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那些故事

  《史記》這部書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記載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記載的故事:胡服騎射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當時正是戰國中期,七雄兼併弱國的戰爭和七雄之間的爭奪戰進行的如火如荼。趙國處在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在與秦、魏等國戰爭中屢遭敗績。武靈王志存高遠,力圖扭轉這個不利局面。他親政後,多次巡視趙國轄境,認識到國家形勢危急。他對時局有清醒地認識,心裡暗中盤算:“中山國是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北面是燕國,東面與東胡族相鄰,西面受到林胡人、樓煩人、秦國、韓國的威脅。趙國處在諸強包圍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遲早會滅亡。”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武靈王決定實行變革,先從服裝下手,讓全國穿上輕便的胡服。但是,除了少數人支援外,大多數貴族、功臣均表示反對。改革面臨相當大的阻力。

  反對派代表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武靈王的叔父趙成,武靈王親自前往他府上勸說。武靈王對他侃侃而談,首先分析了趙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接著又坦誠地說:“叔父,實行胡服改革並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可以防備胡人、燕人、秦人、韓人的進攻。當年,先祖簡子、襄子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那是何等英明神武!而先王在位時,中山國依仗著齊國的強兵大舉侵略我國,人民遭難、國都被圍,趙國幾乎亡國!先王把這看作奇恥大辱,但是卻無力報仇。現在,我實行胡服改革、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不僅可以保家衛國,更能夠一雪前恥。叔父您要是一再堅持傳統的風俗習慣、極力反對這項改革,那可就違背了簡子、襄子等列祖列宗的志願、忘卻了先王時的國恥。這個我不願意看到,列祖列宗們更是不願看到。”武靈王說的話有理有據,感人肺腑。最終,趙成被他勸服了,願意為改革效力。第二天,他身著君王賞賜的胡服上朝,為各位大臣做出了表率。群臣於是都為之動容,對改革也不再提什麼反對意見。趙武靈王則趁機正式頒佈了胡服令。此後,趙武靈王又勸服了其他反對勢力,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改革全面推行起來。

  從公元前305年起,力量強大起來的趙國開始對中山國發動進攻。五年後,趙國疆域得到擴充。在北方,趙國收回了代郡並佔領了燕國的部分地區;在西方,趙國將雲中、九原這片廣闊的土地據為己有。此後,趙國變的更加強大,它消滅了中山國,擊敗了齊、魏等強國,成為戰國後期可以與秦國抗衡的重要力量。可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為趙國強大奠定了基礎。

  史記記載的故事:叔帶歸附晉國

  自造父受封趙城起,趙人一直生活在趙城一帶。奄父是造父的五世孫,他也繼承了先人善於駕車的技術,為當時的周宣王駕御馬車,並在公元前7***周王室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救了宣王的性命,立下了大功。世代有功的趙氏家族本應該在周王室裡繼續顯赫下去,但是,到了奄父的兒子叔帶在位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從周宣王在位的中晚期起,由於統治不力,周政權出現了腐朽、衰落的趨勢。到了周幽王在位時,王室更加敗落,已經接近了亡國邊緣。與此同時,位於今山西西部、汾河下游的封國晉卻日漸興盛,它地處趙城與鎬京之間。當王室衰微、諸侯逐漸強大時,與戎狄等少數民族勢力範圍臨近的趙人,只有依附同屬於華夏族的晉人,才能讓自身延續發展下去。他們的首領叔帶審時度勢,為了使自己的族人過上安穩日子,義無返顧地率領族人脫離周王室控制,歸附了晉人,為晉文侯效力。此後,趙氏宗族在晉國勢力的保護下逐漸興盛起來。

  史記記載的故事:趙盾弒君

  趙盾是趙衰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時與翟人妻子生的兒子。重耳歷經苦難回國執政後,任命趙衰為輔政大臣。起初,趙衰在晉國早已經有了妻室、子女,等他回國後,晉國妻子一再堅持把翟人妻子接回來共同生活,並希望趙衰把趙盾立為趙氏的宗主,她甘願讓自己的兒子位居趙盾之下。趙衰對她的寬容大度非常感動,就依從了她的想法。

  兩年後***前621年***,晉襄公死去,太子夷皋尚且年幼,不能擔當國君重任。當時晉國患難連連,所以當政者們為了穩定政局,想擁立年長的晉國公子當國君。趙盾選擇了襄公的弟弟雍,而雍當時在秦國做質子,所以趙盾派使者去接他。太子夷皋的母親穆贏看到形勢不妙,便日夜抱著年幼太子在朝堂上哭泣,邊哭邊喊:“先君襄公有什麼罪過啊?他的兒子又有什麼罪過啊?你們這幫狠心的輔政大臣竟然想捨棄先君的親生兒子,卻讓一個質子回國繼位,你們想怎樣安置年幼的太子啊,怎麼對得去死去的先君啊?”日後,這個女人越鬧越凶,更是乾脆鬧到趙盾家裡去了,天天在趙盾的家裡披頭散髮,又哭又叫,鬧得雞犬不寧,絲毫不顧及自己作為皇后的顏面。趙盾和諸位卿大夫還真讓這女人給鬧怕了,他們擔心太子母舅家與其他政治勢力聯合起來會對自己的身家性命帶來危險,便順水推舟,擁立夷皋為國君,即晉靈公。同時,趙盾又親自掛帥,率領晉軍將護送公子雍回國繼位的秦軍拒於國門之外。此後,晉國的大政漸漸把持在趙盾一人手裡。

  過了十四年後,晉靈公長大成人,但他卻是個驕奢、殘忍的暴君。趙盾是個知書達理的雅士,精通治國之道,屢次向靈公進諫治國良策,但一直沒有被採納。靈公對趙盾干涉自己言行十分氣惱,同時,對趙盾大權獨攬也頗為不滿,擔心他有朝一日會造反作亂,危急自身統治,所以就對他起了殺心。在一次刺殺行動失敗後,靈公決定宴請趙盾,預先佈置好伏兵,在席間殺死他。靈公的御廚長提彌明偶然得知了這個計劃。當初,這個提彌明非常貧賤,一家人差點兒被餓死,幸虧遇見了過路的趙盾,趙盾見他們一家實在可憐,就提供食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在趙盾施捨救濟下才保住了性命。此後,兩個人再也沒有見過面。提彌明後來時來運轉,當上了官,但趙盾的恩德他始終銘記在心,希望有機會能夠報答他。現在是他報恩的時候了。席間,提彌明藉機將靈公的刺殺計劃偷偷告訴了趙盾,並立即掩護他逃走,追兵趕來時,奮起跟他們搏鬥起來。在他的幫助下,趙盾最終成功脫險。提彌明知道自己在晉國也待不下去了,便逃離了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