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最正確有效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父母想要正確的教育孩子,需要找對方法。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最正確有效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最正確有效的方法

  1.抱著尊重和體諒的心情去對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就要滿足孩子這種對獨立的需求。當孩子做事情出差錯或者不夠完滿的時候,成人能接納他,體諒他。比如孩子倒水倒不好,會打翻,或者動作很慢,這時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充分地體諒孩子。如果我們不體諒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漸漸失去信心。

  蒙特梭利說,成人一定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對待兒童。這個“謙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成人要試圖去了解孩子。不瞭解孩子的需要,不瞭解孩子的能力就是對兒童的態度不謙卑。

  而如何去了解孩子呢?通過活動,給孩子游戲、活動的機會,抱著我不瞭解孩子的誠懇態度去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能力,從而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社會交往發展等都有了清楚的認識。相反,成人不謙卑的態度則是固守成見,自以為對孩子的情況都懂,“我早知道孩子是這樣”,“果不出我所料”,“我早就有先見之明”……這樣就把孩子活動的興趣、獨立發展的意願打擊沒了。孩子每一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抱著謙卑的態度去認識孩子,瞭解孩子。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遊戲

  家長每天要分配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時,要用正確的語言,文明禮貌的語言和孩子多交談,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用語 習慣。通過與孩子一起玩耍、遊戲,能瞭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氣以及能力的成長。而孩子也能感受到 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這對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與孩子的快樂成長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彈性的親子關係

  成人要追隨孩子的發展成長。孩子逐漸走向獨立,成人對孩子就不必事事幫他。不要過於囉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長。有時孩子不願聽到家長的唸叨,覺得家長老一套,不願跟家長多談,就是因為 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缺乏彈性。

  有彈性的親子關係是,家長了解孩子能力的發展,對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讓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去幫助他。這樣成人和孩子雙方都能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工作、生活。

  4.注重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心,孩子的自發性和獨立性才能得到發展。怎麼去讓孩子生長自信心呢?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鼓勵的、肯定的。不要總是說孩子這不對,那不好。這些貶義的用語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都是不利的。孩子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做事的良好願望。我在美國參觀一家幼兒園時,見到2歲多的孩子喝果汁,孩子自己拿著果汁盒往杯子裡到。盒沒拿穩,果汁倒灑了,老師沒有馬上取而代之,仍然讓孩子自己倒,可見他們對孩子具有很大的耐心和容忍度。

  實際上,孩子把果汁倒灑時,自己也看見了,成人這時能體諒他,給孩子機會去重複操作,孩子自然會進步,自信心也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5.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孩子願意模仿成人,成人要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孩子做事慢,時間觀念差,我們就要耐心,給他足夠的時間。

  孩子是願意做事的,有時聽見成人老說“磨磨蹭蹭”,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的不一樣。成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結果,因此會盡快地完成工作。

  孩子工作的目的則是為了享受過程,積累這些新的經驗。所以孩子做事會比較慢,成人覺得孩子磨蹭,其實他是在體驗這個過程。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材料和耐心,讓孩子有獨立做事的機會。只有通過孩子獨立做事,孩子才能成長。

  父母教育孩子正確有效的指令

  一正面的語言。

  這樣的句子裡,沒有“不”字。比如:“把東西扔進垃圾桶。”比“不要亂扔東西。”更清晰易做,更有推動力。

  清晰明確的指令。比如:家長對孩子說“不要太過火了。”孩子往往不知道怎麼做。而這時家長說:“安安靜靜吃飯。”便清晰易做多了。

  一次一件事,字數不要超過15個字。指令只發出一次是最有效果的。也確保孩子集中注意力聆聽。

  二有效的警告

  有些調皮的孩子,家長髮出指令了,未必會遵從。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同時發出一個警告。有效的警告應該是簡短清楚的。

  如果你不聽從指令,你將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

  警告也應該只發出一次。開始孩子會沿用過去抵抗的態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從5 數到1 ,如果孩子仍然沒有聽命,家長應該實行定下的處罰。

  三適度地獎懲。

  如果孩子改變了過去抵抗的態度,家長可以讓孩子“喜歡的活動”中選出一項作為獎勵。如果孩子依然抵抗家長的命令,家長不應該讓步或者和孩子進行談判,而是直接進入懲罰。

  這個懲罰無需重大,只要輕微即可。目的知道教導孩子明白他應該聽話。輕微的懲罰堅決地使用,比重的懲罰更有效果。

  比如,以前我們班不做家長作業的同學,我都會打手板心,現在我都會罰他所在小組一顆星星。這比以前的重罰,效果好多了。

  四統計效果。

  為了鼓勵孩子聽話,可以列一個表格,記錄每天孩子聽話和不聽話的次數。家長在孩子心情的時候,實行這個聽話統計表。每天統計結果,也可以一週統計一次。如果統計結果中,聽話的次數夠多,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我喜歡的活動”中挑選一項作為獎勵。

  教育孩子的最佳時間

  1、早上起床——出門前

  心理學上有種說法,說一個人早上的狀態將決定整天的狀態,所以從早上起床到出門前這1~2個小時的狀態很重要,對孩子也是一樣。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尤其關鍵。

  看看我們大多數家庭的早上時光是怎麼度過的呢?是不是能多賴床一會兒就多賴一會兒,估算著快遲到了才匆匆起床,簡單地收拾一下自己和孩子,有時候連早飯都省了,出門前脾氣暴躁的吼叫孩子快點,然後送孩子去學校,自己再火急火燎的趕去公司?將自己美好的早上就這麼草草的結束了,然後在渾渾噩噩的一天中度過,如此反覆,一年365天。

  難怪你幸福感那麼低,也難怪孩子不聽話,你在最該跟孩子溝通的時間,選擇了睡懶覺。

  沒錯,早上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因為早上完全是孩子一天心情的體現,昨天的小問題一般已經“消化掉”,如果有問題則會完全從孩子的臉上體現出來。父母就可以通過早飯的時間來觀察孩子,並與孩子溝通。

  注意,在孩子起床後的時間段內,不要一直催孩子,最好一開始就讓他養成自覺做事的習慣。比如,可以給孩子規定好一定時間,讓他完成洗刷,如若沒按時完成,父母可以給予小小的懲罰,如早餐減去孩子最愛吃的一樣東西。同樣的,當孩子按時完成任務時,父母記得要及時鼓勵孩子:“今天的表現真棒,又快又認真。”

  臨出門前,可以跟孩子說一句:“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讓我們一起加油吧!”目的是給孩子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孩子樂觀面對可能發生的不愉快。

  建議想要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們,早起幾分鐘吧,讓早餐的時間寬裕些,也讓孩子得以從容做事而不是養成慌慌張張的習慣。這樣大人也能心情愉悅,對孩子也就更加寬容和有耐心了。

  2、教會孩子合理安排課間10分鐘

  學習哥的一個同學是一所小學的班主任,聊天時,她談到孩子們課間10分鐘一般是這樣過的:"前9分鐘無聊,最後1分鐘上廁所"、"前9分鐘聊天,最後1分鐘上廁所"、"前9分鐘玩,最後1分鐘上廁所"。

  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孩子們憧憬的寶貴的課間10分鐘。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這10分鐘,讓它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有效調節劑。

  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讓孩子進行這樣的有序安排:

  1、建議孩子下課後第一件事情是收拾好上節課的學習用品,準備齊全下一節課的學習用品,為第二節課的學習做好“硬體準備”。

  2、喝幾口白開水,補充身體的水分,秋天天氣乾燥,及時補充水分可以避免孩子們因缺水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流鼻血,這也是孩子們剛入學最容易面臨的問題。

  3、及時去上廁所,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下課後,孩子們因惦記著玩而會把上廁所的事情壓後,到上課時又要上廁所,這樣既影響老師的課堂教學,又影響了孩子上課的效果。有的膽小的孩子甚至不敢向老師報告要上廁所,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4、交朋友,課間是孩子們認識新朋友的最佳時間,家長可以教給孩子如何交朋友的方法,比如給孩子建議幾個安全、有趣的遊戲,鼓勵他邀請小朋友一起玩耍。

  特別想提醒家長朋友們注意的是,課間十分鐘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也是孩子們最容易出現危險的時候,要提醒孩子下課遊戲時活動量不要過大,儘量不要瘋打追鬧,不做劇烈運動,不攀爬,既減少了安全隱患,又不致於因為下課玩得太瘋狂而上課半天靜不下心來學習。

  3、孩子回家後的第一時間

  無論父母們在外的心情多麼糟糕,在面對孩子前,回到家裡第一時間洗把臉,對著鏡子調整好自己的表情和心情,帶著愉悅面對孩子。

  孩子回家後,不要忘記先問問孩子:“今天過得愉快嗎?跟爸爸/媽媽說說今天遇到的趣事吧?”這個習慣很重要,讓孩子養成經常跟父母分享的習慣,將大大減少孩子青春期跟父母形同路人的風險。

  這時,父母只需要耐心聆聽,偶爾提問表達關注,拒絕評判。即使孩子當天遭遇到不愉快,也能在這樣的分享中,父母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引導。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和尷尬,父母的困難呢?不是不可以跟孩子分享,重要的是父母分享時的心態,將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觀,積極樂觀永遠是不錯的態度。

  在一邊分享,大人一邊做飯或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也要一起參與家務或做飯,比如掃掃地、摘摘菜等,不要怕孩子弄髒弄溼,這些小麻煩跟孩子做家務的習慣相比根本不是問題。

  吃晚飯時,也可以讓孩子幫忙盛飯,飯後洗碗,孩子一切的勞動都是在父母的鼓勵下進行的,警惕一定不要給錢孩子做家務,相信我,你如果這樣做會害了孩子。另外,吃飯時不要批評孩子,這會影響孩子的食慾。

  4、睡覺前

  晚上睡覺前的時間,建議父母將時間完全安排給孩子,不要看手機、不要看電視,更不要在家裡加班。

  睡前最好的親子活動是閱讀、講故事、背誦詩歌,家長全身心投入,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參與而專注。睡前的閱讀和背誦詩歌,對孩子的詞彙量的積累很有效,語文成績就是這樣悄悄提高的。

  睡前,我還不忘記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早上要用的衣服。孩子如果記不住要收拾什麼,可以在白板上畫上孩子需要收拾的東西。

  最後就是無論多晚,爸爸或媽媽臨睡前,跟孩子互相訴說一下今天發生哪些事,又有什麼感悟和收穫?如果白天孩子犯了錯誤,這時家長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錯在了哪裡、這樣做的危害是什麼、以後應該怎麼做......

  有些家庭的爸爸媽媽都要加班,對孩子們尤其是上小學的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父母的陪伴和陪伴中的教育對學齡前的孩子非常寶貴,錯失了也就錯失了。

  有父母可能會說,父母對待孩子,需要這麼多“形式”嗎?說真的非常有必要,“形式”是事情的存在形態,是左右心理關鍵,這也是我痴迷親子心理的原因所在。相信我,只要你多花一些心思,用心養育孩子,孩子一定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優秀成長。

1.教育孩子學會堅持應該怎麼教育

2.家長應該怎麼正確的去教育孩子

3.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方法

4.如何教育孩子才正確方法是什麼

5.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