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釣魚法有哪些常見誤區

  許多喜歡釣魚的小夥伴都喜歡使用臺灣釣魚法來釣魚,那麼關於這種釣魚法大家知道哪些當中的誤區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臺灣釣魚法常見誤區

  一、浮漂調整不當

  使用臺釣來釣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浮漂調整方法,在調校浮漂時鉛皮重量的增減不合理,導致池塘中魚口的反應抓取的不真實,浮漂難以做出正確的反應,可以變換浮漂調目合理的進行調整,才能發揮浮漂的真正效能,反應出正確的魚汛。

  二、餌料比重不對

  使用臺釣釣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細節方面會產生一些比較關鍵的錯誤,比如餌料的比重如果出現變化,會影響到鉤餌在水中的位置,浮漂則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開始使用的餌料較輕,餌鉤在水底的狀態是一個懸浮一個輕觸底,但是後來需要用比重大的餌料時浮漂沒有做出調整,雙餌可能都是臥底的狀態,導致漂相反應不正確。

  餌料的比重會影響漂相,而餌料的味型狀態會影響到魚口,所以餌料方面需要注意,可用自制的自然口味餌料和誘魚效果好的商品餌交替使用。

  三、主線和腦線的配合不合理

  要知道為了讓主線和腦線有良好的切水性,線體在儘量保證釣組安全的情況下越細越好,而不少人在魚線選擇上比較馬虎,線體的質量好壞或者過硬容易彎曲造成打結纏線都會在垂釣時引起很多的麻煩,垂釣時一定要注意。

  四、拋滿竿後未壓主線

  拋滿杆之後未壓主線或者壓水之後未回送,在拋竿下餌之後,雖然壓了水線但是沒有送回,此時浮漂和鉛墜之間的水線是鬆軟的狀態,如果有魚兒吃鉤時浮漂就很難有真實的漂訊產生。另外拋竿的技巧也很重要,在拋竿的時候如果手法力度掌握不好,釣組入水時衝擊力會過大造成一定的損壞,所以要注意拋竿的技巧,選用合適的釣竿來增加拋竿時對力度的把握。

  五、不注意水情和天氣

  水下有暗流干擾或者在風浪的作用下各水層互移,在垂釣的時候需要認真觀察周圍環境,自然因素都會對水情魚情造成影響,當水域中有暗流存在時會推動線組讓浮漂偏離釣點,還有在有風天氣上層水面會隨著風向流動,而下層的則會反方向,導致魚情出現變化,而釣者沒有察覺的話就會長時間不見魚兒吃鉤,所以在有風的天氣最好根據魚情變化在下風口迎風的位置垂釣。

  六、調目未作調整

  釣組某部位更換之後整體未做合理的調整,在垂釣的過程中有釣組某部位損壞或者需要更換其他型號時,調目受到影響而未做出調整,就會影響釣組的靈敏度。

  七、鉛皮未處理好

  鉛皮沒處理好,在卷鉛皮的時候由於沒卷緊密裡邊殘留有空氣,當浮漂調整好釣組入水之後,受到水壓鉛皮中的空氣被排出而進水,釣組重量發生改變而垂釣的時候沒有發覺的話,就會對漂相反應造成影響,所以在卷鉛皮時要仔細。

  八、氣泡影響浮漂靈敏性

  水中有水草藻類植物,在選釣位的時候,我們都會優先在有水草浮藻之類的地方選做釣點,經過光合作用會產生很多的氧份,魚兒會長期在這些地方活動覓食,但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氣泡非常微小,在上升的過程中容易依附線上組釣鉤上,數量多了就會托起線組釣鉤讓其重量變輕,就會影響到線組和浮漂的靈敏性。

  野外釣魚注意事項

  一、把一切準備工作提前進行,防止丟三落四,並確定好出發時間。

  二、檢查好車況,攜帶的漁具要固定好,防止路上脫落,車速不要過快,安全第一。

  三、到垂釣水域後,不要急於下竿,要先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當然,經常光顧的水域也可以憑經驗直接下鉤。

  四、適當整理釣位,在不影響垂釣的前提下,使釣位安全舒適,並避開電線等障礙物。

  五、根據水位、魚種熟練操作釣具,野釣魚稀,可使用各種竿,長短、深淺、遠近佈陣,控制水域儘可能大一些。

  六、合理應用餌料,野釣物件主要是鯽魚,萬能釣餌蚯蚓是最佳釣餌,鯰、鯽等都喜歡吃,使用多竿垂釣時,也不需要像使用其它餌料那樣隨時盯著浮漂,如鯽魚等上鉤都會咬死鉤,大幅度頂漂或走漂,起竿遲點也不跑魚。

  七、長時間不上魚,可綜合周圍釣友的上魚情況,找出原因***根據經驗,主要是釣位選擇不當***,隨機應變。

  八、垂釣過程中,集中精力,如發現異常及時起竿,不要錯過機會,特別是上大魚的機會可一不可二。

  九、利用魚不咬鉤的時間,適當休息和處理雜事等。

  十、有錢難買回頭看,收竿後別忘了回頭看一看有無遺忘的東西。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