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緒養生

  《黃帝內經》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和我們現在西方醫學中的情緒醫學很相像,正所謂,情緒傷及臟器,臟器得病可以可以通過外在手段進行干預和治療,而不能改變人的性格和情緒,所以一切治療均是改變現象而非本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一、怒傷肝

  有的人跟他人吵了一大架,結果就出現偏頭疼,或突然耳朵聾了,或者眼睛出血了,或兩脅痛等。從西醫角度來說,就是神經失調了,但是從中醫角度上講,因為怒氣傷肝,所以出現了肝膽的氣機上衝,隨著肝經和膽經的氣機上衝就會出現以上部位的症狀,所以怒傷肝,是肝氣不舒的表現。

  如果女性經常生氣,時間長了,還可能患上乳腺增生,或導致月經不調等。有不少三四十歲的女性在乳腺脹痛檢查中發現自己患有乳腺纖維瘤,做手術多次,還在長,經常跟孩子著急,尤其經常跟自己十歲左右的兒子犯急。

  如果你是個肝病患者,比如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總生氣就會加重你的病情。也有的患者血壓升高,因為發怒甚至能引發腦出血,危及生命。

  臨床上常見的與生氣有關的疾病還有胃病,胃病患者與情緒鬱悶有很密切的關係。有個病人,一犯胃病就來找我看病,開方子,但有時她沒吃藥,胃就不痛不脹了,究其原因是每次她犯病都有情緒刺激,我給她一些恰當的勸導,情緒就緩和了,胃也就舒服多了。

  二、喜傷心

  大家覺著高興的事兒怎麼能對人身體不好呢?古人說喜氣通於心,但大喜過望則心氣耗散,過於興奮,神經血管就容易出毛病。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英格蘭足球聯賽或義大利足球聯賽當中,一些老球迷六七十歲了,他們祖上就是某某隊的鐵桿兒球迷,這一次主場贏了,一高興就在看臺上倒下去,永遠回不到家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太高興了,所以大喜時心氣大傷就會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輕者一高興就心腦缺血,頭暈胸悶等,嚴重的會發生“心梗”或腦溢血。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爺子突發“心梗”住院搶救,醫生詢問家人時知道昨天他兒子晚上九、十點打電話告訴老人家,老爺子的孫子高考分數超過一本線80分,這個對全家人來說的特大喜訊使得老人經受不起這個刺激而發病,所以家有年邁父母的既不能報憂,也不能報喜,尤其在他們休息時,謹記。

  方法

  1、開朗樂觀。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2、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達真氣記憶體,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養生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爽,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3、立志養德。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真/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另外,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

  秋季養生注意調節情緒

  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少,空氣中的溼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秋季又是肺金當令之時,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

  如泥鰍、鰣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對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醫學入門》中指出:“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三色粥清熱養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但不恰當的進補方法不僅收不到預想的效果,有時還會損害健康。

  人蔘、燕窩、蓮子、芝麻……面對各種各樣的補品,一些消費者感到茫然,秋季進補到底吃啥好?現向普通的進補者推薦以下食品: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功效。蓮子:能祛餘暑,滋補強身。山藥:適用範圍廣,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可食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健脾胃、增食慾。藕:熟藕能健脾開胃,適宜秋天進補。牛羊肉:秋天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紅棗:紅棗能滋陰潤燥、益肺補氣。

  人蔘、燕窩等高檔的滋補品並非適合所有的進補者,這類補品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秋季宜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芝麻、烏骨雞、豬肺、豆漿、蜂蜜等。常吃這些食物,能防止秋燥傷身。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多吃,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是很好的進補品。

  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來說,要根據身體情況確定進補方法,切勿盲目進補。選擇食品、藥品前,可向專業醫師諮詢。

  由於夏季吃涼冷食品較多,初秋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復,因此不宜食用過於油膩的食物。秋天氣溫乾燥,人容易上火,因此秋季飲食還要少蔥、姜、蒜、椒等辛辣食品。

  秋季進補需注意的是,不要服用過量。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在夏季裡,人們由於吃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這時候如果突然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於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

  不要只重藥物,輕視食物的養生作用,許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補品。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等也是進補的佳品。

  不要貪圖貴重。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因此與之相適應的補品也是不同的。價格昂貴的補品如燕窩、人蔘之類並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每種進補品都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應以實用有效為滋補原則,缺啥補啥。

  忌只補肉類,經過夏季後,由於脾胃尚未完全恢復到正常功能,因此過於油膩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體內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堆積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在適當食用牛羊肉進補的同時,不應忽視蔬菜和水果,它們可以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全民開展各種健身運動的好時期。面對諸多的鍛鍊專案,應因人而異來選擇,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健身操、八段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進行“動功”鍛鍊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唸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和諧,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愛耐寒鍛鍊的人,從秋天開始,與天氣變化相應相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