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軍國際市場的論文

  現在有許多中國企業渴望進軍國際市場,而它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建立國際品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進軍國際市場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進軍國際市場的論文篇一:銳捷網路國際市場進入策略

  摘要:本文致力於探討銳捷網路公司的國際市場進入策略。本文通過介紹銳捷的基本情況、內外部環境,論述其國際化發展戰略實施過程,回顧此前在國際市場營銷工作中的得失,運用營銷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切合公司實際的國際市場營銷戰略,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有一定借鑑作用。

  關鍵詞: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出口進入;投資進入; OEM

  福建星網銳捷網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捷”成立於2000年,專門從事通訊網路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致力於為企業網提供各種增值業務的網路解決方案,在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俄羅斯等地都有業務。在當前形勢下,銳捷在國際市場上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進入策略以獲得更好的成績呢?國際市場進入模式是多樣化的,不僅有直接出口,還有投資、收購、戰略聯盟等。進入模式的選擇是企業最關鍵的國際市場戰略決策之一,它將直接影響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以後的經營活動以及一定數量資源的投入,選擇得當,會有助於企業順利繞過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而一旦選擇不當,就會造成損失。而且轉換進入方式需要付出成本,有時這種成本相當高昂。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進入方式時必須仔細考慮每種進入方式的優缺點,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做出準確的判斷。比如,中東地區政局動盪,不適合選擇投資模式或聯盟模式;澳門市場屬於自由競爭,不適合契約和投資方式進入。

  根據國際經濟與商務的一般原理,企業在國際市場進入方式的選擇上遵循如下的漸程序序:從風險最小,控制程度最低的間接出口開始,逐漸走向直接出口、契約式出口、少數股權投資、多數股權投資,最後走向風險高,控制程度高的獨資。

  在國際市場上,銳捷與國際通訊巨頭相比,屬於後發展型企業。若銳捷按照以上方式按部就班逐步發展國際市場,將永遠趕不上先行的同行。所以,利用波特的競爭理論,銳捷根據自己的產品特性、市場特點、競爭對手特徵和其他資源,多管齊下,並且有所為,有所不為。下面將對銳捷目前採取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進行討論:一、出口進入模式出口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模式,大多數生產性企業是通過出口開始國際市場擴充套件的。為了降低國內競爭所帶來的風險,進行擴張,各國企業也都將擴大出口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出口的優點主要表現在:首先,出口可以免除企業在東道國建造生產設施的高額成本。其次,在某地集中生產並隨後把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企業能夠從全球銷售中實現規模經濟。再次,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狀況惡化時,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終止業務。最後,當企業發現目標市場具有吸引力時,出口方式可以起到投石問路的作用。

  出口也有一些缺點,例如,高額的運輸成本;匯率的波動和政府貿易政策的變動是企業的貿易壁壘。此外,出口企業也常發現難以對目標市場的變動做出迅速的反應,對營銷活動的控制也較差。

  出口分為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

  1.間接出口

  通過間接出口,企業可以在不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前提下,開始產品出口,費用低、風險小、不影響目前的銷售利潤。

  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積累國際營銷的經驗,為利用其他方式奠定基礎。

  銳捷在選擇國內的中間商或代理商時,應選擇大型的專業進出口公司。這些公司有多年的國際市場開拓經驗、現成的市場渠道、一定的政治背景和技術背景。比如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等等,同行大唐就是通過這兩個公司輕鬆進入中東地區市場的。

  2.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是指使用國外中間商來從事產品的出口。在這種方式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一系列活動,比如目標市場調查、聯絡分銷商、準備海關檔案、安排運輸與保險等都是由自己完成,因此企業能及時獲得更多的市場資訊,部分或全部控制國際營銷規劃並針對需求變化對其進行修改。

  直接銷售給終端使用者,目前在香港比較容易成功,因為香港與大陸市場文化差異不大,銳捷熟知其政治經濟環境、市場規則,銳捷在試水國際市場的第一年裡就銷售1000餘臺交換機給香港的和記電訊。但是在經濟文化相對封閉的市場或與中國文化差異較大的市場,選擇熟知目標國家風俗文化、政治經濟環境、市場遊戲規則等的當地代理商或中間商更有利。在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市場,銳捷就選擇通過當地代理商或中間商進入。

  從市場進入便利性來看,目標市場當地代理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資訊,如:政局、法制、規則、風險等,而且當地代理商有當地的客戶資源與渠道,通過當地合作伙伴,企業可以省去部分市場開發成本。

  二、投資進入模式

  單一的產品出口方式,面對的是重重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隨著產品出口數量的增加,還可能遭遇反傾銷限制。若採取投資方式進入市場,不僅可利用當地的生產資源,享受當地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優惠,而且也可更好地向當地顧客提供技術支援和售後服務,還可以帶動本國產品出口。這種方式在企業剛開始涉足國際業務時並不適用,只有當企業已經具有了豐富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具備一定實力和國際市場潛力較大時才宜採用。

  對外投資又可分為:合資經營和獨資經營。按照銳捷目前所處的階段和狀況,股權式合資經營值得一試,目前銳捷正和印度當地一家實力較強的合作伙伴商談合資經營事宜。

  鑑於印度巨大的市場潛力,合資無疑是最快最直接搶佔市場的方式。短期內,在海外獨資經營,銳捷恐怕還難以做到,因此,這裡暫不討論獨資經營方式。

  與外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長久以來一直是打入外國市場的頗為流行的方法。最典型的合資企業是合資雙方各擁有50%的所有權,並且各自向合資企業派出管理隊伍,實現共同經營。然而,在有些合資企業中,某些合資方取得了多數股份,因而對企業有較強的控制權。

  在銳捷目標市場之一的印度,銳捷欲與當地的合作伙伴合資經營,並非為了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為了建立海外渠道投資模式和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藉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路,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鑑於銳捷現狀,這種方式無疑是最好的:銳捷通過和合作夥伴構建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了中間環節,有利於擴大出口規模;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客觀利潤,還能直接瞭解市場資訊。但也存在一些制約條件,如容易遭受國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

  對於銳捷來說,在印度市場上,直接投資進入的有利因素遠多於出口進入的有利因素。事實上,對於銳捷來說,真正有力支援出口模式的有利因素只有兩個:一是文化差異大;二是公司資源有限。銳捷並非是選擇了投資模式就放棄了出口模式,而是希望在這兩種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探索哪種方式在成本上和速度上最有利於銳捷開拓國際市場。

  三、OEM模式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是“原始裝置製造”的英文縮寫。從市場進入的角度看,應該算是契約進入模式中的合同製造方式;從戰略聯盟的角度看,應該算是非股權式聯盟,即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企業通過簽訂長期協議、合同的形式而確定的企業間在生產、銷售、技術等方面的合作關係。如:R&D協議、生產製造協議、銷售協議等等。

  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企業的低成本生產優勢突現,全球的OEM生產基地都向中國內地推進,而且很多成功的例子表明,OEM戰略正逐步成為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一項重要戰略抉擇。

  OEM是銳捷開拓國際市場的一個策略,因為核心技術屬於銳捷本身,因此對於銳捷來說,OEM是利大於弊的。著名國際廠商Dlink是銳捷國際市場第一個OEM委託方,短期來說,銳捷實行自有品牌與OEM並舉的發展策略,不至於被外包商控制著品牌和分銷渠道,而且OEM可以使銳捷取得規模經濟的效果,以便積累資金,加大科研投入,培育自己的品牌,所以從長期來說,銳捷希望逐步實現OEM生產方式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設計製造商轉變,並最終實現OBMOriginal Bland Manufacture自主品牌製造商。

  參考文獻:

  [ 1 ]藥朝誠,保羅·詹森美.國際營銷與全球戰略理論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 ,246.

  [ 2 ]張景奇.戰略聯盟與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進入方式的選擇.商業研究, 2002,260.

  [ 3 ]倪丹,梅強.OEM戰略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商場現代化.2005,19.

  [ 4 ]周旭,龐東.中國製造業的品牌戰略:從OEM到OBM .

  進軍國際市場的論文篇二:國際市場的價格體系及其影響

  資本具有不斷擴張的內在要求,它要求打破一切地域界限,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國配置,正是這種擴張推動了各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國際化在總體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但一體化本身對不同國家提供的機會是不一樣的,主要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強大國際資本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方納入到了同一個市場和同一個生產體系之中,通過國際市場價格體系、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等手段壟斷了更多的利益和發展機會,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不必然帶來促進作用,有時甚至會威脅到其經濟健康自主的發展。?

  就對經濟結構的作用和影響而言,一國經濟國際化的實質在於這個國家最終要比較深入地納入到國際市場的價格體系中去。這也是世界經濟作用於一國經濟的本質表現,並進而對一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和效果產生影響。那麼,對於國際市場價格體系形成特點的認識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國內外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已經有不少,但稍感不足的是其中大多或者不夠深入,或者結論比較片面。而我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現實又迫切需要我們處理好國內外市場的關係,因此對國際市場價格體系形成的進一步分析就顯得重要了。? 一?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的形成

  在當前已經充分發展了的國際市場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企業和消費者必須遵守一個一般的經濟規律,也就是價值規律。在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作用範圍也超出了國界,使得價值轉化為國際價值。這樣,任何一個國家的價格已經不可能自成體系,都要與國際市場價格發生聯絡,儘管聯絡的緊密程度隨著這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進口的商品結構和外國資本的流向等因素而變化。?

  馬克思卓越的工作使得他提出了國際價值這一範疇。從而我們知道,商品的國際價值量是確定國際商品交換價格的基礎,商品的國際價格是商品國際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國際價值的轉化形態;國際生產價格是由各國的平均成本和各國平均利潤之和的多少決定的;在世界市場上,商品的生產價格是商品交換價格的中心,商品交換是價格圍繞著生產價格波動,這種法動主要來自供求關係引起的變化。?

  在全球範圍內是這樣,但如果我們進一步關心國際經濟體系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國家的影響,則對國際市場價格體系內在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分析就不可迴避。?

  一兩類商品價格的形成?

  一般來說,價格是商品國際價值的貨幣表現,或者更確切說是由商品的國際平均生產價格決定的。但是,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存在力量不平衡或者主導與依附的衝突和矛盾的時候,交換過程中商品的價格就會被嚴重扭曲。?

  初級產品價格的形成?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從本世紀以來初級產品對於製成品的價格指數平均每年以0.6%的速度下降。[1]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下降趨勢??

  有人以壟斷沒有消滅競爭為理由,認為壟斷價格的出現並沒有也不可能使國際市場的價格長期背離平均價格,即使壟斷價格沒能被競爭打破時,從總體上看也不過是把其它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了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生產者手中。如果說這種觀點在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或者在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中比較正確的話,那麼用它來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往時就過於簡單化了。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貿易結構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縮短本質上的差距的。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一個根本侷限在於出口的多少決定著其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必不可少的進口的多少;而發展中國家又過分地依賴初級產品、半製成品和其它的低附加值的產品,進口的絕大部分是複雜的機器裝置、先進技術等高附加值的製成品。更由於發達國家的大的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佔據的有利地位和對世界生產和流通的控制,發展中國家要根本改變不利的經濟地痊以及爭取在世界經濟各個領域有更多的發言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單純強調國際市場的價格以商品的生產價格為中心上下波動就把事情簡單化了,不利於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分析,不利於對世界經濟一體化本質上的把握。?

  國際市場上存在著支配與被支配的力量,不管我們願意與否,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就使得在決定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的因素中還有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的東西在起作用,對它們的分析將會加深我們對國際經濟關係的認識,並從更高的角度來研究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較長時期以來,儘管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有了極大的改善,但不能否認的是初級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比重依然很大,對其中的大多數國家甚至仍然居於主要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商品結構則是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尤其包括那些機械裝置等生產資料的進口。

  由於出口能力有限而對進口的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初級產品的出口對那些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進口有著直接的影響。這種情況與發達國家的出口有本質上的區別:發達國家的出口主要是製成品本質上資本增殖的一個過程,目的是獲得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在對外經濟貿易上的這種差異,使得在商品交換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被置於下分不利的力量對比之中:為了獲得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製成品的進口,出口產品的價格就會被壓低;相反,發達國家先進的機器裝置等製成品的價格即使被抬高也會有人來買。來自發達國家的製成口對於落後國家來說,有很大比例和在很大程度上在於獲得其使用價值,[2]這些產品將加入到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過程中去。因此人們有理由說“初級產品價格相對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國際交換中力量對比不平衡帶來怕。”[2]?

  也許還有人會提出疑問說,現在國際市場上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買方市場,為什麼還會引起由於存在力量對比失衡帶來的商品價格的高估和低估呢?確實,當今國際市場的型別是多種多樣的,市場的多樣性為商品的購買者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但不論怎麼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在世界經濟中不同的地位並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尤其是發達國家大的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更強化了彼此地位的差異。儘管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壟斷不可能消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但我們不能低估它們對重要商品的較長時間的壟斷,何況發達國家一直存在著對經濟的干預,用貸款、稅收甚至行政手段等一系列措施影響貿易的流量和流向,並加強了對關鍵技術和裝置出口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過於強調買方市場是不符合實際的。我們從發達國家進口汽車不難,但生產汽車的技術需要很大價錢才能買到,甚至花大價錢也買不到。

  落後國家為了出口更多產品,往往不得不助於貨幣貶值的方法鼓勵本國的產品進入世界市場,這樣的政策有時會起到促進出口和抑制進口的積極作用。然而當經濟發展所需的進口難以甚至不可能壓縮時,貨幣貶值就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須出口號晚多的商品換回相當的製成品。

  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買方市場,實際正是初級產品以及低附加值的製成品才更具有買方市場的條件,而這些產品卻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佔有重要的比重。如果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極力尋求擴大出口的話,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價格就會降得更低。?

  在分析初級產品價格形成時,還有三種因素不應該被忽略。第一是初級產品分佈的廣泛性。大多數初級產品不僅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在許多發達國家也生產。發展中國家的礦產雖然豐富,但是北美、大洋洲等地區也有大面積分佈。對農產品來講更是如此,發展中國家出口農產品,發達國家如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競爭力比發展中國家更強大。當初級產品的價格提高很大時,發達國家將會增加自己的初級產品的生產,從而使初級產品的價格又降下來。也就是說初級產品的價格很難從總體上得到提高。第二是礦產品的不可再生性。礦產品的生產實際上是一國財富永久性的損耗。人們開採礦石,但是人們並不生產礦石。購買者支付的僅僅是開採和運輸的費用,並不包含礦石本身。因此,礦產品並不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因為它們沒有可再生產的性質。[4]第三是初級產品價格的不穩定性。許多統計資料已經顯示出初級產品的價格變動比製成品的價格變動劇烈。[5]這是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脆弱地位的必然反映。價格的突然變化,會給生產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和戰略帶來嚴重的干擾,給經濟增長平添一重障礙。?

  高附加值製成品價格的形成?

  這些製成品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關於其價格的形成,有兩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點,我們曾經提及在國際市場的商品交換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地位主要在於存在著資本增殖和尋求使用價值的這兩種不同需求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使得高附加值製成品的價格在交換中不可能被高估。?

  另外一點,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有能力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結它們的經營增加了許多方便之處。跨國公司經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們的子公司之間、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有很密切的貿易聯絡,大的跨國公司內部的貿易額佔它們貿易總額的比重很大。這種貿易關係實際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關係,跨國公司內部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的,商品的價格實際上根據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而決定,從而形成了一種內部價格,也就是轉移價格。這種內部價格構成了跨國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個大的跨國公司控制著它的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生產的所有過程,那麼只有它的最終產品才會遇到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由此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在估價它的產品時的自由空間是相當大的。?

  二價格體系的形成?

  許多西方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價格體系的引進能夠促進一國經濟效益的提高。這種觀點也被許多國際經濟貿易組織所肯定,認為國際價格體系能夠較好地引導各國的經濟發展。如果我們站在發達國家的角度看問題,上述觀點也許是正確的。可如果從整個國際經濟關係的範圍尤其是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那麼它也許就存在很大的缺陷了,至少是非常不全面的。?巨集觀上說,國際市場存在著一個統一的價格體系。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產品,只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按照這個價格體系進行交換。隨著各國經濟逐步走向國際化,國際價格體系也就會逐漸滲透到各國的經濟結構之中。?

  一般意義上,一個國家的價格體系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水平逐漸變動的,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對應著的價格體系。但如果考察整個國際市場,情況就要複雜一些。不可否認,在當前的世界經濟中甚至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發達國家佔有並將維持其主導甚至統治地位,國際經濟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也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在這樣的前提下,國際經濟體系必然傾向於維護髮達國家的利益,並在價格體系的結構中體現出來。[6]也就是說國際市場的價格體系更適應那些發達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促進作用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很難適應外部的這樣一個強大的相對價格體系,因為在它的發展未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前,外部市場的價格體系的過度滲透會造成自己價格結構的嚴重失調。

  這種價格結構的失調或者扭曲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它可能由國內的經濟政策或者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引起,就像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出現的情況那樣。表現在商品的價格被人為地與市場割裂,脫離了市場關係,造成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從而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力。

  與內部引起的價格扭英一樣,由外部市場帶來的價格結構失調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同親樣嚴重,改正起來也許需要更大的氣力,因為世界市場的變化更不是一個國家可以控制得了的。?

  一般說來,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中,農業往往佔有非學重要的地位。如果對世界市場的依附性較強,農產品的價格就會受到國際市場的強有力的衝擊。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率處於較高的發展水平,農產品有很強的競爭力,如果發展中國家自身保護不當,農業就必然受到極大的損害。這種現象在非洲、在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比較普遍。

  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生產佔國民生產總值的很大一部分,如果農業得不到適當的發展聽很大部分將陷入貧困境地,隨後也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各個階層的利益。

  ?產業結構的失衡可能會帶來進口的大幅度增加。這時,出口能力並不見得有多少增強,發展中國家因此將不得不在國際金融市場尋求資金亞洲起外債規模擴大。

  當今世界上被債務問題困擾的國家雖然比80年代有所減少,但債務問題遠遠沒有解決,只不過暫時有所緩解罷了了償還債務和購買必須的進口,發展中國家必須擴大出口生產,這就會使得在沒有有效地限制世界市場的消極影響的情況下,進一步加深了對它的依賴。?

  在把各個國家納入到國際市場和價格體系的過程中,那些大的跨國公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跨國公司為了尋求更有利的生產和經營條件把一部分生產和經營活動轉移到其它的國家。一方面,它給東道國經常的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動力。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這種積極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同時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時政策引導無力,對外開放的產業部門便將面臨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由於和跨國公司的力量對比懸殊,發展中國家相應部門的企業難以在競爭中取勝,跨國公司就會得以在這些產業部門擴大它們的存在甚至取得支配地位。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只不過在當代表現的更隱蔽更不易被人們察覺罷了,南美的許多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遇到的困難就說明了這一點。在跨國公司的大力滲透之下,國家內部的價格體系已經沒有統一而嚴格的意義,從而也很難說有經濟的自主權,實際上很可能形成對國際資本的嚴重依附。?

  在考察跨國公司時,我們不應小視其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可以通過“價格轉移”而獲得額外收益。這是跨國公司特有的優勢,是國際資本高度發展的產物。價格轉移是指跨國公司特有的優勢,是國際資本高度發展的產物。價格轉移是指跨國公司根據它的總體發展戰略,在各個分支機構之間進行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交換的時候,人為地抬高或降低交換價格,使不同分支機構的利潤從一個分支機構轉移到另外的機構。比如跨國公司通過價格轉移可以逃避高額的稅收,也可以逃避東道國對外匯的管制。

  儘管當今許多國家對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企業加強了管理和監督,但是由於所謂的內部市場的存在,跨國公司會通過各個分支機構的資產交易實現價格的轉移。價格轉移是跨國公司經營活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跨國公司全球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地獨立於市場執行機制外是跨國公司的一個突出特點。? 二.等到的啟示?

  對國際市場價格體系的分析使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也得到一定的啟示。? 一簡短的結論 ?

  國際市場中不同種類商品價格形成方式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貿易中財富會有所流失,它也很好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為什麼總體一持續惡化下表例舉的僅僅是80年代的情況。 ?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在80年代的變化? %,每年?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發展中國家 -2.6 -2.4 1.8 -1.8 -20.3 -0.5 1.4 1.1 其中

  拉美 -3.2 0.0 1.8 -1.9 -17.3 -1.5 1.6 1.6 非洲 -1.9 -2.9 1.6 -2.2 -35.9 - -9.1 8.7 東亞 -2.9 1.3 4.6 -1.5 -12.3 0.3 3.3 0.3 西亞 -0.3 -5.9 -0.8 -2.0 -43.2 -3.5 -17.6 12.7 中國 -5.8 -1.0 3.1 -1.9 -12.6 0.7 1.6 2.4 中國 1.3 1.0 -1.7 0.6 8.7 0.4 1.0 -0.4 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經濟研究報告1993?

  發展中國家如果防範不力, 國際市場所具有的無處不在和無所不包的這個基本上適應發達國家的價格體系會逐漸造成發展中國家價格結構的扭曲,並且影響其產業結構的改善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的學者為了分析不同國家各主要生產部門的勞動利潤率,曾經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部門勞動力分佈和不同部分附加值分佈兩者之間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在發達國家的不同部門兩種分佈有接近的趨勢,在不同部門兩者的比值即每個部門內平均每勞動力在一定時期內平均創造的附加值在逐漸縮小,在80年代的最大差別已經減到3倍左右。而在發展中國家,不同部門的最大差距則有20多倍,並有擴大的趨勢。[7]這說明對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加入到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過程的只有少數部門,這其中當然包括外貿部門,和受跨國資本控制的部門;但是,大多數產業並沒有包括進去,處於不發達的甚至是百資本主義生產階段。一方面向國際資本的嚴重傾斜,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產業十分落後,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嚴重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否認對外貿易對落後國家有利的一面,而是說明國際市場不是對所有的國家都是中性的,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會帶來一些外部限制,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加以防範,將造成國民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調。在當代世界經濟中,即使是那些經濟發達國家,對價格體系這個問題也不能有些許的掉以輕心,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國家無論經濟發展水平有多高,它都很難唯同時在許多領域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而對其不佔優勢的產業進行的保護也許是必須的。?

  二相互依存、相互爭奪和機會有限?

  資本的國際擴張加強了各國經濟間的依存關係,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利益交錯、榮損與共的狀況。各國間的共同利益所涉及的範圍擴大了,深度也加強了。一體化和區載化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尤其在區域集團內部,除了經濟上相互依存的加強,成員國的政治體制和奉行的對外政策在一些時候也會較多地趨到一致,這種情況在西歐聯合過程中尤其明顯。

  然而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這個世界畢竟資源有限、市場容量有限、發展機會也有限。各國之間相互矛盾和衝突的利益並沒有國為一體化和區域化的發展而消失,實際上它波及的範圍更廣,只不過利益衝突的解方法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引起嚴重的軍事對抗,而可以用和平協調甚至是合作的方式來實現。?

  在一體化和區域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民族經濟利益和區域經濟利益的矛盾。區域化的發展尤其如此。從歐共體到歐洲聯盟固然有其內部經濟依存度提高和政治安全的考慮,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為了增強與北美和日本的競爭突力。而歐洲聯盟的啟動,更進一步刺激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和擴充套件,美國提出“美洲倡議”,積極促進美洲國家的經濟聯合;日本加快與所在地區各國的經濟聯絡而“重返亞洲”,等等這些戰略調整,無一不是為了爭奪在全球和所在區域的經濟主導極和控制權,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國際間的較量。還應指出的是,在區域集團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和摩擦。“多速歐洲”就是一個例子,西歐各國在市場統一、貨幣等經濟政策的協調上步調並不那麼一致,反映出了當前歐洲一體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在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歐洲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目前,國家間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國家間、國家和集團間以及集團之間的競爭並存。交錯,並且集團間競爭的影響越來越大。集團之間的競爭與國家間的競爭相比,交鋒更多、範圍更廣、內容更復雜。過去各個競爭對手在不同的領域出動,每個競爭對手有自己的競爭優勢,直接的經濟利益衝突不很激烈,也就是說經濟互補性較強。美國、西歐和日本在二戰略之後較長時期內的經濟關係就說明了這一點。當時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市場容量還相對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發達國家間的利益衝突。近年來則出現了不同的形勢,在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方面,存在著三個幾乎平等的競爭對手,即北美、歐洲聯盟和日本有時包括東亞的一些國家。由於經濟集團之間平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為了給自己的資本和產品尋找出路,相互間市場的爭奪則比較激烈。?

  在一體化和區域化過程中,不同型別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境況,西方國家走在了前面,並佔據著明顯的主導地位,其中美國更極力想要謀求一個以它為主導、以西方聯盟為主體押際經濟秩序。?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國際經濟交流和合作,誰在國際社會中被孤立,誰就處於不安全狀態。但同時,發展中的經濟又受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和環境的嚴重製約。經濟國際化並不會自然帶來經濟的快速健康增長。如何使國際化和自身經濟發展這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爭取在世界經濟中較有力地位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需要用大力所解決的問題。

  有學者經常以東亞的新興工業國來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才能獲得快速發展的例證。這裡需要指出的有兩點。第一,東亞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對自己的價格體系並不是沒有保護,恰恰相反,韓國、新加坡等國一直極力注重處理好與國際市場的關係,對自身的價格體系有適當的保護。比如,新加坡政府有力地控制著對外貿易,並採用稅收等政策鼓勵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儘可能地發展本國的工業體系,沒有因為國家小而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依附於國際市場。在韓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實行著對農業的保護措施,對外貿易政策中進口的成分即使在今天也很大,國家也對高技術產業大力扶持,鼓勵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第二,東亞國家在戰後擁有特殊的外部環境,一段時期以內,國際資本對韓國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是極力扶持的。

  三南北矛盾是世界經濟正常執行的嚴重威脅?

  世界經濟的貧富兩極結構是當代國際經濟關係的一個重大問題。發達國家正在強化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的國際經濟體系。而發展中國家要想取得經濟的健康發展,除了需要變革國內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慎重製定發展戰略之外,必須在積極進行對外經濟的同時儘可能地削弱國際資本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為改善現存在國際經濟秩序作出艱鉅的努力。?

  由於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擴大,[8]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當代國際資本的空前擴張雖然便得世界經濟愈益走向一體化,但是並沒有帶來各國經濟發展的同一化,事實上甚至出現了與此相反的趨勢。?

  實際上,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空前國際化發展使得原來作用於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一些經濟規律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到了整個世界,原來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在世界範圍內擴充套件開來。雖然發達國家內部工人階級與資產者的矛盾有了很大的緩和,但是在不發達國家這一矛盾卻沒有緩和。國際經濟關係的不平等性使得原來一國內部的矛盾融入了究國和富國之間的矛盾,隨之而來是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甚至絕對貧困化更大的範圍地在發展中國家發生。?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世界經濟一全化和區域化給我國帶來了加強與世界各國尤其是周邊國家經濟政治關係的更多機遇,將有利於對外經濟的開展和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然而不應忽視的是,冷戰結束之後,亞太地區在國際關係中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人甚至認為,世界經濟政治鬥爭的主戰場已經從歐洲轉向亞太。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所面臨的周邊形勢和國際環境已經變得更加複雜。一化和區域化一方面給我國提供發展同周邊國家及其它國家經濟關係的機遇,另一方面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提出了更強有力的挑戰,需要我們在理論上的準確把握和採取相應有力的對策。註釋: ?

  [1]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其它還有許多的統計資料也證實了這一趨勢。

  [2]M.Bye, G de Bernis, Relations economipues internationales,DALLOZ, 1987?

  [3]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

  [4]S. Dkhissi, La specificite du probleme des matieres premieres minerales dans l`economie internatinale et l`avenirdes relations entre les pays sous-developpes et les pays developpes ,These de L`Universite de Grenoble II?

  [5]Rapport de la Commission Sud, Defis au sud, Economica, 1991

  [6]M. Bye, G de Bernis, Relations economiques internationales, DALLOZ, 1987

  [7]根據美國《外交》1995年科季號提供的資料,在世界上有20多個富國,有10多個國家同富國的差距在縮小,還有140多人國家同富國的差距繼續拉大。這基本上反映了一段時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情況。? [8]Samir Amin, La Deconnection, La Decouverte, Paris, 198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