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的功效和作用

  很多人去甜品店吃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都是覺得它好喝,其實大家都不知道,其實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有很多作用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的功效與作用

  1、銀耳的作用

  銀耳含有一種對人體很有益處的植物膠及黏液質,不但能滋陰養顏,還能分解腸胃管道的汙穢物,有清掃腸胃的功能,銀耳的粗纖維有助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吸收,故有助減肥作用,並有去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

  2、百合的作用

  百合具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之功,而且還對秋季氣候乾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醫上講鮮百合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功效,對病後虛弱的人非常有益。

  3、紅棗的作用

  紅棗既有緩和藥性的功能又能補氣養血,是很好的營養保健品。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紅棗既有保健的功效,同時又具有美容的功效,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保健佳品。

  4、蓮子的作用

  帶心蓮子能清心火,祛除雀斑,促進凝血,使某些酶活化,維持神經傳導性,鎮靜神經,維持肌肉的伸縮性和心跳的節律等作用。

  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的做法

  主料:銀耳2個、百合適量、蓮子適量、棗幹適量、枸杞子適量、冰糖適量。

  1、銀耳放入冷水中泡軟,洗淨取出,撕成小塊;鮮百合剝片、洗淨;枸杞泡水5分鐘,撈出、瀝乾;紅棗、蓮子洗淨備用。

  2、砂鍋中注入水,依序放入銀耳、紅棗、蓮子、鮮百合、枸杞。此湯大約煲一個半小時左右,直至湯汁略微粘稠,銀耳透明即可,煲制一個小時後放入適量冰糖冰糖的量放多少依各人口味,然後再煲20-30分鐘就可以了。

  3、在煲制過程中放入冰糖後要時常攪動湯汁,以免粘底。煲湯就是需要小火慢熬的時間才可以煲出好喝的湯。

  百合紅棗蓮子銀耳湯的禁忌人群

  1.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的人群;

  2.溼熱內盛者、小兒疳積和寄生蟲病兒童、齒病疼痛的人、痰溼偏盛的人、腹部脹滿者、舌苔厚膩者、糖尿病患者;

  3.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的人;

  4.患有咯血、嘔血、便血、支氣管擴張咯血和十二指腸潰瘍併發嘔血、黑便等病人。

  百合的營養分析

  百合除含有蛋白質21.29%、脂肪12.43%、還原糖11.47%、澱粉1.61%,及鈣、磷、鐵、每百克含1.443毫克維生素B、21.2毫克維生素C等營養素外,還含有一些特殊的營養成分,如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這些成分綜合作用於人體,不僅具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之功,而且還對秋季氣候乾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醫上講鮮百合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功效,對病後虛弱的人非常有益。

  百合相關食譜

  1、百合粥:取百合粉50克,粳米60克,先將百合與米分別淘洗乾淨,放入鍋內,加水,用小火煨煮。等百合與粳米熟爛時,加糖適量,即可食用。對中老年人及病後身體虛弱而有心煩失眠、低熱易怒者尤為適宜。另外在百合粥內加入銀耳,有較強的滋陰潤肺之用;加入綠豆,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2、百合湯:將百合除去雜質洗淨,在清水中反覆漂洗後加水入鍋,用水煮至極爛,加入適量白糖,帶湯一併食用,可作結核病患者的食療佳品。食用時雖略帶苦味,但細細品味則苦中帶甜,令人回味;若放入冰箱存放一會兒,又是極好的冰鎮飲料。

  3、百合煎:取百合粉30克,麥冬9克,桑葉12克,杏仁9克,蜜炙枇杷葉10克,加水煮,有養陰解表、潤肺止咳的功效。另取鮮百合與蓮子心共煎水,每日頻頻飲其汁,可治口舌生瘡。

  4、百合蒸:用鮮百合瓣與蜂蜜拌和,蒸熟後嚼食可治肺熱咳嗽。

  5、百合炒:取百合粉50克,裡脊片50克,用鹽、蛋清、溼澱粉拌和,同入油鍋翻炒至熱,加入適量的調味品即成。此菜味醇而不膩,脆甜清香,具有補益五臟、養陰清熱的作用;胃口不開、食慾下降者食用此菜,還能增進食慾。

  6、DIY美白麵膜:清潔臉部面板,用熱毛巾敷臉5分鐘後,百合粉10克左右加純淨水或適量蜂蜜、牛奶、調和攪拌均勻塗於臉部,保持20分鐘後用清水洗淨,使肌膚白嫩光滑。

  7、百合茶:百合10克,白糖牛奶,蜂蜜適量,加200毫升開水即可飲用。

  8、冰糖燉百合: 百合、冰糖各60克,款冬花15克。將百合洗淨後,一瓣瓣撕開,與款冬花一同 放入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燉,快熟時,加入 冰糖,燉至百合熟爛時即可服食。此菜具有潤燥 清火,清心養肺的功效,適用於肺燥乾咳、心煩、口渴等症。

  9、清蒸百合:百合鮮品500克,白糖適量。將百 合洗淨後掰開成片狀;置於盤中,加白糖蒸熟即 可。此譜出自《素食說略》,具有潤肺止咳,清 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療乾咳,久咳,失眠,心煩 等病症。

  10、百合冬瓜湯:百合50克,鮮冬瓜400克、雞蛋1枚。將百合洗淨撕片,冬瓜切薄片,加水煮沸後,倒入雞蛋清,酌加油、鹽拌勻熬湯,至湯呈 乳白色時即可裝碗。此湯有清涼,祛熱,解暑的功效,是暑季食療佳餚,常人皆可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