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要領和技巧

  太極拳是一門非常深奧的武功,學習太極拳需要講究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我們也需要掌握好當中的要領和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鬆

  鬆是練習太極拳的一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種最基礎的功法,是一種全身的行為表現。先要從思想上放鬆,不可有緊張情緒,神意緊張,身體在運作時就會有拙力,就不能自然,可導致各部的關節和肌肉僵滯,使經絡與氣血活動受限。

  只有把思想意識放鬆,全身的關節和肌肉才可鬆開,經絡與氣血才能通暢無滯。鬆也是分階段的,一個層次與一個層次對放鬆的要求程度不一樣。隨著認識的不斷加強,放鬆的程度也就不斷地加深。

  在太極拳的各個學習階段中,放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之習練太極拳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只有從意識到運作,使各個關節部位都能達到放鬆,才能舒展地進行運動,這樣才可使肌肉鬆馳不僵滯,使經絡與氣血通暢無阻,從而達到健身之效果。

  靜

  鬆是靜的前提,而靜是鬆的要點,沒有鬆,靜也是無法做到的,如沒有靜,鬆也就沒有主題,總之鬆與靜是相互依存的一種關係。

  李亦作畲先師在《五字訣》中講:“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在行功要言中講:“靜則俱靜,靜是合,閤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顯然“靜”在習練太極拳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鬆靜是修練太極拳功法之要術,是依靠平時的習練去培養和修練的。

  做到了“靜”,有利於我們思想的開悟,只有在“靜”的條件下,我們才能對太極拳的學習更加深刻。

  隨著鬆靜程度的不斷加深,才能使頭腦由虛靜到冷靜而逐漸修練為鬆靜的體勢。有鬆靜的體勢,才能動靜相生,陰陽互換,氣向下沉。

  在此狀態下,經過長期與其它要領和身法的結合,逐漸可修煉為氣斂入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一片神行的境界,才能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得機得勢。

  平

  平在修練太極拳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

  它有二種要求:一種是修練平穩的心態,一種是修練平穩的架勢。人的心態是靠平時培養的,武術格言中講:習武要先修德,這就是說習武就要先修練心,要用心平氣和的心態去接受太極拳和修練太極拳,不可有急於求成或耀武揚威之舉,只有心平才是鬆靜沉穩的基礎。

  拳架的平穩,就是在習練走架時要始終保持均衡平穩,要在一個水平線上運作,除拳架中所要求的下勢,獨立,起跳的動作外,都不可上下起浮或越練越高或越練越低和前俯後仰與左右歪斜。

  有了平衡的體勢,就有利於練正穩定的身法,身法正確是練好太極拳的基基礎,它能使身體上下一至,左右相應,內外結合,氣血順暢,轉換靈活。所以說練好平穩的架勢對於練好太極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

  就是要求走架運身要慢。因為習練太極拳是全身性的相互結合運動,是體驗與造就正確身法的運動,也是多種身法相互結合又要與體內的臟腑與呼吸相互配合的整體運作體系,所以就要用慢練的方式去體驗配合,從而達到修練之目的。

  如果快練就體驗不到內在的細節而一帶而過,便做不到多處配合的整體運動,也體現不出運勁如抽絲的拳術理念和連綿不斷的體態形象。

  之所以說練習太極拳時要慢練,就是要練出太極拳術運身的韻味,體驗出身法要領的運作規範與整體配合的運作效果。

  勻

  就是行功動態要均勻,無論是動作姿勢,還是神意與呼吸,都要隨著運動的變化而均勻的進行運作,不可越練越快或越練越慢,更不能忽快忽慢,要體現出鬆靜平慢勻的運作風格和太極拳術的連綿不斷之動態,也要有相互對稱和相互相應的勻稱與默契,要保持有連續性和節奏性的均勻運作姿勢和運作走向,使呼吸與姿勢動作相結合,而保持均勻自然。

  意

  有人稱太極拳是粘拳,是意拳,的確太極拳練到一定層次時,就可用它的功力粘制住對方,使對方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對於意拳說法就須解開來說,意是須經培養和修練而形成的一定指導能力和意識走向,是身體與意向相結合,從而使隨意機能得到鍛鍊而產生效果,也就是意氣力的合成。

  這也就是說練習太極拳的過程就是練意的過程和用意的過程,練拳如沒有意念的指導,那就視為空架子,走架是要用意念指導它的方向路線和姿勢形象。

  在身法上是用意念指導它的形體的結構與運作的規範,在經絡上要用意念指導它的周天運轉,在氣血上要用意念指導它的氣血混然而轉變為內勁,也可說是內氣,它就是拳術的內功見證,可見意在修練太極拳中起著非常主導的作用。

  所以練太極拳時先要練習心與意的結合,使心意合一,從而形成意念的指導統一,這樣在習練拳架時就可使意念與動作一致,久而久之在意念的指導下而使身體在動作中形成內外相合,無內無外的混然之境界,這可促使內氣的產生,有了內氣才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從而達到意與氣合之目的。因此我在拳記中寫到:身是零碎體,全用意合起;身是兩扇門,全靠意打人。

  氣

  練習太極拳架的根本目的,就是練氣,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所謂的內家拳就是要練到內氣。

  如何能練到內氣?首先要培養出前在的條件,它的前在條件就是要練好鬆、靜、平、慢、勻、意的體態行為與運作規範和身法完整,再由用意念的指導而形成體內的隨意機能按照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而進行精湛、細緻的高階運動,從而產生出極為神奇的內氣及妙勁,通稱為內氣。如能練到意、氣、力三者合一,就可在技擊的道路上日見功深。

  圓

  拳論講要有圓活之趣。”圓本是太極運動之規律,所以太極拳術是依照太極學說之規律而編創與修練的,要修練出體態的圓活和氣勢的圓滿,此項要術是在練習上述幾項的運作中細心的體驗各個部位的圓的走向,使每個運作部位都達到圓活,而後再由各個部位運 作進行配合,使部位的圓相結合而逐漸的形成整體的圓。

  圓是活的基礎,非圓不能活,有了一個圓活的體態,還要練出圓滿的氣勢,有了圓滿的氣勢,就能支撐八面,圓之動力在內而不在外,要用內在的無形之動,使勁無斷續,為氣動,即所謂氣無定向,活似車輪。

  合

  太極拳運動是修練的陰陽二氣合一,即為相濟。拳論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的運作要始終遵循這一規律,在整個套路的運作中都要有相互呼應和相分相合,使周身的運作在身法與外三合的制約下,達到處處結合與節節貫串之境界。

  外三合為“手與足合,肘下膝合,肩與胯合”,這種多處相合的運作體勢,都須在習練拳架中去體驗和完成,有了整體的內外結合之體勢,就可使內在的有機體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意、氣、力的合成。這樣就可有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行為,整體在內三合的動作下漸可達到周身一家之境界。

  整

  李亦畲先師在五字訣中講:“一身之勁練成一家”。這說明修練太極拳,不能只求練勁,要把全身練成一個整體。所謂整體,即拳論“周身一家,腳手相隨”,使勁整與身整合成為一個整體。

  練到一家之體態,就必須依照這十項要點去修練,即按照鬆、靜、平、慢、勻、意、氣、圓、合、整的程式和運作方式進行修練,從而使身體能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中運作,使丹田前送,氣向下沉,提神斂氣,漸能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方可使周身達到虛實分清,開合有致,精神貫注,氣勢騰挪,練氣歸神,方能一氣鼓鑄,周身一家。太極拳只有練到身整、勁整、周身一家、腳手相隨時方能隨心所欲,隨手奏效。

  如能按上述修練太極拳的十項要點進行修練,經過長期的刻苦研習,反覆體驗,就可達到太極拳術之奧妙。按照它的前五項要點即鬆靜平慢勻的練法去練,便可練出很優美又很柔和的太極拳之體式,它對強身健體是非常可行的運動方式。

  如要想掌握太極拳術之奧妙,就必須在練好前五項要點的基礎上繼續認真而刻苦修練後五項要點,要有次序的按照“意氣圓合整”進行研習與修練,只有先練到心與意合,漸可達到以意行氣,練到氣才可有氣勢圓滿,圓滿則能使周身相合為一體,則為周身一家,整就在其中了,即可謂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行拳走架要領

  練太極重意不重形,但必須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緊湊,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要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一招一式要仔細揣磨,把每一式的動作方向與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並且做到位。

  高難度動作要苦練基夲功,經過千錘百煉努力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靜體鬆,頭腦冷靜,自始至終以神領形,實中求虛,動中求靜,悠悠哉而緩緩行拳之,待藝瑧上乘之時,即可脫規矩而合規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強調動作配合呼吸。雖然太極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發呼,開吸合呼”的講究,但是強求動作配合呼吸會造成“閉氣”的毛病,影響放鬆,制約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

  拳論雲:“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還是自然呼吸為好,但要做到細、勻、深、緩。只有一些特殊動作,比如陳式一路的掩手肱捶、青龍出水、左蹬一根、右蹬一根;陳式二路的褢鞭炮、穿心肘、窩裡炮等這些發力動作,就需要呼吸配合來完成,才能象放箭一樣,乾脆、迅速、有力,不然勁力達不到,就打不出寸勁來。

  所以,象這些動作應配合呼吸為最好,其他均可以意領氣,自然呼吸,待行拳純熟時,呼吸自然會配合動作,使中氣貫足,重心下降,體外舒展無壓抑之處,體內順暢無憋悶之感,這才是意氣真正通了,才能達到“聚氣凝神,形神統一”的境界。

  另外,行拳走架是練基夲功,推手則是應用。拳架中包含著技法,可用於推手,推手又反過來檢驗走架的正確性。二者相輔相成,具有異曲同功之效,可兼而練之。

  總之,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太極拳水平就能上一個新臺階。但是“學拳容易改拳難”,長期形成的毛病是很難攺正過來的,還望一些有這樣或那樣毛病的太極拳愛好者,也別忘記還有“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句至理名言,只要習練者下定決心,虛心向功深高手請教,刻苦用功,按正確的方法長期訓練,一招一式反覆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持之以衡,必然會脫胎換骨,必能練出上乘功夫。

  太極拳的特點

  ***一*** 輕鬆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平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所以,練習一兩遍太極拳以後,會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會出現氣喘等現象,給人以輕鬆愉快的感覺。由於太極拳具有這個特點,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太極拳練習。

  ***二***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前後連貫,看不出有什麼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像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

  ***四*** 協調完整

  太極拳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

  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腰為軸,上肢和下肢動作都由軀幹來帶動,並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