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賞析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環境藝術設計這一專業學科得到學生們更多的喜愛,也使得學校在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因此,對於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得深入思考和探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五常教育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價值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常”思想簡述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經歷幾千年的更新演變而來的文化產物,是文化的精髓。其中“仁、義、禮、智、信”即“五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加入了“智”,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礎上加上“信”,稱為“五常”。它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仁”,仁者,仁義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即為仁。“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捨,幫人一把,即為義。“禮”,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常”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思想教育的價值

  在以往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學生往往是教技能,思想教育推給了公共課和學校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其實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當今高職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於專業學習存在著懈怠、厭學的情況,班級的凝聚力普遍不強。踏入社會工作後,學生對於社會上一些醜陋的行業現象,如在建築材料的運用中不注重環保、以次充好,在設計施工中弄虛作假,求得利益的最大化的這些現象他們就沒有鑑別能力,自己會覺得很迷茫。或者選擇“從惡如流”。這樣發展下去將摧毀這個學生的職業前程,這是我們當老師最不願意看見的。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讓學生接觸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這種思想教育,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構建學生正確的人生。

  三、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常”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設計理念的價值

  1、“仁”,仁義

  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它的實質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仁”還有催人向善的積極因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當中,設計師設計的作品就是要為人服務,設計師就是要“愛人”,針對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設計。也就是設計要“以人為本”。設計師不僅要了解人,還要尊重人,如果在一個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設計師給出一個張揚個性的設計顯然是“不仁”的。

  2、“義”,能捨,也可以理解為“義舉”

  古代人提倡控制自己的私慾,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要給社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在資源越來越缺乏的今天,設計師對空間應該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同時也要提倡“不要過度設計”。在設計的材料選擇上,也應摒棄材料價格上的差別而專注於環保材料的應用上,一方面環保材料應用於人居空間對人的健康生存有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人居空間反覆對大自然進行無限制索取。

  3、“禮”,禮制、禮法

  本來是維繫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是統治階級和民眾和諧共生的保障。“禮”在不同時期有其不同的概念和定位,但是其最終的實質就是規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詞。在當代環藝設計中,“禮”作為設計理念,也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古人設計的建築、園林作品能夠流傳下來,成為經典,很大程度在數理、材質、裝飾樣式上都遵循禮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現在的設計師的思考。

  4、“智”,無所不知也

  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是一位智者。特別是要明白環境設計與天、地、人、神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天人和一”。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係,具有生態智慧的理念。古代南方的幹闌式建築、福建的土樓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遊牧民族的氈包建築,這些建築形式都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氣候、生活方式等基礎上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結果。這對我們當代的綠色設計有很大的啟迪,如在居住空間中採用水迴圈、風迴圈、光迴圈、利用太陽能來節約能源,過“低碳”生活。

  5、“信”,誠信、信念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有一份恭敬心,一份恭敬得一份利益。只有對傳統文化充分的深入、挖掘、研究,才能具備對傳統文化真正的瞭解、認知和繼承。才能儲存住傳統文化的命脈。在設計中,簡單的把古典元素搬進你的設計,是表面的,沒有內涵的。真正的設計在於把傳統的設計中加入現代的技術,用現代的設計語言去詮釋,使他們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新的設計風格。貝律銘在香山飯店完工後說“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上,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四、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引入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常”教育

  1、加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老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

  “教”與“學”本來就是一體的。老師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一方面可以設計出優秀的作品,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以“五常”為標準來處理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若干年後學生可能忘了老師所教的知識,但老師謙虛的態度、認真工作的精神也許會一直鼓勵著學生。

  2、對學生實行環“境教”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木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將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常”內容張貼上牆,上教室的牆,宿舍的牆,辦公室的牆。營造傳統文化的教育氛圍,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個活躍的、有創造性的環境氛圍,對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設計素養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傳統文化課程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主幹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在專業拓展課程中可以增加《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性格》等課程,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傳統、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傳統、宗教傳統、教育傳統、文學傳統、藝術傳統及史學傳統等等,以概要的方式讓學生們瞭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愛國情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4、將中華傳統文化貫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

  對於現有課程體系中的課程,要適當加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如《寫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一門實踐課程,寫生的地點可以選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這些地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寫生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築、城市規劃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寫生的技法練習。如《室內設計》、《景觀設計》這些專業核心課程中,介紹優秀的設計師運用傳統文化設計的優秀案例,讓學生從思想上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5、開展豐富多彩中華傳統文化的課外教育活動

  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一是不瞭解,二是不感興趣。可以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收集傳統文化的資料,讓他們在班會上各抒已見,發表看法。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和接受傳統文化的過程。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遊學”,出去現場感受古典建築、古典園林的魅力,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可以組織學生聽取“傳統文化講座”,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範文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傳承研究

  近年來,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和要求在逐漸提升,對生態性、文化性的原創設計越來越重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設計師在學習、借鑑和複製國外設計樣式的基礎上,在嘗試古典、近現代的環境裝飾風格之後,出於對生存環境急劇變化的反思,開始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新設計探索。一時間,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研究、挖掘,重新勾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和熱愛,對環境空間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的探尋,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創新的重要因素和選項,中西合璧、古今混搭的設計風格成為許多設計師嘗試創新的手段。對地域特色和傳統文脈在現代條件下的傳承和運用,成為人們對現代環境的期盼和要求,也是設計師獲得環境空間創新的途徑之一。按其內容和運用方式,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仿製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仿製運用相當普遍,比較典型的是在文化產業開發旗幟下的旅遊熱點建設和各類冠於文化地標的地產專案。這些建設專案大部分依託原有遺址或傳世建築進行擴建、重建,其建築和環境的營造是對傳統建築及其視覺元素的複製或仿製,比如雲南的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湘西的鳳凰古鎮,山西的平遙古城等,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新增建築與老建築在形態、結構、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夠融於老城的環境氛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複製運用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瞭解和研究,掌握傳統文化的形式規律和構成。比如建築,傳統的建築形制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對其仿製應用必須對造型、結構、材料以及規劃佈局等方面進行詳細的瞭解,弄清其工藝流程和建構方法。建築環境的仿製同樣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空間結構、傢俱樣式、陳設佈局、色彩搭配都是構成室內環境的重要環節。仿製設計因為直接複製運用傳統的視覺符號和視覺語言,因此風格上較容易融入遺存的傳統建築語境之中。但是,由於仿製運用重在複製,這種仿製運用只適合於特殊環境的營造,比如古建築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以及主題性環境設計。在這一類環境藝術設計運用中,其設計的任務就是創造氣氛,營造的環境觀賞性多於實用性,沒有時代特色且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如同演出用的佈景道具。如果現實環境中出現大量的仿製建築或者仿製空間,會讓人有“贗品”的感覺,沒有真實感,因此難以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二、裝飾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裝飾運用,主要是提煉典型的視覺符號作為環境空間的裝飾元素,多集中在具有傳統文化訴求的店面設計或餐館、茶室、酒店等室內環境設計,目的是使室內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運用一些典型的傳統紋樣或文化視覺符號對室內六個介面進行裝飾設計。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設計常常流於形式,用於裝飾的視覺元素大都為圖案、工藝品、古建築構件或藝術品。對傳統元素的裝飾運用比較容易使空間環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於表象。裝飾設計往往為了強調視覺衝擊力,會強調視覺元素的特點,會對裝飾元素進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視覺元素進行混搭構成,加強視覺衝擊力以形成特色。對傳統文化的裝飾應用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中較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間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徵,需要設計師在瞭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和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視覺符號系統或視覺語言,並利用這些視覺符號對室內空間介面展開針對性的裝飾研究,最終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藝品、雕刻***塑***、傳統紋樣、紡織工藝品、服裝、圖騰用品等傳統視覺元素,對介面進行裝飾設計,來達到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目的。由於裝飾設計重在視覺效果,典型的傳統視覺元素通常會被突出或誇張運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質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運用得當會出現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室內設計案例中有許多是重在裝飾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設計只是簡單地運用符號進行堆砌,只要感覺是中國的傳統元素都拿來用,不講規矩章法,沒有主次地胡亂拼湊、混搭、張冠李戴,用來裝飾的物件缺乏細節,工藝粗糙致使整個室內空間環境不夠嚴謹,缺乏統一性,有拼湊之感。

  三、解構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解構運用是創新設計重要的方法。這種探索既考慮了對文化的傳承又兼顧了設計的現代性,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創新設計方法。比如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王澍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環境設計。它們都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既有時代性又凸顯了地域文化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解構運用,首先是“破”而後是“立”,是室內設計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革新性的繼承方式。它是建立在現代生活基礎上的文化傳承,具有創新性,與仿製運用和裝飾運用有著根本的區別。解構運用是對傳統元素有選擇的繼承、改造和創新使用,通過對傳統造型、色彩、材質等視覺元素的分析,認識或掌握構成傳統文化語境中視覺元素的要點和特色,並分別對傳統物象的形、色、質進行解構,在現代材料或工藝技術條件下對其構成因素進行研究、分析,概括或提煉出構成傳統文化的視覺符號系統,並通過選擇、提煉、重構等方法推匯出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徵的新的視覺符號系統和組合方法,以此來塑造新的視覺語境,達到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設計目的。以上三種針對傳統性和地域性文化的運用方式,各具形態、各有特點,筆者認為無論哪一種方法,只要運用恰當,都會給空間環境帶來特殊的文化氛圍和完全不同的感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