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臨床護理論文

  臨床帶教在護理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護生走向護理工作崗位的橋樑,如何幫助護生在實習過程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帶教老師責任重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選2011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膽結石手術患者80例,按臨床意願分成兩組常規組、干預組,常規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25~60歲,平均40.5±0.5歲;40例患者中,高中及以上學歷患者20例,初中學歷患者14例,小學學歷及文盲患者6例;干預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30~65歲,平均45.5±1.5歲;40例患者中,高中及以上學歷患者18例,初中學歷患者15例,小學學歷及文盲患者7例。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給予臨床基礎性健康教育,干預組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性健康教育,如下。

  1.2.1入院指導患者進入醫院接受臨床治療後,護理人員需第一時間向其介紹醫院環境,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居住環境,消除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向患者介紹負責醫師,病房設施等。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者醫院作息時間,叮囑患者嚴格遵守;規定患者家屬探視時間,以免頻繁探視影響患者情緒。

  1.2.2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由於患者無法接受自身疾病,很有可能出現緊張、焦慮等心理,甚至悲觀厭世,影響臨床治療。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需充分了解患者不同心理,多和患者交流,與其建立良好護患關係,並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案;耐心講解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如:注意事項、病發原因等,並告知患者臨床手術治療重要性、術中注意事項等,讓患者瞭解手術過程,以便消除不良心理。另外,護理人員還可邀請膽結石手術痊癒患者說教,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將自身狀態調整最佳,積極接受臨床治療;

  2飲食護理。由於膽結石由各種因素共同導致,飲食佔據主要地位。因此,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飲食方案,指導患者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類等食物,以免過於肥胖。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引導患者飯後適當鍛鍊,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

  1.2.3術後護理

  1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變化情況,如情況異常,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2給藥護理。膽結石手術後需堅持服用藥物,以便加快康復進度,減少併發症。因此,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更換或停止藥物,將藥物服用劑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者不良反應出現後的應對措施;

  3運動鍛鍊。手術一段時間後,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儘早鍛鍊,根據患者實際康復情況制定鍛鍊方案,從而減少褥瘡等併發症發生。臨床護理期間,護士長需每日抽查患者的健康教育認知程度,如未達到預期目標,需對其重新教育,這樣可確保臨床護理路徑的有效性。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手術結果,療效標準:術後臨床症狀全部消失,康復快速為痊癒;術後臨床症狀明顯減少,康復緩慢為好轉;術後臨床症狀未減少,需再次治療為無效;

  2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程度。

  3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結果;

  4比較兩組患者併發症。

  1.4統計學方法

  藉助SPSS18.0軟體對相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採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手術結果分析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均成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分析

  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優於常規組95.0%vs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臨床護理結果分析

  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率97.5%優於常規組7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併發症分析

  結果顯示,患者手術後均出現不同程度併發症,干預組膽管炎、胰腺炎等併發症總率5.0%,常規組患者併發症總率2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膽結石由肥胖、妊娠等各種因素共同導致,臨床症狀為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甚至發展成嚴重疾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臨床治療期間給予針對性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臨床護理路徑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不但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科學、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還可幫助護理人員提高自身護理水平,且臨床目標較為明確,通過護理前期制定方案,推動各項工作進行,讓護理人員清楚認識到自身工作重要性。臨床護理路徑將傳統基礎性操作轉變為以患者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個性化護理,在為患者快速康復提供幫助的同時,還可提高患者對相應知識的瞭解度,促進護患關係,減少醫療糾紛。本次研究實驗的80例膽結石手術患者,分別給予基礎性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臨床好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滿意率、併發症總率及健康教育知曉率卻優於基礎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膽結石手術患者心理、飲食等臨床護理,可消除其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護理滿意率97.5%,符合葛俊研究報告。總之,膽結石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使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降低併發症。

  範文二: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論文

  1結果

  1.1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物件均為女性,年齡21~48歲,平均31.84±5.97歲。學歷:中專1名0.7%,大專32名20.9%,本科117名76.5%,研究生3名2.0%。職稱:初級職稱97名63.4%,中級及以上56名36.6%。帶教年限:小於5年66名43.1%,≥5~≤10年54名35.3%,10年以上33名21.6%。

  1.2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機會和意願

  43.1%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很少有或幾乎沒有培訓機會,9%表示願意或非常願意接受培訓。

  1.3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時間安排的需求

  35.9%認為每季度組織一次培訓比較合適,43.1%認為每次培訓的最佳時間為1h,28.8%選擇2h。

  1.4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對培訓形式的需求

  結果顯示,88.9%希望採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理論培訓,79.1%希望採取教學查房和教學觀摩進行教學實踐培訓。

  1.5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內容的需求

  結果顯示,對培訓內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臨床護理教學技能培訓、護理實踐技能培訓和臨床教學管理培訓,排在後3位的是護理教育學、護理文化、護理倫理學知識。不同學歷、職稱和帶教時間的帶教老師對各條目培訓需求程度選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2.1加強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力度,提高帶教水平

  臨床實習是護理專業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相銜接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理教學重中之重,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的重要階段。其中,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有著主導性作用,其整體素質和帶教水平是影響護理學生臨床訓練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帶教隊伍,而加強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是快速提高帶教老師整體水平和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將師資培訓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將封閉式教學變成開放式教育,提高老師的積極性。統計顯示,臨床帶教老師非常重視臨床帶教工作,9%表示願意或非常願意接受培訓。本次研究物件中帶教時間小於5年66名,佔43.1%,這部分帶教老師擔任教學工作時間短,更迫切希望接受能夠解決他們臨床帶教工作具體問題的培訓,提高臨床教學能力。目前各個醫院針對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培訓明顯不足,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培訓需求,有43.1%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表示很少有或幾乎沒有培訓機會,需引起醫院和學校臨床護理教學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同時充分地利用醫院、學校的教育資源,加大培訓力度,組織和開展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帶教水平,改變老師教學理論、轉化老師角色,保證臨床護理教學質量。

  2.2科學安排培訓時間,保證臨床帶教老師培訓可持續進行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在面對和處理複雜、動態的臨床護理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臨床護理教學任務,超工作負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極的後果,如護理質量下降、護理帶教老師沒有時間為教學做準備、與其他工作人員協作時間減少等。如何安排培訓時間更容易讓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接受培訓,這是保證臨床帶教老師培訓可持續進行必須考慮的問題。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更容易接受定期的短時培訓,每年2~3次,每次1~2h為宜,集中解決他們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培訓前期的需求調查幫助培訓者制訂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內容,以增強培訓效果。

  2.3採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提高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效果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屬於繼續教育的範疇,而新時期繼續教育的重點不是新知識的傳授而是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課堂多為填鴨式,老師被動地聽課,接受培訓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效果不明顯。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員的興趣和主動性。可以看出,由於專題講座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有用的資訊,成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最期望的理論培訓方式,高萍等報道,通過邀請專家開展教育學知識的講座提高老師的授課藝術。其次,是資訊資料共享,研究顯示,帶教老師更願意接受實踐培訓方式,79.1%的帶教老師期望教學查房和教學觀摩,77.8%選擇案例分析和操作示範,71.9%希望進行經驗分享。可見,靈活多樣的實踐培訓方式是帶教老師所迫切需求的,同時增加了帶教老師對培訓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培訓效果。

  2.4以臨床護理教學能力為主進行培訓,加強人文社會學課程培訓

  由於臨床護理帶教老師都是護理專業畢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學培訓,教學能力相對薄弱,在臨床教學中存在老師帶教水平參差不齊、理論知識差、護理技術操作演示不規範、帶教隨意性大、經驗式教學等問題。對培訓內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臨床護理教學技能培訓、護理實踐技能培訓和臨床教學管理培訓,排在後3位的是護理教育學、護理文化、護理倫理學知識,提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對護理教學能力相關的培訓需求度高,而忽視護理人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護士更多地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加強護士人文素質教育是早已被接受的理念,強化帶教老師人文意識、加大人文社會學課程培訓力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大問題。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培訓的主要目標不僅要及時、有效地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還要彌補他們重視度不夠的課程,應集中進行以臨床護理教學能力為主的培訓,同時,加強人文社會學課程培訓,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