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5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週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裡宣佈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了天然放射性。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的瑪麗揉著痠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裡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著。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裡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9《千年夢圓在今朝》

  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名族很久以來的夢想。在中國的古代,早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說,以及“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黃子孫,不只是在簡單地描繪著瑰麗絢麗的飛天之夢,他們於千百年的歲月流傳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只火箭捆綁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兩隻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但是,隨著一聲巨響,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煙霧中。人類首次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

  儘管如此,萬戶那種勇於實踐的探索精神,卻使人們的內心深處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為了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儘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毛澤東主席在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之後的第二年——1958年,莊重地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遼闊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了中國人的聲音,那穿越蒼穹的《東方紅》樂曲,讓海內外華人振奮不已,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準備發射人造衛星的同時,中國科學家滿懷希望地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為了順利完成這項工程,一百一十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和發射任務,而參與這項工程的協作單位,則多達三千多個。實驗的精細與艱難,要求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工廠車間;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主進醫院;有的年輕人雖然風華正茂卻華髮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

  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結果。那天早晨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發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劃過一道絢麗的曲線,看起來宛若一條蜿蜒的蒼龍,尋件便消失在蒼穹之中。10月16日6時23分,飛船在環繞地球14圈後成功返回祖國大地。航天遠楊利偉在著陸場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小時的太空旅行:“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簡單的三句話,對無數參與航天建設的人們作出了崇高的評價——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就不會有這飛行正常,使人感覺良好的飛船,就不會有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向全世界莊重宣告: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國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奮鬥,終於在今天成為了美好的現實。

  2005年10月12日,中國航天與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於17日凌晨4時順利著陸,航天員安全返回。“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載人航天夢想的實現,讓富有激情與魄力的炎黃子孫有了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於更深、更遠的太空。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本文由華語網二次稽核,請到華語網小語欄目查詢更多本課講解與練習***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xuán***渦***wō***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味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pǔ***裡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蹟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物件,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祕,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gēng***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qiè***而不捨精神的人。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21《我最好的老師》

  懷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記得第一天上課,他給我們講授的是一種名叫“貓蝟獸”的動物。她說這種動物一般在夜間行動,因為不能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絕種了。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我們全都認真作了筆記,然後是隨堂測驗。

  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因為在我寫下的每一個答案後面,竟然都被畫上了一個刺眼的紅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這不公平,因為每一道題都是根據我的課堂筆記回答的。而且,吃驚的並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很簡單,”懷特森先生說,“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編造出來的。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因此,你們記在筆記本上的,全部是錯誤的資訊。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資訊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麼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失誤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他告訴我們,當時他讓我們傳看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貓的頭骨蓋,並且,就在那堂課上他還提醒國過我們: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動物的痕跡——那麼這個頭骨蓋是從哪兒來的呢?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其實我的破綻還有很多。其中包括貓蝟獸這個古怪的名字,你們卻都深信不疑。”為此他特別強調,本次測驗的零分紀錄都將寫進每個人的成績報告單。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懷特森先生總是想方設法讓我們來接受他的挑戰。有時,為了駁倒他的一個貌似正確的“論點”,我們常常會在課後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然而,正是在一個個饒有趣味又充滿刺激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這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教訓。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一次,我把懷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紹給一位朋友。他聽後嚇壞了,說:“他怎麼能夠這樣來糊弄你們呢?”我立刻看著那位朋友的眼睛,並告訴他:“不,你的看法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