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教學反思

  《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也是一首兒童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第一課時孩子們充分的認讀生字,初步的讀通了詩歌的基礎上,我開始驚心的引導孩子們去感悟雷鋒精神。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會詩的韻律美的同時,真真切切的走近雷鋒。

  一、尋找相似段落,感受詩歌的寫作特點,為朗讀做好鋪墊。

  在教學時,我首先出示教學目標:仔細讀詩歌,看看詩歌共有幾個小節?這首詩歌中哪些段非常的相像。又有哪些不同?學生開始認真地研讀詩歌,仔細的尋找起來,在這樣的探究中,才真正走進了文字,細心地去尋找種種蛛絲馬跡。因此像“一、三小節的字數多少,句子長短都一樣,只是改變了地點和修飾的詞語,動詞用得不同,但意思相近。”“一、三小節後面一句一模一樣,但讀的時候語氣要分出來。”“二、四小節的開頭都是XX說,中間說雷鋒做的好事也差不多的。”等等精彩的答案也就出來了。

  這就是通過教師層層遞進的匯入,引導學生自學的最好範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研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解剖分析的能力及仔細學習的氛圍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同時,也為學生理清思路,指導背誦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感悟朗讀,感受課文的韻律美,為學生積累語文導航。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並且還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本篇課文的語言文字很美,讀起來特別富有詩的韻味美。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邊讀邊想當時的情景,特別是課間的適時出現,“泥濘的小路”“濛濛的細雨”等畫面的出現,為孩子的理解和感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次基礎上又採用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培養孩子的技巧和能力,讓學生自己來感悟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去讀,讓孩子們在讀中有所感觸,有所感想。

  三、突破教材,走近文中人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雷鋒這個人物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對於現在我所面對的小孩子,卻非常陌生。但上這課時適逢學習三月五日雷鋒日,總隊部佈置了學習雷鋒的活動,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因此在上完這課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雷鋒,學習他的先進事蹟,我就讓給學生布置了以下和雷鋒有關的四個小作業:1、學習雷鋒做一件好事;2、學唱一首和雷鋒有關的歌;3、收集雷鋒說的名言;4、找一本關於寫雷鋒故事的書去仔細閱讀。

  我想,通過這樣有意義的而且有主題的作業,學生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這對我們拓展教材的內容,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體現語文“人文性”這個特點是很好的做法。我將繼續堅持,使自己的語文課堂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實效。

  篇二

  雷鋒叔叔離我們遠去已有多年。有關他的事蹟,學生可能瞭解不多。為了上好這一課,我事先佈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瞭解有關雷鋒叔叔的事情。收集有關雷鋒的資料或是故事,這對學習課文很有幫助。

  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展示了雷鋒叔叔主任為了的高貴品質。可是,課文中所寫的內容是有限的,並不全面。在這篇文章教學中,我採用把詩歌內容讓學生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

  師:我們在長長的小溪邊,找到了雷鋒叔叔他正在把一個迷路的小孩兒送回家,我們在彎彎的小路上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個年邁的老大娘揹回家……是呀,哪裡需要愛心,哪裡就有雷鋒的足跡,同學們想一想,我們還能在哪找到雷鋒的呢?他在幹什麼呢?

  生:小組交流。

  生:我在公路上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位老大娘扶過馬路。

  生:我在校園裡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摔傷的同學往醫院送。

  生:我在小河邊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群小朋友背過河。

  生:我在市場裡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個被擠到的小朋友扶起來。

  生:我在火車站找到了雷鋒,他正在把一個丟失的孩子送回家

  通過講故事使學生把雷鋒小背大娘過馬路、揹小孩過河、領迷路的小孩回家等形象典型化、具體化、鮮明化,在此練習中,學生對雷鋒的感動不再膚淺,體驗深刻了,學生才會覺得有意思、有趣味,才會有神情並茂的傾訴。

  在備課時我曾想在教學中進行拓展訓練是:續寫詩歌。教學時轉念一想這對我們的學生來講難度太大了。文中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跨越性。學生要想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情都不可能表述清楚,要續寫詩肯寫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學時,我就把課後的“找雷鋒活動”變通一下,讓學生尋找班裡的小雷鋒,誇一誇。這樣的句式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我們的世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將會變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篇三

  《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是一首兒童詩,詩歌學習重點是要熟讀成誦,在朗讀和背誦中去觸控雷鋒昨天的足跡,去尋找今天的活雷鋒,由於課堂容量問題我沒有能讓學生當堂背誦,這是一個遺憾。本課再一個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加上修飾部分可以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如:長長的小溪,彎彎的小路等。《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是一篇關於偉人、名人的文章,離孩子們的生活比較久遠,文化背景相差很大。雷鋒精神和高尚品格確實需要讓後人去學習和傳承,對於同學們來說,如果不在課前通過查資料對雷鋒這個人充分了解的話,雷鋒精神根本就不能紮根於同學們的心中,只能是淺淺地認識一下而已,當然也不可能於情於景的去誦讀,達不到預期的學習和教育效果。

  雷鋒時代雖已走遠,但他的精神還活在我們心中。《雷鋒叔叔,你在哪裡》這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讚頌了雷鋒同志的事蹟。讀完這首詩,我們會明白,人們尋找雷鋒、呼喚雷鋒,其實就是尋找雷鋒精神,呼喚我們都要向雷鋒同志學習。本課的難點在於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將奉獻旨意內化心靈,外化行動,教育學生去沿著雷鋒叔叔的足跡,伸出熱情的雙手,捧出春天般溫暖的愛心,成為一名像雷鋒一樣樂於助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由於學生生活在二十世紀的當代社會,離當時六十年代的社會環境很遠,對雷鋒也瞭解得少之甚少。所以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蒐集一些雷鋒的相關資料,並在課堂上交流對雷鋒的瞭解。然後我簡單介紹了雷鋒的小故事,並當場朗誦了關於雷鋒的名言:①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③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學生從中得到感染,從而拉近他們和雷鋒的距離,帶入課文的朗讀情景之中。

  應該說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達到了目的,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對於重點句子“哪裡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裡”這句話中的的“雷鋒叔叔”指那些像雷鋒一樣,具有雷鋒精神的人。學生雖有所體會,但當老師問到:“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活雷鋒嗎?”學生只能簡單的說出班級某某同學就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但卻說不出他們做的什麼事,深入不進去,另外這個問題的回答思路也非常窄,由於時間的約束,在這裡我也沒有深入引導,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