化素養的提高一方面依賴於美術教學的加強,另一方面更需要其他教學因素的參與配合。

  隱性課程有別於有 組織的課堂教學,它是指學校中存在的對學生產生影響但又不易控制的 教育因素的總和,包括學校的 環境綠化、 建築格局、宣傳園地、文化活動、教師的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這些因素聚合起來,構成一個幾乎無所不在的校園隱性課程體系,並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的知識積累、價值觀念、情感傾向等產生影響。在這個體系中,蘊涵了豐富的美術文化的教育資源,美術學科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加強學科的影響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

  第一,美術學科要積極參與、引導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術學科的參與程度,因此,學校各項建設的規劃,各種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審美的需要,特別是與美術直接相關的教育因素,如校園雕塑、各種展覽、宣傳櫥窗等,美術學科要當仁不讓地起主導作用。一所真正好的學校,是一個處處給學生以美的薰陶的學校。長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和敏銳的審美直覺。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有鮮明的學科意識。學生往往對美術教師有特殊的期待,在學生眼中,美術教師是美的創造者、體現者、傳遞者,教師的教態、服飾、教學環境及範作的準備,等等,客觀上都會反映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趣味,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術教師不僅是學生進入美的世界的嚮導,也是學生的審美物件。因此,美術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自身教學行為對學生美術素質的影響力,在自覺運用教學的一般規律的同時,要注意用審美的觀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儘可能使與教學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具有鮮明的審美特性。

  第三,美術課程的文化定位,也給美術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術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技巧之外,還要有深厚的美術文化修養,這些只有通過長期不懈的學習和鑽研才能夠獲得。因此美術教師平時要多看一些相關書籍、報刊,多參觀一些畫展,接受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潮,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沒有這些努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不可能輕鬆自如地營造濃厚的 藝術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時,受到藝術文化的薰陶。

  此外,我們還應該有效利用 社會美術資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如帶學生欣賞城市雕塑、城市的環境藝術,參觀博物館、展覽館,參加各種與美術相關的活動,親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

  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文化;時代的畫卷,色彩斑斕,記載的亦是多彩的文化。美術教學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擁有一雙掌握技能技巧的手,一雙會看形式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一顆能夠領會文化內涵的心靈。這樣,學生才會以開闊的視野,認識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才會以珍視的態度,正確看待人類文化的遺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謝方.中學美術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胡茂林,謝方主編.美術書法教學 論文集.第8、9、12、13、14期,湖南美術出版社.

  [4]尹少淳.走近美術.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5]楊景芝.談我國現代基礎教育中的美術課程改革.中國中小學美術,2000年第4期.

  [6]侯令.技能技巧與審美文化.中國中小學美術,2000年第1期.

  [7]李小夫.美術教育中的隱性課程.中國美術教育,1996年第4期.

  [8]旻歌.談藝術論文的 寫作.美術教育論文集,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