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論文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道德素質在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價值導向、內驅激勵、行為自律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對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

對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標,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這對我們在實踐中進行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個目標,需要我們多管齊下,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將道德建設奠基於堅實的基礎之上。

 

  一、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取向的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基本形成,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舊的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受到強烈衝擊,但與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沒有相應地建立,道德建設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及凸現的弊端日顯突出。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已成為我國道德建設面臨的迫切任務。

  十六大報告指出,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道德建設要適應這個要求,為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積極作用提供更有利的道德觀念環境。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極端重要性。

  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段時期以來存在的道德失範的需要。我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總體是向前發展的。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開放的逐步擴大,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精神狀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我們衝破了精神桎梏,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增強了對外開放的觀念,樹立了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觀念,增強了自主、自立、自強的主體意識,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道德建設的主流。

  但在另一方面,在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以權謀私的腐敗現象滋長蔓延,不講誠信、假冒偽劣氾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氾濫,黃、賭、毒等一些社會醜惡現象再度蔓延,屢禁不止。如不能有效遏制這些現象的發展,不僅敗壞社會風氣,造成人心渙散,而且必然會損害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危害我們的黨,危害我們的社會、民族和國家。只有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才能夠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失範的問題。

  構建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揚棄傳統道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先進文化的需要。道德屬精神文明,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道德風貌直接決定社會精神文明的程度和狀況,道德的性質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某種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核心是要對道德建設進行導向,旗幟鮮明地表明鼓勵什麼,反對什麼,並且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加以落實。我們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在這個過程中孕育發展了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塑造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推動了社會進步。傳統文化的糟粕造就了我們的“國民劣根性”,妨礙了社會進步。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傳承。與此同時,我們要堅持繼承傳統美德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繼承什麼道德傳統,弘揚什麼時代精神,需要我們通過道德建設機制加以選擇,進行導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來完成這個過程。

  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確立新的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新的發展觀不僅對社會提出了全面發展的要求,而且也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要求,即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人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來建設;另一方面,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能夠造就全面發展的人。

  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的。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道德素質在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價值導向、內驅激勵、行為自律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當社會成員把既有利於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又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價值體系,內化為理想、人格和良心,通過自律以激勵自身的道德實踐和道德追求,通過他律以評判是非、懲惡揚善、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這就既實現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又推動社會健康向前。在我國基本實現小康,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著力提高人的文明素質,加強公民的道德修養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二、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途徑

  道德建設機制包括自律和他律。要促進以內省為核心的自律,構建以約束為核心的他律人在社會中總要對他人和社會履行一定的道德義務,承擔一定的道德責任。人們要履行義務需要把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感和行為準則,形成我們所說的“良心”,根據“良心”指導自己的行為選擇。內省的根據就是“良心”。以“良心”為核心的內省會指導人們進行合理的行為選擇,促使人們積極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如果是非、善惡、美醜混淆,道德標準紊亂,道德責任感下降,人們的內省缺失,勢必“肆無忌憚”,必然造成社會道德防線的潰決和社會的無序。

  要增強公民的自律,必須加強思想修養。教育為本,能從人的價值觀、道德標準等根本上解決問題。教育、思想修養的目的就是要淨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氣質,陶冶人的情操。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對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思想教育對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忽視和放鬆思想教育工作,道德建設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撐,人們的自律下降或缺失,社會道德風氣就會出現混亂狀態,最終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許多領導幹部就是從自律缺失開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差,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出現錯位,觀念偽飾,價值虛構,最後,一步一步走向人民的對立面,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淵。但是,道德建設僅僅依靠自律是不夠的。在缺乏外部制約的情況下,人的自覺性會下降,會破壞人心中的道德屏障。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強化他律,就應從完善和加強監督、制約、懲罰入手,用法制等外部規範重建道德屏障。

  道德建設必須強化他律。道德的發展過程表明,在一定時期,道德的發展並非自發。在道德的萌芽和發展過程中,通過自然分工和社會分工的催化作用,禁忌逐漸形成,善惡觀念逐漸產生,道德亦即形成。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道德演化為階級的道德,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更是運用各種手段在整個社會推行並強化本階級的道德意識。他律對道德的發展和導向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的某些朝代就將道德要求納入對官吏的選拔和管理中,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革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還需要攻堅,新的利益重組正在進行,社會道德秩序相對紊亂,在社會由震盪到新秩序的建立完善期間,更需要強化他律對道德建設的作用。

  他律主要包括法律的強制、行政的導向、經濟的獎懲、輿論的監督。法律的強制對道德建設的作用重大。法與道德雖分屬不同的領域,但兩者的聯絡非常密切:違反法律一定違反道德,違反道德則有可能向違法發展。法律與道德之間並非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當一個社會的道德不足以維持整個社會生活的秩序時,就可以將道德要求通過立法的程式上升為法律。反之,當某些法律規範的行為要求已經內化為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時,法律就事實上完成了向道德的轉化。之所以需要運用法律的強制推進道德建設,是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人在追求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時,常常肆無忌憚,突破道德底線。

  這種狀況不僅充斥經濟生活領域,而且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弄虛作假、不講誠信、行賄受賄,甚至不顧人倫等不道德的現象嚴重氾濫,說明僅靠道德的自覺約束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必須運用法律的強制,將一部分道德理想、道德規範納入法律的範疇,在社會普遍推行。法和道德在內容上有許多一致性,如“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既是憲法規定的每個公民的法律義務,又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既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道德原則,又是民法所規定的法律義務。在婚姻法等法律中也體現了法與家庭美德要求的一致性。法律強制就是要在社會生和社會道德秩序。

  行政導向是通過行政法規、規章制度等剛性措施對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導向作用。特別是在涉及公共權力行使、壟斷性資源使用等方面,必須強化行政法規、制度的約束作用。通過政務公開強化公務員的廉政意識,並增強公民的監督意識;通過招投標,減少暗箱操作,防止腐敗現象的產生;通過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活動,提高企業和社會的誠信意識;通過市政管理法規,維護城市公共交通、清潔衛生等。

  現階段,行業不正之風危害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最烈。據調查,老百姓最為痛恨的行業不正之風是:用公款大吃大喝;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利用特權索要財物;亂罰款;亂攤派;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無償佔用下屬單位或企業的財物等。此外,社會誠信出現了問題,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嚴重缺失,甚至有的地方的政府信用也缺失,加劇了道德失範。這些都需要政府通過法規、制度的建設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並切實嚴格制度,執行法規,進行強制約束。政府將社會秩序和道德秩序要求通過法規、制度加以推行,就能使具有較大涉及面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方面的道德規範得以普遍推行,從而推動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

  經濟的獎懲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經濟手段作為調節槓桿,對道德建設發揮正面的作用。對道德高尚、模範守法的個人或集體加以褒揚,並使之得到經濟上的實惠;對違法和不道德的行為,要加大懲處的力度,提高“缺德”的成本,使之在經濟上受損失,這就是對道德建設的有力導向。比如,對見義勇為等需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的道德行為進行褒揚,並予以經濟上的實惠,有助於在全社會弘揚正氣,打擊歪風邪氣。對在公共場合亂吐口痰,亂扔垃圾等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對不敬業,辦事拖拉,敷衍等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對缺乏孝道,不贍養老人,以及其他違反家庭美德的行為;對不講誠信等不道德的行為要讓行為人經濟上受損失,提高其違反道德的行為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約束。

  輿論的監督包括傳媒和老百姓的評議。透過傳媒所褒貶的人或事,體現出鮮明的價值觀對社會風氣有重要影響,對社會道德觀念的形成和改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媒體是個人與現實之間的中介,媒介能不斷影響、限定和修改個人的態度和行為。媒介既可以通過媒介真實去影響個人意識,也可通過媒介真實形成社會輿論,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通過輿論的監督,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進行曝光,對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進行批評,對違反家庭美德的行為進行遣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違反道德的行為。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也可使行為人在從事違反道德的行為時被迫“三思而行”。

  對領導幹部的監督是道德建設的重點。黨員領導幹部道德狀況的好壞決定了黨風的好壞,黨風又影響社會風氣。領導幹部是公眾人物,他們的道德高尚,就有人格魅力,群眾就擁護;相反,領導幹部品質惡劣,就沒有人格魅力,群眾就鄙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一些領導幹部德行差,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對社會政治生活、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定程度的混亂無序,對社會倫理道德的一定程度的惡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種狀況不僅使群眾失望,還會使一些人效法,降低對自身的道德要求。加強對領導幹部的監督是扭轉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重點之一,是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領導幹部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利益觀是必要的,與此同時,必須要健全制度,加強監督,使領導幹部不願、不敢、不能以權謀私。

  通過自律和他律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可以概括為:以自律為根本,以他律為手段,實現法律的強制、行政的導向、經濟的獎懲、輿論的引導,而對領導幹部的監督是重點。

  通過他律矯正人的行為,實現對人的道德選擇的導向,從而逐漸改變人的道德觀,是切實可行的途徑。但它只能解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中存在的部分問題,並且只能解決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中的部分問題,不能解決道德意識方面的問題。因此,他律只能解決道德建設中帶有共性的較低層次的問題,它離高度文明、有修養、有正確的價值觀所指導的道德意識在人們心中的自覺確立,還有明顯的距離。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他律作為重要手段無疑是加強道德建設的有效措施。
 

  三、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目的是實現道德自覺

  通過自律和他律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實現道德自覺。我國人口眾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風俗習慣差別甚大,人的素質並不一樣。針對不同的情況,自律和他律的側重點應有區別。對一些人而言,加強教育,自律為主,他律為輔,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對另一些人而言,要強化他律,以他律為主,教育為輔,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但作為有助於社會運轉有序、秩序穩定的重要機制,自律和他律都是必不可少的。

  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要促使公民的道德自覺,這是可以實現的。道德的結構決定了他律可以向自律轉化。道德內部有不同層次的結構,可以分為道德意識、道德選擇、道德行為。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應該具有一致性,但也常有例外。

  主體進行道德選擇時,由於種種原因,其最後選擇的行為與其內在意識不一致,出現“違心地選擇”,這就存在著一種可能:即使人的道德意識沒有改變,社會也能通過外部強制力,使人實施道德選擇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因此,道德建設也可以從制約人的道德選擇入手,使人的行為合乎社會道德要求,再通過長期的培育,使外部規範逐漸內化為人的內在意識,使人逐漸達到道德自覺,從而使道德建設達到更高層次。意識是對存在的反映,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同樣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而法律、法規、制度等外部規範作為現實的具體存在的社會現象,構成人的生活和社會環境,影響人的意識的產生和變化,包括人的道德觀念的產生和變化。道德實踐最終要通過人內心的道德意識來支配,道德自覺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形成人的道德意識產生髮展的社會環境,能最終決定道德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也惟有構築道德建設長效機制,通過長期的內化過程,才能最終達到人的道德自覺,從而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固本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