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中學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語文教育論文範文一:中學語文教學教育創新初探

  【摘 要】創新教育是目前我國新的教育模式下對各學科在教學方式上的一個主觀要求。本文以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為例,簡單分析了目前我國中學寫作教學在創新上所存在的問題,並參考新時期下中學作文寫作教育的創新要求,對中學寫作的創新教育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創新教育;中學語文;策略研究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將給語文教育界帶來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面貌。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應該明確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的總體特徵和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方法。語文學科毫不例外,並且只有促使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語文教學法進行的是母語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教學。因此,如何巧妙、有機地把創新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併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語文教學離不開創新教育,它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可以從以下方面實踐。

  一、突出主體,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首先要建立一種平等參與教學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應誠心誠意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個性,以平等的姿態去親近學生,多與學生交流、談心、商量,逐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人倫差異,使學生不惟書、不惟師,敢與教師自由交往。讓學生產生一種無拘束、不畏縮、暢所欲言、敢於爭鳴的健康心態和活躍心境。其次,要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語文課堂創新,構建學生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設計語文活動、學法指導訓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多種途徑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真正形成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創造互動。

  2.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為學生提供創新動力

  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生活態度、人生觀、人格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創新品格,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為語文學習與創新提供內動力。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無不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中華歷史堅韌樸實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教材中古今外的先哲賢士們為追求真理、尋求科學而不斷探索,勇於獻身的精神,會激勵著新時代的中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銳意進取,頑強地向創新目標奮進。

  3.營造語文創新氛圍,激勵學生積極創新

  教室的佈置上,將文學性與藝術性熔為一體,名人名言、學習專欄相映成趣,板報展評篷壁生輝。課間,組織學生讀書看報、討論妙語佳句。適時地開展語文知識競答、熱點問題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力求讓學生在濃濃的語文氛圍中,關注生活、感悟語文,讓學生熱愛語文、樂於創新。

  二、強調個性,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1.精心設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學習上,學生只有存在疑問,在認識上才能感到困惑,產生衝突,引起探究性反射,產生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要精心設疑,深入鑽研教材,確定重難點,選擇的教學切,問題力求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通過設疑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思維。另外,教師不僅自己精心設疑,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對問題敏銳的洞察力,造就學生敏於發現、勤於發現、善於發現問題的習慣,還要逐步培養學生樹立自信心,不盲從、不違心、不惟上的良好品質和學習上的批判精神。通過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

  2.訓練求異思維,促進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協調發展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在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同一問題。小到標點、一個詞語,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導學生多向比較,展開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對各種語文材料研讀時,要啟發學生各抒已見,不追求答案一致,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設計一些正向與逆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思辨,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選取新穎而獨特的觀察、認識角度去探求事物,表達出自己不俗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在閱讀理解和寫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充分訓練自己的語言思維,使帶有個性和創新意識的寫作閃亮登場。

  3.培養想像力,發展學生創造思維

  閱讀教學,在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思、多問,訓練他們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去想像未來,去創造作者沒有創造的東西。如文中的人物神態、場面氣氛、故事情節、詩歌意境、未盡之情、言外之意等材料資訊,都可以延伸、擴充套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想像。作文教學要從模仿範文,抄襲文章以及人云亦云中解脫出來,通過進行補寫型、續寫型、擴寫型、改寫型、想像型等寫作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被激發,寫作時遣詞造句、立意、選材、行文佈局便會八方輻射,思如泉湧,讓學生在自己設計的生活中,思維自由馳騁。

  三、注重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注意語文教學的延伸拓展,擴充套件學生實踐的空間

  如果把學生整天禁錮在課堂上進行思維訓練,連外界新鮮事物都沒有接觸,學生將失去充分發展的思維空間,只有擴充套件學生的活動空間,學生的視野才能開闊,思維才會活躍。因此,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堂,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學生從多種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讓語文教學真正迴歸生活,在實踐中發展創新能力。

  2.廣泛地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首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安排語文活動。要充分利用課前,課尾時間安排學生自我訓練,以求日積月累。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課前五分鐘朗誦、每日名句欣賞輔助性課堂活動等。更主要是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好每節課內的主體活動。如朗讀、討論、表演等活動。在活動的設計上,還可以考慮以課本為本,進行遷移訓練。進行課文內容總結時,組織一些別開生面的遷移訓練。也可以單元為網,進行專題討論,根據單元內容設計專題語文活動。如根據戲劇特點,組織學生編寫劇本,表演課本劇。其次,以課外閱讀為輔,開展語文活動。向學生推薦訂閱報刊雜誌,廣泛地開展讀書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摘抄、剪貼、日記、隨筆等形式做讀書筆記。通過開展讀書筆記評比、手抄報展評、辯論會、課前講話,閱讀欣賞等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實踐能力。

  3.投身社會實踐,展望未來,讓學生充分展示創新才能

  讓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辦法。通過展覽會、報告會、訪問、遊覽、社會調查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瞭解社會、培養學生開拓、拼搏、創造精神,同時讓他們關注社會、思考人生,勾畫未來的美好前景。通過實踐,學生充實了課本知識,訓練語言實際操作能力,極大地提高了語文創新能力。

  總之,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教師迴圈漸進、長期堅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把創新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用創新理念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劉克蘭.現代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中學語文教育論文範文二:淺析中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中學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品質的過程,也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對於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情感教學,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越來越重的分量,沒有情感的語文教學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關鍵詞]中學;語文;情感教育

  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

  語文是一門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基礎學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現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教學大綱的要求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學生學好語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點”。這個要求是根據語文學科的特徵提出來的,實際上,語文課與別的自然學科相比,與情感教育的聯絡非常緊密,因為它兼有認知訓練和非認知訓練兩方面的內容,似乎更強調情感性。另一方面,從課程內容來看,被精心選編進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一些文學作品,不乏名家名篇,而“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終於感情的。文學把自已的過去表現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識的的或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

  2.促進中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發展

  中學生的情感豐富,對一切客觀事物都懷著極大的熱情,而且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他們由於年齡、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對客觀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夠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衝動,穩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較差。他們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溝通,更需要教師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中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發展。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物件,它們都浸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們要從審美物件中感受到美,獲得美感,就必須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於學生內化情感,並在情感的滲透和驅使下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淨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不但能優化學生的情感,開啟他們內在思維的情感閘門,而且還能讓他們在真情的交融中領略各種審美情韻。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願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人的各種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同樣,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情感科學,其教學活動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隨,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沒有情感的教學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麼,怎樣才能充分調動低中學學生的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1.尊重學生,創設氛圍,激發情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他們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教師應遵循這個規律,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要讓“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學習語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確對待學生,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話當作“絕對的真理”,要正確看待學生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你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有了感情,學生才能接受教師的教誨,教師才能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從而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語文課堂環境中,也會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2.營造情境,傳達情感

  語文就是情感的。豐富的人文精神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情感是學語文的靈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感,領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意味,那麼學語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學語文缺乏感情的滋潤、心靈的陶冶,勢必造成他們精神之源的乾涸和心靈之花的枯萎!只有抓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在教學中巧妙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電教化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則不但能為語文課堂增輝添採,還能拉近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讓他們通過視覺、聽覺,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展開想象,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就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種精神情感。

  3.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體味到滲透在文章的字裡行間的情感,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桂林出水》是一篇寫景狀物的佳作,語言優美,文中“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個排比句節奏明快,把灕江水的獨特之處描寫得惟妙惟肖,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景美”“情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了對桂林山水的讚美和熱愛之情,那麼學生品讀時也就能讀出韻味。

  4.增加情感體驗,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教師滿堂唱獨角戲引不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更不用說達到什麼教學目標了。語文教學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費盡心思地創設情境就是為了學生能夠觸境生情,積極地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最終能真正深刻地體會到文中的情感;同時也希望通過文中的真善美去培養學生的人生境 界,豐富學生美好的心靈,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總之,語文學科自身就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就更離不開情感。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種多樣,在課堂中也可以綜合展現。只有讓情感充滿小學語文課堂,才能撥動學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於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亞楠.淺談語文課情感教育的策略[J].語文天地,2011,10.

  [2]陳波.淺談語文情感[J].科技資訊,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