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思潮簡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基本特點

  從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現有研究來看,通常是將文學運動的興起視為文學思潮的肇起,致使現代文學思潮的中國生成沒有能夠引起研究者的應有關注。什麼是文學思潮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文學思潮,歡迎閱讀。

  什麼是文學思潮

  文學思潮是指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地域內形成的﹐與社會的經濟變革和人們的精神需求相適應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

  文學思潮定義

  在社會上是否形成廣泛的影響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區別文學思潮和文學思想的重要標誌。文學思潮也不同於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文學流派通常表現為由思想和藝術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綱領上的共性聯絡著的作家集團﹐出現文學流派並不一定能形成文學思潮。創作方法是指作家認識和反映現實生活所依據的總的原則﹐這種總的原則並不一定依附於某一文學流派或文學思潮。而文學思潮則可以包容各種不同的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才發生重合﹐如歐洲17世紀的古典主義﹑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期的浪漫主義和同時稍後的批判現實主義﹐就既是大規模的文學思潮﹐又是文學流派﹐也是文學的創作方法。

  文學思潮出現因素

  文學思潮的出現﹐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和由此產生的新的思想要求﹐這兩者是文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此外﹐歷史文化的材料準備與文學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淵源關係。

  文學思潮簡介

  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也稱文學主潮。文學主潮與歷史上進步階級的思想和人民群眾的普遍情緒相一致﹐與時代發展的洪流相表裡﹐反映著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在文學主潮出現和發展的同時﹐往往也會出現與之相對立的潮流。如歐洲浪漫主義的文學主潮是積極浪漫主義﹐但同時也伴隨著消極浪漫主義。而且德﹑英﹑法等國都是消極浪漫主義產生於前﹐積極浪漫主義形成於後。不過消極浪漫主義持續的時間很短﹐不久就被作為文學主潮的積極浪漫主義取代了。

  中國的文學思潮

  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與西歐不盡相同。在中國文學史上﹐雖有各種文學流派各樹旗幟﹐遞嬗相繼﹐但像歐洲近代那樣連續形成幾次大規模文學思潮的現象比較少見。中國古代以明清時期形成的文學思潮較有代表性。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學思潮分為三個階段﹐即以李贄﹑袁巨集道﹑湯顯祖﹑吳承恩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長生殿》的作者洪昇為代表的感傷主義﹐以《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可備此一說。晚清譴責小說批判現實主義的特點更為突出﹐只是所影響的社會面不很大﹐似可視為明清文學思潮的尾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五四”新文學運動也是一次與時代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大規模的文學思潮。這次文學思潮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之下形成的﹐屬於世界社會主義文學思潮的一部分。它具有鮮明的文學綱領和豐富的文學實績﹐後來並發展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運動。

  文學思潮的重要

  文學思潮的起伏遞嬗是文學史上常見的現象﹐研究文學思潮的發展變化﹐可以便於從總體上發現和把握文學的特性及文學的發展規律﹐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文學和時代的關係﹐從而推動文藝學的發展。丹麥的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撰寫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就是一部全面考察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思潮的有影響的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唯物史觀看待文學現象﹐把文學當作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因此也非常重視從思潮的角度研究文學發展的歷史。

  關於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基本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是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於歐美的一股影響廣泛的文學思潮,它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是動盪不安的20世紀歐美社會時代精神的藝術表達。發端與19世紀中葉的唯美主義文學,在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出現了形形色色、數不勝數的文學藝術流派,如:象徵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荒誕派等,各個流派之間的更迭迅速,“各領風騷數十天”。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開始出現衰微,並逐漸向後現代主義文學過渡。

  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個由多種流派組成的文學思潮,由於流派紛雜眾多,整體觀念的演變和價值取向是複雜的,但它作為20世紀歐美諸多具有反傳統特徵的文學流派總稱,在總體上又有它們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普遍體現出對社會和人的絕望,主張反傳統,著力表現人在社會中的扭曲和異化。當時西方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的人際關係結構,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衝擊和挑戰,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而緊接而來的戰爭徹底打破了歐洲社會本就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舊宗法,更加劇了人們心理上的危機感,使得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產生嚴重懷疑,具有現代主義意識的作家轉而接受非理性主義思潮,站在生命本體論的立場上對人類文明進行反思,認為以往的文化傳統有悖於人的生命欲求,有悖於人的價值的實現,應予摒棄。

  這在作品中有明顯的體現,如:表現主義著力探索現代社會中人的苦惱與焦慮,對文明發展的意義採取懷疑與否定的態度;而未來主義主張掃除一望的一切藝術遺產和現存文化,他們的作家作品中表現出一種明顯而又強烈的破壞慾。表現現代人在荒誕的世界中的異化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一個重要的主題,這種主題主要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這4個方面表現出來。

  像艾略特的《荒原》描寫了物質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毀滅的可怕情景;以及奧尼爾的《毛猿》中表現了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使人的價值等於甚至低於禽獸,他們體現的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物質世界成了人類生存危機的製造者,大自然也是醜惡的,物質文明造成了人類精神的虛無感、威脅感與恐懼感。人與社會關係的異化是指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相矛盾甚至相敵對的關係,現代主義作家對社會採取批判的態度,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社會就像一個強大而又無情的魔掌,掌握著個人的命運,而主人公“格里高爾” 成為了一隻軟弱無力、惶惶不可終日的“甲蟲”。

  而人與人關係的異化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多地受到物質利益和權力的支配,現代主義作品中展示的常是一幅幅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的可怕圖畫,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鳴曲》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廝殺的可怕場景。最後人與自我關係的異化主要指人的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表現出現代主義作家對自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懷疑,像伍爾夫的《波浪》中6個人物從不同角度討論著“自我是什麼”的問題;而作家艾里森的《隱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為他人看不到的“隱身人。”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強調錶現內心世界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人們開始把目光從客觀物質世界轉向主觀心理世界。現代主義作家視客觀實體為非現實,認為心靈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認為藝術的使命是非寫實的,文學創作應表現內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現實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而現代主義文學不同於浪漫主義文學,它高度重視心理功能,甚至某些流派乾脆以之命名,例如“意象派”,、“新感覺派”。同時它致力於發掘人內心的非理性意識,如象徵主義確認做夢是唯一的創造的時刻,表現主義作家力圖展示“本質的東西和藏在內部的靈魂”,即使寫具體的人物和物景,也只是將其作為精神現象的外殼與形式。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這一特點在意識流派作品中有明顯的體現:意識流小說的主要特徵就是不重視描摹客觀世界,而注重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特別著力於表現人的意識流程,不注重刻畫人的典型性格,依賴人類的意識流動來表現人,以人物的心理時間為作品的中心線索,不以情節為結構。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是這其中的代表作,作品文學的形式對“內心時間”加以再現,它是一部“時間小說”,該書以主人公意識活動為出發點,以生活中不為人注意的細枝末節為喚醒已逝歲月的契機,用回憶和印象帶動起主人公奔騰不息的意識流程,從而形成統一的藝術整體。不僅僅是意識流小說,這一特點在其他的流派作品中也有所表現。

  如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從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的恐慌、擔憂、失望、痛苦乃至最後的絕望就成為了作品發展的內線上索,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而正是因為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強調錶現內心世界的特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個性化規律,甚至只是某種抽象概念的符號。這在表現主義和新小說主義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卡夫卡的作品《城堡》中的主人公“K”甚至沒有姓名,只有一個代表性的符號。而在新小說主義的作家作品中,人物被認為不過是表現某種心理因素或心理狀態的“臨時道具”,他們的小說中人物不但往往面目模糊不清,包括有時也沒有姓名,例如在布陶的作品《變化》中,作者把主人公的名字定為“你”。

  最後,現代主義文學在表現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誕,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現代主義作家信奉藝術本體論,認為形式及內容,追求“藝術的非人格化。”他們對藝術形式和技巧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造,敢於標新立異,表現出反傳統特徵。例如,超現實主義開創了所謂的“自動寫作法”,也就是摒棄一切的雜念,把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潛意識隨手記下來,不做任何修改便作為作品;達達主義發明了“拼貼法”,從書刊報紙上剪下若干片段語句,然後將它們隨意拼接,就成為了一首詩。現代主義文學大量採用“自由聯想”、“時空倒錯”、“偶然結合”以及頓悟、象徵、隱喻、暗示等表現手法,對語言、符號、圖畫、結構、風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視,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例如喬伊斯的意識流作品《尤利西斯》,作家使用了內心獨白、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三種形式進行描寫,並且運用隱喻、象徵、接待、典故等多種表現手法,使用大量的雙關語、俏皮話、方言、俚語以及法、德、拉丁等多種外來語,作家甚至在作品中玩起了文字遊戲,整部小說以男主人公“斯蒂芬”凌亂無章、恍惚迷離的意識流開始,又以女主人公“莫莉”長多頁的沒有標點的、滔滔不絕的意識流結束,該書甚至被稱為20世紀最難讀懂的作品。由此可見現代主義作家們在藝術手法方面的創造。而象徵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已然成為了一種觀念和創作方法。在被西方評論家看成是現代詩歌的里程碑的《荒原》中,作者托馬斯。艾略特就運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西方現代世界腐朽沒落和人類的精神空虛。而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貝爾特的《等待戈多》和“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戈多”和“第二十二條軍規”事實上都是象徵之一創作方法的應用。

  與此同時,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廣泛採用荒誕夢幻的反理性反邏輯的結構形式,世界人生是荒誕的不合理的,沒有邏輯的,必須用荒誕的手法表現它,便以極度變形的手法曲折隱晦地邊線自己的主觀感受,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卡夫卡的作品,他的每篇創作都似在講一個夢魘中的故事,荒誕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這些特點的形成都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是外部因素和文學自身發展的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特點在接下來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中有的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也有某些特點就此止步,停步於現代主義文學的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