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之為烏金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等相關知識。

  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岩石受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瀰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論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洪水論

  科學家認為,黃土中粗粉沙的含量由西北向東南減少,而黏土的含量由西北向東南增加,這種“階梯式”的分佈規律與地勢相吻合***東南海拔較低,西北較高***,更像是洪水造成的。

  風成論

  長期以來的觀察研究認為,黃土高原是由有西北向東南的風造成的,風沙帶來了黃土高原。但是,區區沙塵暴能形成如此巨大的一座高原,就算積起的黃沙不被吹散、沖走,沙塵暴所帶來的黃沙也不足以形成如此巨集偉的一座高原。

  爭議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論”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 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6]

  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所造成的。

  考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市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

  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鬆、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

  黃土高原的生態資源

  礦資源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採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佈在這裡。

  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榆林市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被美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終實現科技融入資源型的中國“能源矽谷”。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但是,在礦藏量巨大的同時,植被量的日益減少已經成了黃土高原的一大災害,截至2000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僅為58%左右。

  水資源

  黃土高原河流眾多,溝壑縱橫,溝壑面積約佔總土地面積的50%。主要河流有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來源於降水,降水分佈的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徑流的分佈規律是自南向北減少,山區大於原區谷地。全區地表水資源105.56億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畝均263立方米。

  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製造窯洞所利用的性質***並含有碳酸鈣,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7、8、9三個月降水量之和佔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

  濫伐濫墾

  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

  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

  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範圍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導致惡果

  1、帶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難以生存,致使惡性迴圈。

  2、增多、擴大並且加深黃土高原上的溝壑。

  3、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的泥沙,使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對黃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態環境惡化→制約社會經濟發展→貧困加劇→單純追求多產糧食→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惡化;

  5、人口持續增長→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環境惡化,災害頻繁→農作物產量下降,再擴大荒地開墾→人口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