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四邊形教學設計

  由不在同一直線上四條線段依次首尾相接圍成的封閉的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叫四邊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四邊形教學設計

>

  三年級四邊形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孩子們“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能辨別四邊形。”在深入分析教材翻閱教參時,我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就有了很多的困惑,這一知識點到底該在課裡佔有多少比例?是否利用分類來達到這一目標?權衡一番後我便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在此——“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4個角都是直角。”可能是有此前因導致我上課時有些顧慮,難點本就在心中有疑慮,固課堂上對於這一問題的處理尚有欠缺。反思過後,有以下不足之處:

  1、整堂課節奏過緊,可能與事先沒有試講有關,原本我擔心的是時間不夠用,這麼多的活動,能完成嗎?於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課堂的步伐,導致時間過鬆。造成時間多下來的原因還在於自己事先設計的一些環節無法展示,被自己一帶而過,不能省給省了下來。

  2、列舉四邊形時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這裡我好像有點喧賓奪主,過後我覺得還可以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培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同時也給了他們足夠的空間,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數學的美!而我列出的圖片也太過倉促,沒有給予合理的加工,應把圖片裡的四邊形給描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觸。

  3、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特別四邊形的情況,也沒有例舉出凹四邊形的特例。其中一個例子選擇失誤四條直線的不封閉圖形,在這裡為了解釋它不是四邊形,過早地將四邊形是“封閉”圖形灌輸給孩子們,這一詞語他們能理解嗎?

  4、最大的爭議:關於分類。教材上列舉了兩種分法,但是學生們到底會怎麼分?會不會分?這也是我課前最擔心的問題。有些同事認為我不該給學生“邊/角”的標準提示,而另有同事則認為我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分類的標準細化,給他們明確的指引。我想我是介於他們兩種不同見解的中間,原因就在於“教無定法”,學生們的思維到底會有多寬或是有多窄?只有經歷過後才知道。我又想起了我們新教育中經常提到的“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這一說法並不是貶低了孩子們的能力,他們是很棒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們的聰明而忽視了自己每一個環節的預設,而在這一環節我恰好是缺少了充足的預設,我曾想過孩子們可能會有很多種的分法,但在課堂上,六個小組卻千篇一律地按“有沒有直角”來分,個別小組為了跳出這一常規,尋找新法,卻因理解不到位表達不清晰而未能成功。這一環節成了課堂中最大的敗筆。至於怎麼分?怎麼正確地引導,孩子們通過進一步學習和認知能力的增加一定會更加清晰明瞭,而我們還可以再找時間進一步分一分,研一研這個有趣的話題。

  5、製作四邊形:這一環節我想了很久,在第一次同事們收集資料時我便心動了,各種方法都很好,都很有趣,我想讓孩子們儘可能地體驗多種活動方法,我找遍了可以嘗試的方法,有畫、剪、折、圍釘子板、拼七巧板、搭小棒,但是孩子們不可能每人樣樣試到,於是我又利用小組的功能,給每個小組發派一種材料,並給組長下發了製作要求:“作一個任意四邊形、有直角的四邊形、對邊相等的四邊形等”,孩子們樂意動手,在學中玩的感覺是最奇妙的,這能讓他們愛上數學課堂,輕鬆地學習。當初我的設計是一定要展示的,為了能展示,我還給小棒組買了磁性小棒,但貨到了我卻失望了,小棒僅有24根,一組六人,人人蔘與,這些小棒也不夠呀;七巧板組呢?七巧板一拿起來就會散掉,也無法展示呀,而且人人都有參與,都有製作成果,他們會對別人的製作感興趣嗎?最終在課堂上我放棄了這一想法,沒有給學生們作品展示的機會,臨時改成讓他們課後與同學分享展示。這一點又埋下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