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宋朝歷史知識點整合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你知道哪些與宋朝相關的歷史知識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宋朝歷史知識點:概述

  宋朝從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滅亡,共存在了319年。宋通常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是與遼、夏、金對峙時期,而南宋則是偏安衰亡時期。北宋在統一北方地區後,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發展,海外貿易也很發達。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雖然沒有能完全實現北宋的長期強盛,但也解決了一些社會矛盾。而方臘、宋江起義則從側面反映了宋朝的內部矛盾已經加深。

  金滅北宋後,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區,沒有了北伐重新統一北方的雄圖大略。岳飛的北伐在統治者看來也僅是為了更好地偏安,鞏固自己的政權。南宋末年賈似道的貪權誤國加速了南宋的滅亡。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瀾也無法阻擋其速亡的勢頭。最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壯烈多少掩飾了南宋滅亡的種種悲涼。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北宋遂亡。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代皇帝。後南遷設行在臨安府***今杭州臨安***,偏安一隅。

  公元1276年,忽必烈破南宋行在臨安,宋朝亡國。但是宋室和廣大的愛國軍民始終沒有投降,拼命抵抗。文天祥在陸地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陸秀夫等人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華”。

  高中宋朝歷史知識點:科舉制度

  北宋建國後,就逐漸採取許多措施,嚴格考試程式,增加錄取名額,提高被錄取人的待遇,廣泛地吸收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參加政權。從宋太祖後期起,舉人經禮部試之後,必須再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算合格。這樣,被錄取的人便成為“天子門生”。 宋太宗在位21年,通過科舉而得官的將近一萬人。宋仁宗在位41年,單由進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沼帔數量大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成為封建國家的忠順臣僕,便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基礎。

  軍事部署;北宋統治者按照“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其餘分戍全國各要衝地區,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邊境上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對遼、西夏逐漸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宋太宗曾這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二***。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中唐、五代以來藩鎮跋扈的局面,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措施雖然解決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高中宋朝歷史知識點:海外貿易

  ***1***宋代同海外的聯絡比前代更廣。宋代人對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專門記載海外情況的著作就有《海外諸善地理圖》、《諸蕃圖》、《諸蕃志》、《嶺外代答》等好幾部,其中對非洲的記述比前代更為廣博,如東非的層撥國***令桑給巴爾***、中理國***今索馬利亞***。北非的木蘭皮國***實指柏柏爾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阿爾摩拉維王朝***、施盤地國***似為埃及的杜姆亞特港***、默伽國***今摩洛哥***、勿斯里國***今埃及***等。宋代與中南半島、南海諸國、大食諸國、西亞諸國的貿易比前代更為紅火,與高麗、日本的來往也比前更為密切,高麗和日本都闢有專門對宋貿易的港口。

  ***2***宋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藥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由於品類繁多,為便於徵稅就把進口貨物分為粗色***一般也很複雜。據日本學者藤原明衡《新猿樂記》統計,僅日本進口“唐物”就達41種***。進出口貨物還有不同的來源和市場。如南海地區主要進口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精刻的典籍主要銷往高麗和日本。

  ***3***宋代貿易港口更多,政府對海外貿易的管理更細。宋代對外貿易港口有20餘處,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宋神宗元豐三年,政府正式修定“廣州市舶條***法***”,委官推行,並援用於各市舶司。

  ***4***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據吳自牧《夢樑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餘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宋代海外貿易接經營者身份可分官營和私營2類。官府經營又分2種:一種是國家之間的以交換禮物形式的所謂“貢”“賜”貿易。這種“貢”“賜”貿易是很頻繁的。據《宋史》、《宋會要》等不完全。高麗向宋派出的使臣達30多次,另一種是宋政府派使臣到海外貿易。私商經營也分2種:一種是權貴和官僚:一種是民間商人,包括豪家大姓和中小商人。

  ***1***從地理條件看。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宋朝與海外的陸路聯絡,於是東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貿易因而更加興盛。

  ***2***從國際環境看。十字軍東征、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闢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我國沿海口岸。這就從客觀上為宋代的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從國內環境看。宋代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由於北方的戰亂,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南方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方人經濟觀念受傳統束縛相對較輕,有利於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稻、麥、茶、桑、甘蔗的種植更為普遍,產量很高,併成為出口產品,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製造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均有所發展;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大量出版成為可能。這些都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新貨源。

  ***4***從政府政策看。宋朝受遼、金的威脅逐漸退縮到東南一隅:政府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每年還要負擔沉重的“歲幣”,不得不想方設法開闢新的財政來源,因而更加重視海外貿易。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建於唐代的市舶機構,而且疏浚海港,增闢口岸,制定條例,積極鼓勵外商來華貿易,還對市舶官員招徠蕃商的成績予以獎懲。同時,積極支援華商出海貿易。北宋中朝以後,海外貿易的收入一直佔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對此宋高宗慨嘆道:“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聯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5***從技術條件看。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的另一重要原因。宋代造船業的規模和製作技術,都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東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所造海船載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穩,能調節航向,船板厚,船艙密隔。載重量之大,抗風濤效能之佳,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航海技術的進步表現在海員能熟練運用信風規律出海或返航,通過天象來判斷潮汛、風向和陰晴。舟師還掌握了“牽星術”、深水探測技術,使用羅盤導航,指南針引路,並編制了海道圖。這些都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